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论语集解义疏》
1)  The Analects explain
《论语集解义疏》
1.
A Review about the research on editions of The Analects explain;
皇侃《论语集解义疏》版本研究述评
2)  Lun Yu Yi Shu
《论语义疏》
1.
Huang Kan s Lun Yu Yi Shu and Chinese History;
皇侃《论语义疏》与汉语史
2.
The present thesis tries to study the several of representative productions on the learning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论语学) in the Six-period (六朝), including Lun yu ji jie, Lun yu shi yi, Lun yu ti lue, Lun yu yi shu, which are preserved completely or partly up to now.
本文对保留至今的或完整或残缺的六朝时期几个论语学代表成果《论语集解》、《论语释疑》、《论语体略》、《论语义疏》进行纵贯式研究,寻绎其联系和变化的轨迹,归纳和总结论语学在第一个收获期的主要特点、重大成就及其在中国古代学术史特别是从“汉学”到“宋学”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  Annotation and Explanation of Several Setences in the Analects
《论语》语句疏解
4)  Lun Yu Ji Jie
《论语集解》
1.
The present thesis tries to study the several of representative productions on the learning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论语学) in the Six-period (六朝), including Lun yu ji jie, Lun yu shi yi, Lun yu ti lue, Lun yu yi shu, which are preserved completely or partly up to now.
本文对保留至今的或完整或残缺的六朝时期几个论语学代表成果《论语集解》、《论语释疑》、《论语体略》、《论语义疏》进行纵贯式研究,寻绎其联系和变化的轨迹,归纳和总结论语学在第一个收获期的主要特点、重大成就及其在中国古代学术史特别是从“汉学”到“宋学”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5)  lu yu ji jie
论语集解
6)  semantic closeness
语义疏密
1.
The confirmation of the analysis of a multi segmental A-V-O structure should be verified by the semantic closenes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A , V and O .
判断“状—动—宾”结构是不是多切分结构 ,应该从结构、功能、意义三方面来衡量 ;对多切分的“状—动—宾”结构进行层次分析时 ,应该根据“状”、“动”、“宾”这三者之间的语义疏密关系来确定。
补充资料:老子义疏
老子义疏
老子义疏

唐道士成玄英撰。据《新唐书·艺文志》载:成玄英注《道德经》二卷,又《开题 序诀义疏》七卷。《大藏经·护教部·甄正论》卷下也说成玄英撰老经疏。成氏《老子》 注疏早已散佚,散见于晚唐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和署名顾欢《道德真经注疏》 中。另外,宋李霖《道德真经取善集》也采成玄英《老子义疏》十余条,收存《正统道 藏》洞神部玉诀类。近代敦煌所出旧籍中有《老子义疏》一种,仅存六十章“治大国若 烹小鲜”至八十一章卷终,马叙伦、蒙文通等考得为成玄英作。蒙氏且据此与《道德真 经玄德纂疏》等所录的成玄英《老子义疏》相校勘,合辑成《老子成玄英疏》六卷,19 46年由四川省立图书馆石印。以后台湾学者严灵峰也辑校成疏为《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 五卷,收入其《无求备斋老子集成》初编(三),由台湾艺文印书馆印行。

另有日人藤原高男《辑校赞道德经义疏》,对蒙、严二种辑校本指正辨难,收入19 67年《高松工业高等专门学校研究纪要》第二号。

成玄英为唐代重玄派的代表人物,他注解《老子》,上承魏晋玄学之余绪,汲取佛 教中观哲学,结合道教传统的养生思想,援《庄》释《老》,重在阐明其重玄之道。他 对《老子》中的“玄”、“又玄”、“道”、“动静”等哲学范畴作了独具特色的解释。 他认为“玄”是深远之义,也是不滞之名,深远的玄,理归于无滞,既不滞有,也不滞 无,故称为“玄”。

所谓不滞,即不执著有无,亦即“非有非无”。这是成氏受佛教中道观影响,采取 否定式思维,从对“有无”的否证来阐释“玄”。这种解释对此后的道教老学影响较大, 如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即采此义:“玄,深妙也,亦不滞也。”何谓“又玄” (即重玄)?成玄英解释说:先说玄以遣有欲之人的执著有无,又恐学者执著此“玄”, 今说又玄,更祛后病。

从而非但不执有无,也不执著于“非有非无”,这就是遣之又遣,故称玄之又玄。 这就是说,玄虽然否定了有无,但还不能执著这个“玄”,还必须继续否定,才能彰明 重玄之理。如果说“玄”是非有非无,那么重玄就是非“非有非无”,经过这样双遣双 非的双重否定,才得“重玄之道”。

这种方法也适用于修道。成玄英主张用此非有非无之行,不常不断之心为修道之要 术,可以契真。他所要修的“道”是什么呢?他说:道以虚通为义,妙绝分别,在假不 假,居真不真。他讲的“虚通”融合了道家的传统解释和佛教的空观。

正因为道自性虚通,故能涵盖一切,作为宇宙万物之源。所以他认为至道虚玄,通 生万物。但进一步他又以双遣双非的方法否定道的生成性:虽复能生万物,实无物之可 生;故即生而不有,有即有而不有,生亦不生而生,此遣道生也。从空间上说,至道之 为物,虽有不有,虽无不无,有无不定,故为恍惚。从时间上说,时乃有古有今,而道 竟无来无去。由此证明道具有的超越时空性。他还认为,至道虚寂,妙绝名言;道无称 谓,降迹立名,意在引物向方,归根返本。可见,他用否证法赋予“道”虚通空灵的内 涵,使之与双遣双非的“重玄”相契合印证,从而描绘出其理想的重玄境界。 在论及“动静”时,成玄英认为:虽复安静,即静而动; 虽复应动,即动而静。动静不殊,动静一源。这实际上是继承了僧肇的《物不迁论》 的思想。他虽主张动静不二,但更偏向于即动求静一面,特别是在谈到修道时,强调修 行者动中求静,以静制动。这与唐代茅山宗学者吴筠的守静去躁思想一致。他还特别阐 述了重玄三一之说,结论是:不一而一,散一为三;不三而三,混三归一。他说的不一 不三仍是双非双遣的否定法,三一的内涵则是讲精神气、夷希微的同一性与可分性。三 一也是种修道的方法,他认为修道之初,先须拘魂制魄,次须守三一之神,虚夷凝静, 令不离散。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