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
|
1) low latitude and high elevation region
低纬高原地区
1.
Effects of the low latitude and high elevation region s UV-B radiation on the content of MDA and soluble protein of the Primula;
低纬高原地区UV-B辐射对报春花丙二醛、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2) topography in lower latitude plateau
低纬高原地形
3) Lower latitude plateau
低纬高原
1.
Numerical modeling analysis on M_βCS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7.02" heavy storm rainfall event which happened in 2008 in lower latitude plateau
低纬高原地区2008年“7.02”特大暴雨M_βCS结构特征的数值模拟分析
2.
By the contrast and analysis of the hail and the rainstorm examples in the lower latitude plateau area,it have been found that they there are some similar aspects in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background,atmosphere stratification,instability and the cloud map character,and also have some obvious differences.
通过对低纬高原地区多个冰雹和暴雨个例的多方面的对比分析,发现冰雹和暴雨的发生在大气环境背景、大气层结、大气不稳定性及云图特征上既有一些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
3.
By analyzing to the 8 storms over the Bay of Bengal and their precipitation in China lower latitude plateau,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precipitation depended on the strength and positions of the storm ,west Pacific horse latitude high and south trough in Bengal.
通过对影响中国低纬高原的8个孟湾风暴个例的综合分析,发现在不同强度不同位置的孟湾风暴和不同的环流背景影响下,低纬高原的降水具有明显的不同,其主要取决于孟湾风暴、副高和南支槽的位置和强度。
4) Low latitude plateau
低纬高原
1.
The Kuo type scheme is improved from the angle of heating profile trying to find a kind of cumulus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apt to the low latitude plateau of Yunnan.
从加热廓线的角度对Kuo型方案进行改进 ,试图找到一种适合于云南低纬高原地区的积云参数化方案 。
2.
The experimental result show that the scheme which utilized index scheme in moistening coefficient is more suitable for mesoscal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Yunnan low latitude plateau.
数值试验结果表明 ,增湿系数采用指数型定义法方案较为适合云南低纬高原上的中尺度数值模式 。
5) high-latitude area
高纬地区
6) low latitudes
低纬度地区
补充资料:高原地区作物栽培(crop culture in plateau)
高原地区作物栽培(crop culture in plateau) 海拔高、气候冷凉的高原地区栽培农作物的技术措施。中国青藏高原地区,包括青海省祁连山以南,日月山以西,四川省西北部的阿坝、甘孜两个自治州的大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中甸、德钦两县和西藏自治区。耕地多分布在2600-4100m的河谷地带。其中西藏高原是世界上作物最高海拔分布的上限地区。 气候特点:气温冷凉,年平均温度较低;年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无霜期短。太阳辐射强,作物生育期间的日照时数长,昼夜温差大。基本上属一年一作地区。西藏高原年均温度为7.3℃,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叶片的寿命和功能期均比平原地区长,光合效率较高;昼夜温差大,白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质多,夜间温度低,呼吸作用消耗少,因而光合产物积累得多,使得作物的贮藏器官(种子或营养器官)特别发达,容易获得高产。如西藏日喀则农科所1979年在0.08公顷地上获得春小麦14.8t/ha.的产量,西藏自治区农科所在同样面积上获得了油菜6.2t/ha.的产量。1978年青海创造了小春15.2t/ha.的高产纪录。另外由于海拔高,紫外线辐射强,易于形成花青甙,作物花冠色泽鲜艳,种子的果皮、种皮多为深色,色泽类型丰富。如青稞种子即有白 黄 蓝 紫 黑紫等一系列过渡类型。 栽培特点:基本上实行一年一熟的种植制度。由于高原地区年平均温度低,变化小,作物生育所需的积温累积的时间长,适于种植耐冷凉、生育期较长的中晚熟和晚熟作物品种。西藏以种植春(冬)青稞、冬(春)小麦、豌豆、蚕豆、油菜、油用亚麻、荞麦、马铃薯、芜菁等为主。青海以春小春、春青稞、豌豆、马铃薯等为主。 高原地区一般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气候干燥。西藏农区年降水量只有300-500mm,其中70-80%集中在7月至9月,而蒸发量多在1500-2500mm,加上春季多大风,播种时应精细整地,及时播种,并镇压保墒,以保全苗,作物生育期间须适时灌溉。青海柴达木盆地年降水量在100mm左右,空气十分干燥,更应及时灌溉,但要防止土壤盐渍化。 选择适应冷凉地区栽培的农作物种类和品种。青藏高原适宜种植前期发育慢、幼穗分化时间长、后期灌浆时间长、易形成多花多实、籽实产量高的谷类作物,或营养体发达的块根、块茎类作物。 重施基肥巧施追肥。青藏高原农区多为山地,土质偏砂性,有机质含量少,氮磷元素尤缺。应广开肥源,重视绿肥、豆科作物在轮作中的作用。结合早耙地,提高地温,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应重施有机肥做基肥,以深施早施(或秋深施)为好。追肥应以氮为主,适当搭配磷、钾肥及钼等微量元素肥料。 综合防治病虫草害。高原地区病虫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野燕麦是该地区重要杂草之一。要严格检疫并采用轮作倒茬、播前诱发、中耕灭草及化学除草等综合防治措施。针对青稞、小麦等作物上的锈病、白秆病、黄条花叶病等,在开展抗病育种的同时,加强药物防治。 实行合理的轮作倒茬制度。青藏高原地区以豆、麦轮作为主,以豌豆、蚕豆养地。倒茬方式:休闲→冬小麦→青稞,豌豆→春小麦,或休闲→青稞→冬小麦→青稞→豌豆→春小麦等。在地多人少、肥少、草多、耕作粗放的地区,可通过休闲提高地力,消灭或抑制各种病虫草害。 因地制宜加速农业机具的普及配套工作。高原地区地广人稀,耕作粗放,应因地制宜地做好以小型农机具为主的推广、维修、配套工作,尤其是收获机具,以减少秋雨造成的损失。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