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表层海水盐度
1)  sea surface salinity
表层海水盐度
2)  sea surface residual salinity
表层海水剩余盐度
3)  SST
海水表层温度
1.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of Fishing Ground of Pacific Saury(Cololabis saira) and SST in Northwest Pacific;
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渔场分布及与海水表层温度的关系分析
2.
Evidences show that high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hav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coral reef bleaching.
卫星遥感能够提供大范围、同步与连续的海洋数据,如海水表层温度和海色数据,从而能够及时监测和预测珊瑚礁的白化。
4)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海水表层温度
1.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was estimated using the \%U\%\+k\-\{37\} value (the unsaturated ratio of alkenone) in sediment from the Okinawa Trough during the last 20000 years, which ranges from 15 9℃ to 26 2℃ with an average of 22 9℃.
应用生物标志化合物长链烯酮不饱和比值 Uk37估算冲绳海槽 2万年以来古海水表层温度 ,其波动范围在 1 5。
2.
Glacial-interglacial fluctuations and long-term changes in carbonate dissolution and preservatio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depth of thermocline (DOT), paleoproductivity and predominant PF species as responding to the East Asian paleo.
11′E,水深2,772米)997个样品中浮游有孔虫群的研究,揭示了210万年来南海南部高分辨率(约2千年)的古海洋学变化历史,展示了碳酸盐溶解与保存、海水表层温度、温跃层深度、古生产力以及浮游有孔虫主要属种在冰期-间冰期和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以及对东亚季风和热带气候演化的响应。
3.
Based on the catch amount data of Chinese squid jigger vessels from January to July 2006 and the sea current,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and chlorophyll-a (chl-a) data derived from satelli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llex argentinus fishing grounds, their productivity, and environment factors in southwest Atlantic were analyzed.
基于2006年1—7月中国鱿钓船在西南大西洋捕获阿根廷滑柔鱼的生产数据及卫星反演的海流、海水表层温度和叶绿素a浓度等海洋环境资料,综合分析了阿根廷滑柔鱼的作业渔场、产量及环境特点。
5)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表层海水温度
1.
Cores DOC024,retrieved from the northern Okinawa Trough in the East China Sea,are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upwelling evolution over the last 7 300 years based on a multi-proxy approach including the combination of planktonic foraminifer fauna,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 δ18O,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and depth of thermocline.
对取自冲绳海槽北部的DOC024岩心进行了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和统计分析,依据浮游有孔虫群落组合和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δ18O的记录以及表层海水温度、温跃层深度的变化揭示了近7300aBP以来日本九州西南海区上升流的演化过程。
2.
ruber shells,in order to reconstruct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changes at a general time resolution of average ca.
ruber壳体的Mg/Ca比值测定,再造了距今约140ka以来时间分辨率约800年的表层海水温度(SST)变化,揭示末次冰期南海南部的SST曾降温达约5℃,且存在类似Dansgaard-Oeschger(D/O)事件的千年尺度波动。
3.
The quantitative census of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from the upper 25 m of ODP 130 Site 807A,combined with the paleotemperature data estimated by using faunal transfer function and the oxygen isotopic record,reveal the periodical chang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and thermocl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WPWP) during the last 1.
6 Ma以来冰期旋回中赤道西太平洋的表层海水温度和温跃层深度的变化,为研究西太平洋暖池的变动提供了重要依据。
6)  sea surface salinity
海表盐度
1.
The influence of typhoon on the sea surface salinity in the warm pool of the western Pacific;
西北太平洋暖池区台风对海表盐度的影响
2.
The sea surface salinity is a key ocean parameter.
海表盐度是描述海洋的一个重要参量,研究其分布和变化规律对了解海洋自身特性以及海洋在海洋和大气这一复杂系统中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补充资料:海水盐度
      海水中含盐量的一个标度。海水含盐量是海水的重要特性,它与温度和压力 3者,都是研究海水的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的基本参数。海洋中发生的许多现象和过程,常与盐度的分布和变化有关,因此海洋中盐度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在海洋科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世界各大洋表层的海水,受蒸发、降水、结冰、融冰和陆地径流的影响,盐度分布不均:两极附近、赤道区和受陆地径流影响的海区,盐度比较小;在南北纬20度的海区,海水的盐度则比较大。深层海水的盐度变化较小,主要受环流和湍流混合等物理过程所控制。根据大洋中盐度分布的特征,可以鉴别水团和了解其运动的情况。在研究海水中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及平衡关系,探索元素在海水中迁移的规律和测定溶于海水中的某些成分时,都要考虑盐度的影响。此外,因为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在现场直接准确测定海水的密度,所以各国通常测定盐度、温度和压力,再根据海水状态方程式计算密度。
  
  盐度定义  在1902年首次建立了盐度定义之后,随着海洋科学的发展,对盐度值的准确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盐度的定义,作了几次修订。
  
  首次定义  19世纪末期,欧洲一些国家召开了国际海洋会议,为了统一观测资料,成立了专家小组,研究了海水的盐度、氯度(见海水氯度)和密度等有关问题。这个小组在M.H.C.克努曾的领导下,提出了一种测定盐度的方法,即取一定量的海水样品,加盐酸酸化后,再加氯水,蒸干后继续升温,最后在480°C条件下烘至恒重,称量剩余的盐分。根据这种测定方法,海水盐度的定义为:"1千克海水中的溴和碘全部被当量的氯置换,而且所有的碳酸盐都转换成氧化物之后,其所含的无机盐的克数。"以符号"S‰"表示之,单位为克/千克。
  
  这种测定方法的操作繁杂,需要较长的时间,不适用于海洋调查。为了应用方便起见,在海水组成恒定的基础上,自北海、波罗的海、红海等海区采集了 9个表层水样,测定了它们的盐度和氯度,从这些数据归纳出盐度和氯度(Cl)的关系式
  
  
  
   S‰=0.030+1.8050Cl‰
  这样就可以通过测定海水样品的氯度,按上式计算盐度。此法使用了65年。
  
  重新定义  盐度与氯度的上述关系式,建立在海水组成恒比规律的基础上,这是不严格的;况且当时所取的水样,多数为波罗的海表层水,难以代表整个大洋水的规律。实际上,关系式中的常数项 0.030,不符合大洋海水盐度变化的实际情况。1950年以后,电导盐度计的研究和发展,使盐度的测定方法得到简化,精密度也提高,比测定氯度后计算盐度的方法,更加准确和方便。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海洋考察理事会(ICES)、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SCOR)和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学会(IAPSO)4个国际组织联合发起,于1962年 5月召开会议,成立了海水状态方程式联合小组。此小组于1963年第二次会议上改名为"海洋用表与标准联合专家小组(JPOTS)"。经过多次讨论和研究,为了保持历史资料的统一性,将盐度公式改为
  
  
  
  
  S‰=1.80655Cl‰
  
  R.A.考克斯等对采自各大洋和海区的135个水样(深度在100米以内)的氯度值进行了准确的测定,按上述公式换算成盐度,并测定了电导比R15,得到S‰与R15关系的多项式
  
  S‰=-0.08996+28.2970R15+12.80832R215-10.67869R315+5.98624R415-1.32311R515
  式中R15 为一个标准大气压和 15°C条件下海水样品与S=35.000的标准海水电导率的比值。1966年,JPOTS推荐这多项式为海水盐度定义。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英国国立海洋研究所出版的《国际海洋用表》,其中的盐度数据,就是采用上述测定电导率后换算成盐度的方法。
  
  1978实用盐度标度  20世纪70年代以后,现场仪器如电导-温度-深度仪(CTD)等的应用,越来越多,而国际海洋用表(1966)中没有包括10°C以下的盐度数据,致使低于10°C的现场测定结果,无法统一。此外,测定了1967~1969年制备的标准海水,还发现用电导法测得的盐度,和从氯度换算得到的不一致,而出现了标准海水作为电导率标准的可靠性问题。因此 JPOTS决定使用标准氯化钾溶液标定标准海水,并推荐1978年实用盐度标度。
  
  本来,绝对盐度(SA)为海水中溶质质量和海水质量的比值,但它实际上不能直接测定,故用K15定义海水的实用盐度(S)来表达海洋观测的结果。
  
  S=a0+a1K1/215+a2K15+a3K3/215+a4K215+a5K5/215
  
  a0=0.0080 a1=-0.1692
  
  a2=25.3851 a3=14.0941
  
  a4=-7.0261 a5=2.7081
   Σai=35.0000 2≤S≤42
  式中K15是在15°C和一个标准大气压的条件下,海水样品电导率和质量比为 32.4356×10-3的氯化钾溶液电导率的比值。当K15准确为1时,S 恰好等于35。
  
  实用盐度值为过去盐度值的1000倍,例如,过去盐度值为 0.03512(即35.12‰),实用盐度值则为35.12。
  
  从定义的实用盐度公式可以看出,氯度被看作是和实用盐度无关的一个独立变量。
  
  实用盐度的通用标准仍为标准海水,后者除标有氯度值外,尚标有K15值。
  
  UNESCO、ICES、SCOR和 IAPSO4 个国际组织采纳了JPOTS的推荐,通报建议于1982年1月1日起采用1978实用盐度标度,并出版了《国际海洋用表》,此表中还规定了计算实用盐度的方法。
  
  

参考书目
   J.P.Riley,G.Skirrow,eds,ChemicalOceanography,2nd ed.,Vol.1,Academic Press,London,1975.
   UNESCO, Technical papers in Marine Science,No.30,No.36,1979,1981.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