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战术高能激光/机动战术高能激光
1)  THEL/MTHEL
战术高能激光/机动战术高能激光
2)  tactical high energy laser
战术高能激光武器
3)  high energy laser technique
高能激光技术
4)  high energy laser
高能激光
1.
Physics problems in high energy laser system;
高能激光系统中的物理问题
2.
Calibration of high energy laser calorimeter;
高能激光能量计溯源问题研究
3.
Simulation experiment of high energy laser propagation in the atmosphere;
高能激光大气传输的仿真实验研究
5)  powerful laser
高能激光
6)  high power laser
高能激光
1.
The enormous development has been obtained about high power laser technique, the generation practical weapon system will soon be carried out.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高能激光技术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使得第一代实用的武器系统即将实现。
补充资料:登山战术
      在探险登山中组织运用主客观力量,为保证登达高峰绝顶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战术的研究和制定,是登山活动总体计划的中心内容,是各项准备工作的基本依据。登山战术可概括为如下10个方面:路线确定,技术构成,装备构成,时机运用,适应锻炼,营地设置,险路开通,物资上运,供氧措施,突击组织。
  
  路线确定 指选定通往顶峰的宏观路线。从登山运动的角度来看,一座高峰山体的四面八方,都可被视为通往顶峰的路线。在宏观路线的选择上,并非简单地以难易而定取舍,往往是根据对攀登对象的认识程度和主观技术力量状况而使之难易得当。一般来说有如下几种情况:攀登未曾有人攀登过的空白山峰时,目的在于首开纪录,往往集中注意于选择一条最容易的攀登路线,以期顺利登上顶峰;攀登别人已登过的山峰或自己对一座山峰的重复攀登,一般是选择一条新的路线,即在路线的困难程度上向自己提出新的课题;重复攀登也有使用老路线的,但必须在别的方面(比如增加登顶人数、突出女性成员等)有所突破,以期在竞技方面取得新的成就。在宏观路线选择中,无论属于上述哪种情况,都要注意分析研究所登山峰的历史资料。特别是对一座高峰的首次攀登,要尽可能提前做实地侦察,对进山交通、基地营的位置和攀登路线概貌进行初步考察。
  
  技术构成 指技术熟练和经验丰富的运动员在全队所占比重。技术构成是影响登山活动成功率的极重要因素。一次登山活动队伍的规模虽然有大有小,但在技术构成上则不可忽视,应尽可能使之具有较高水平。技术构成越高,在高山上的行进速度、操作安全、应付意外等方面,就越有保证。近年来各国组织的登山活动,多采取队伍规模较小、技术构成较高的战术。
  
  装备构成 指主要登山装备的先进程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登山的各种装备在不断进步。从战术上考虑,一次登山活动的主要装备,尽可能使用新一代产品。特别是在队伍的技术构成不高的情况下,更需要从先进的装备器材上弥补差距。但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些国家的运动员在探险登山中还在装备构成上自觉地限制自己,以求不断地挖掘人体本身的巨大潜力。比如在攀登8000米以上高峰的活动中,没有使用历来被视为最重要的氧气装备而获得成功,从而对登山运动和高山生理学的某些原有论点有所突破。
  
  时机运用 指登山活动季节的确定和具体天气形势的利用。各高峰所在地区的天气情况虽因其地理位置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但在一年中却都有好坏季节的交替变化。从历史上看,各国组织登山活动时一般都避开该山区降水(雨、雪)、低温和大风的季节,而选在山区天气情况最好的季节里进行。然而近年来一些登山队不仅突破了这种传统安排,有的还专选当地最恶劣季节登山,更积极地去认识高山自然的规律性。在选定的任何登山季节中,相对好坏的天气也都呈周期性交替出现,每天各个时间的天气情况也不尽相同。为使各种登山行动都在相对有利的天气形势下进行,最好的办法是在登山期间建立专为登山服务的气象预报网。各国登山界在判断和利用天气时机上都比较注意下面几个问题:①事先认真分析研究该山区气象的历史资料,掌握可能出现的好天气周期的数目,以此统筹登山活动中各次行动的时机。②在时机运用上,要坚持留有余地的原则。给突击顶峰的行动,最好留有两个好周期,以备第 1次突击失利,再组织第2次。要尽可能地把好周期留给高山上的活动,较低高度上的活动可适当利用较差天气。就是在好周期内进行的活动,为了防止好周期提前到来,也最好将开始行动的日期安排在好周期到来之前,以尽量保证后期更高位置上的活动具有良好天气条件。如运动员在高山上遇到恶劣的天气突变,则应在就近营地躲避,待机行动。③在高山上,即使在好周期里,天气也有明显的日变化。一般是上午较好,下午较差。因此要坚持早出发早宿营。这样,有利于一天行动结束后的露营操作和第2 天的正常活动。
  
  适应锻炼 指登山运动员通过高山实地活动来调节生理机能,逐步取得对缺氧的适应能力。在探险登山中,运动员如何战胜高山缺氧,是登山战术的核心问题。许多在正常条件下不难克服的困难,在缺氧情况下,其严重程度成倍增长。因各种高山病而酿成的伤亡事故,常常发生。因此,通过积极锻炼尽量取得较高适应能力,不仅具有生理上的意义,而且是使其他战术真正发挥作用的可靠保证。适应性锻炼的方法,可概括为波浪式和间歇式两种:①波浪式。从基地营出发,登到一定高度,做一定停留和居住,返回基地营,即完成了一次适应性锻炼。在基地营休整数日再出发,越过前次到达的高度,做一定停留和居住,再返回基地营。每次到达的新高度与前一次到达高度之间的相对高差约1000米。波浪式方法的优点是把取得适应性的过程拉长,更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而且还可以结合选定高山营址、侦察路线、物资上运等项工作进行。缺点是所用时间较长,消耗体力较大。②间歇式。从基地营上升到一定高度,不再返回,就地适应一定时间。然后再上升到一定高度,适应一定时间,适应的高度不断向顶峰靠近。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结合突击顶峰同时进行适应性锻炼;在一次性的适应性锻炼中,相机登上顶峰。同波浪式方法相比,这种方法在时间上大大缩短,同时较前者节省体力。但规模较大,适应性水平较低的队伍采用这种方法要慎重,因为它的适应性效果不如前者,且在高山露营、物资上运等方面也会出现一定的困难。在强调积极的适应性锻炼的同时,也要注意建立必要的医务监督制度,随时检测运动员的生理反应。出现异常反应的运动员,不宜再继续前进。否则,一旦在高山上出现高山病严重患者,不仅抢救难以及时,而且势必投入许多护送力量,造成队伍的大量减员。
  
  营址组建 是指各种露营地点的筹划和设置。攀登8000米左右的高峰,从基地营到突击营地,一般需有 7~ 8个露营的营址,必须预先对每个营址作出安排。各营址之间一般是一天的行程, 其相对高差一般在 500米左右。各个营地是运动员的高山居室,营址必须有水源而没有危险( 即营地附近无发生冰崩、雪崩、滚石和泥石流等的可能),并尽可能使之避风和每天有较长的日照时间。在营址选择中,要尽量注意选好基地营和突击营地的位置。①基地营(旧称大本营):是一次登山活动中高度最低的一个营地。它是人员休整、物资集散、组织指挥的重要营地。选择基地营的位置,要根据任务性质和装备条件,周密考虑交通运输、后勤保证、医疗急救、气象保障、通讯联络等各方面的问题。②突击营地:即所有营地中最高的一个营地,是突击主峰的最前沿。该营地与顶峰之间的距离,应比各营地之间的距离缩短约半日路程,切忌偏低,以便为登顶后的顶峰活动和安全下撤留有较充分的时间。③前进营地:在有的探险登山中,还把位于路线中、下部的某个营地,作为重点营地加以组建,从接应力量、物资贮存、生活保障等方面加强长期性配备,使之起第 2基地营的作用,称为前进营地。运动员在高山上一旦遇有天气突变等意外情况而需要短时间待机、休整,以及需对山上队员进行接应、支援时,前进营地可发挥重要作用。(见彩图)
  
  险路开通 指排除宏观路线上的具体难点。在预先确定的宏观路线上,各个具体路段的困难程度有很大差别,个别路段也许是极端困难而具有很大危险性。在即将通过这种路段时,如果队伍规模较大,为避免通过时发生意外或阻塞,最好组织一支开路组,先于大队出发,进行预先侦察。其具体任务是,寻找一条比较安全的通道,在通道上设好路标,于危险处架上保护绳索和其他必要装备,并对前方营址做出选择。
  
  物资上运 指登山运动员从基地营出发登至顶峰,再返回基地营所需全部物资的运送。在探险登山中,每个运动员如果把个人平均所需物资从基地营一次上运,是很困难的。为解决所需物资量同运动员负重能力之间的矛盾,物资上运可结合其他战术做多种安排。①如队伍规模较大,可单独组织运输分队,专门负责一定高度上的物资运输。②尽可能把物资上运与各次的适应性锻炼结合起来。③如队伍规模很小,又有超量物资需要上运,那只好在精打细算的基础上适当加大负重量或专门进行一次运输。④如在高山上出现长时间待机的情况,只能采取下撤一部分队员的办法,来保证山上待机队员的需要。为了克服物资上运的困难,各国登山界除注意战术上的安排之外,还都注意研究、改进装备和食品,使之更加质轻、坚固、多用和高效,以减轻登山运动员的负重量。
  
  供氧措施 指使用氧气装备供氧的登山高度、方式和数量。在登山运动的发展中,从英国登山队1922年攀登珠穆朗玛峰开始使用氧气装备以来,直到如今,尽管在高海拔地区的探险登山中出现了不使用氧气装备的实践,但人们仍然认为使用氧气装备是解决高山缺氧的一个有效措施。登山运动员战胜高山缺氧,主要应通过实际锻炼取得良好的适应性。而使用氧气装备供氧,则可以使人的身体素质放慢减退,延长适应性保持的时间,从而有利于节省和保存体力,有效地应付登山中的各种突然变化,加速登上顶峰的进程。从人体的生理需要来讲,在高山上使用氧气装备供氧的高度越低、用氧量越能接近平原越好,然而由于运输补给上的困难,这一点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所以就存在一个氧气装备的合理配备和使用问题。在攀登8000米以上高峰时,一般是从6000~6500米的高度开始用氧较为合理。1953年,英国登山队第 1次从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时,是从7300米高度开始用氧的。中国过去一般是从7500米高度开始用氧。
  
  用氧方式主要有 3种:①连续供氧,即从开始用氧高度起,夜间睡眠和突击顶峰的行进中不间断地用氧。②间歇式供氧,即夜间睡眠和突击顶峰行进中的休息时间用氧,行进中不用氧。③突击供氧,即在突击营地夜间睡眠和突击过程中连续用氧。在高山上较普遍的用氧量是:在使用开放式面罩的条件下,行进时每分钟供氧量为3公升左右;行进中间休息时每分钟供氧量为2公升左右;睡眠时每分钟供氧量约为 1公升;急救时每分钟供氧量为3~6公升。对于负重量大和开路队员在行进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供氧量。
  
  突击组织 指登山运动员从突击营地出发向顶峰挺进的安排。为了保证突击过程的顺利,从突击营地出发前,必须对运动员进行最后一次精选。突击一旦失利,可在突击营地待机,以准备再次突击。在个别情况下,如预定登顶人数较多而对天气形势又掌握不准,为保证有人登顶,也可分批相隔1~2天进入突击营地,进行轮番突击。从突击营地出发的时间要尽量提前,力争在一天中天气相对好的时刻到达顶峰并撤回突击营地。在顶峰的活动要紧紧围绕摄取确认登顶资料这一中心,运用照相、电影、录象等手段迅速进行工作,停留时间不宜过长。在突击中,必须正确估计主客观情况,特别注意不要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如果在各方面都不具备继续前进和待机的条件,突击的组织者要清醒地做出下撤的决断,迅速返回安全地点,决不可贸然前进。否则将有可能造成伤亡等恶果。这一要求,在处于任何高度情况下都是必须遵循的。突击胜利后,精神容易松弛,生理上的各种疲劳现象会集中表现出来。对各种必要的安全措施也容易疏忽大意。因此,下撤中一定要加强组织,注意安全。总的原则应该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加快下撤的速度。
  
  近十几年来,各国在攀登8000米左右的高峰中,战术的研究和运用十分活跃,在路线确定、队伍规模、时机运用、供氧措施、增多女性成员等方面,都有新的尝试,并取得了成功。登山战术的这种发展变化,充分反映了登山界对高山自然环境的规律性认识日益深刻和登山经验的日趋丰富,显示了人类在征服大自然中的积极探索精神。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