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uaihe River basin in Anhui

安徽淮河流域
1.
Huaihe River basin in Anhui is not only a transitional zone of physical geography,but also an interaction area of many cultures in China.
安徽淮河流域是我国自然条件多重过渡地带和古代文化交汇地区,新石器时代演绎了多期古文化,石山子文化时期以渔猎为主,大汶口文化时期渔猎与农耕并重,而龙山文化时期以农耕为主,渔猎为辅。
2.
Huaihe River basin in Anhui is an intercommunion and interaction area of many cultures in China,and there are rich cultures in Neolithic age.
安徽淮河流域是我国古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的一个重要区域,新石器时代演绎了多期古文化,石山子文化时期以渔猎为主,大汶口文化时期渔猎与农耕并重,而龙山文化时期以农耕为主,渔猎为辅。
3) Anhui section of the Huaihe River

淮河安徽段
1.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y density and water quality in Anhui section of the Huaihe River;
淮河安徽段水质与产业密度的关系
4) Huaihe River Basin

淮河流域
1.
Water quality and cluster analysis of Huaihe River Basin in 2004;

2004年淮河流域水质状况和聚类分析
2.
Research on influence of dams' union dispatch on water quality in Huaihe River Basin;

淮河流域闸坝联合调度对河流水质影响分析
3.
Study on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to control the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Huaihe River Basin;
淮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综合治理研究
5) Huaihe River valley

淮河流域
1.
Consideration about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of Huaihe River valley;

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思考
2.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Disasters in Huaihe River Valley During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淮河流域汉唐时期农业灾害发展的基本特征
3.
Rainstorm Flood over Huaihe River Valley in 2007 and Contrast Analysis with 2003;

2007年淮河流域暴雨洪涝及2003年的对比分析
6) Huaihe valley

淮河流域
1.
Innovation of measures to control water pollution in Huaihe valley;

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与措施创新
2.
A Study on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for Transboundary Water Pollution in the Huaihe Valley;
淮河流域跨界水污染管理机制研究
3.
Historic importance of Huaihe Valley in the Pre-Qin Dynasty;

先秦秦汉时期淮河流域的历史地位
补充资料:淮河流域规划
淮河位于长江、黄河之间,流域面积27万km2,其中淮河水系19万km2,沂沭泗水系8万km2(见图)。
流域概况 水系 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见彩图),由西向东流入洪泽湖。出洪泽湖后分为两支:一支经高邮湖、邵伯湖在江苏省扬州市东南流入长江,称入江水道,最大泄洪能力为12000m3/s;另一支经苏北灌溉总渠流入黄海,设计泄洪能力为800m3/s。此外,还可经废黄河泄洪300m3/s,在大洪水时经淮沭新河向新沂河相机分洪3000m3/s。干流全长约1000km。南岸主要支流有史灌河、淠河,均发源于大别山。北岸主要支流有洪汝、沙颍、涡、浍、新汴、濉等河。淮河流域的东北部为沂沭泗水系,原为发源于沂蒙山流入淮河的支流。12世纪末到19世纪中,黄河改道,占夺徐州以下泗河和淮阴以下淮河河道。在这时期,由于黄河河床淤积抬高,淮、沂、沭、泗排水受阻,形成了洪泽湖、骆马湖和南四湖(南阳、独山、昭阳和微山湖),使淮河南流入江,沂沭泗河则另找出路,东流入海。经1949年以来的整治,沂沭河上游来水有一部分向新沭河分流,其余经新沂河入海;泗河流入南四湖,经运河入骆马湖,并接纳沂河来水,由嶂山闸泄入新沂河。
特点 ①中国七大流域中人口密度最大,耕地率最高的流域。据1985年统计,流域内有1.35亿人、1.88亿亩耕地。灾荒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影响也相对较大。②位于中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带,有南方阴湿久雨天气,也有北方干热久旱天气,洪、涝、旱灾威胁都很严重。有时一年之内,三灾连发;有时连续几年,连旱连涝。③流域内有18万km2的平原,大多成片分布,有利于发展农业和交通,也容易发生大面积洪涝灾害。9万km2的山地丘陵,分布在逾1000km的狭长范围内。在山区建一座水库所能控制的面积大多仅1000~2000km2,不能有效控制洪水和调节径流。④黄河长期夺占泗河、淮河河道和多次泛滥决口,使排洪、排涝都无通畅出路。⑤平原地区跨省河道多,上下游矛盾很多,规划方案也常因此迁延难决。⑥沿淮河干流有400多万亩洼地,本是洪水河床的一部分,小水年可圈堤种植,有200多万人赖以生活,大水时,圩堤成为行洪障碍,影响着主干堤防的安全,圩堤内人民生命财产缺乏保障。
治理成就 淮河流域开发较早,历史上修过许多水利工程。20世纪30年代曾制定《导淮工程计划》,但实施的工程极少。1950年起,遵照中国政府提出的治淮方针,制定规划,组织施工,在减轻洪灾上取得明显效果。5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期进行过两次较为全面的规划,按照历次规划,先后建成的工程有:①佛子岭、梅山、南湾、岸堤等34座大型水库和5200多座中小型水库。②洪泽湖、濛洼、城西湖等有控制的蓄洪工程,总库容达280多亿m3。③普遍整修加固了堤防,并扩大了入江水道,开挖了新沂河、新沭河、苏北灌溉总渠等入海河道。现在淮河中游淮北大堤接近防御1954年洪水的标准(约40年一遇),淮河下游略高,沂沭泗干流和淮河主要支流堤防则约防10~20年一遇洪水标准。④疏浚了平原排水河道,开挖了新汴、东鱼等新的排水骨干河道,使近1亿亩易涝耕地有70%达到了初步治理。⑤利用各类水源发展灌溉。除充分利用本流域水源外,还开发利用了部分黄河、长江水源。灌溉面积从1949年的1200万亩发展到 80年代的11000多万亩;盐碱地已治理70%以上。⑥京杭运河长江到徐州段已达二级航道标准,目前年运输量约2000万t以上;淮河中下游航道状况也有改善。⑦水能资源已开发28万kW,占可能开发量的42%。淮河流域多灾面貌已经改观。
存在问题 ①流域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仍不高,大洪大旱的潜在威胁仍很大;②水资源的综合效益未能充分发挥;③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城镇附近河段污染尤甚;④在过去治理中还遗留有水库安全问题和灌排系统的配套问题等。
规划 80年代修订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总结50年代后期以来治理和规划的经验,拟定治理方案和实施步骤。在规划进行过程中,中国政府曾两次召开治淮会议,协调各地的治理要求,研究主要工程措施,并提出规划任务。规划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以利用和发挥已有工程的作用为目的;第二步全面修订规划。规划中,仍贯彻蓄泄兼筹和团结治水的指导思想。初步拟定的主要措施为:①加固已建水库,新建淮河干流和沙颍河山区水库,进一步拦?钌角樗黾涌衫玫乃础"诟行У匕才胖杏涡钚勾胧N耍宄泻檎习┐蠛拥勒危⒆龊醚鼗篡浊踩ㄉ瑁侠硎褂醚鼗赐莸兀岳┐笾行『樗判鼓芰Γ跎傺鼗春樵郑煌币藿倩锤谑嗯?,控制大洪水,提高重点保护区的防洪标准。③扩大淮河下游入海出路。④继续进行沂沭泗地区洪水的东调南下工程,即扩大沂沭河洪水经新沭河分流入海和扩大南四湖洪水经运河南下穿过骆马湖经新沂河入海的出路。⑤开挖与茨淮新河配套的怀洪新河,分流淮河中游洪涝水,减轻干流负担。⑥扩大洪汝、沙颍、奎濉等河,扩大梁济运河等平原排水骨干河道,逐步完善平原排涝系统。⑦加强灌区配套,提高灌溉效果。⑧处理好引黄灌溉和引黄放淤带来的泥沙,防止淤积下游河道,扩大引黄效益;逐步实施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调水(见南水北调工程规划);进行安徽省的引江济淮工程。⑨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使京杭运河二级航道由徐州向北延伸到济宁;改善淮河干流、沙颍河、通榆河等航道条件。⑩治理污染源,控制新污染源的发展,保持合乎需要的水质标准。
规划实施后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但达到这一步以后,与中国发达地区现在的水利条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从更长远看,研究和治理的重点将是:①进一步完善防洪体系,使在一般洪水时不致干扰正常生产秩序,在特大洪水时不发生严重灾害。②进一步研究未来更科学、合理的农业用水需求,缓和流域内水资源不足的严重局面。③研究因乡镇企业发展带来的供水和污水处理上的新问题。
流域概况 水系 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见彩图),由西向东流入洪泽湖。出洪泽湖后分为两支:一支经高邮湖、邵伯湖在江苏省扬州市东南流入长江,称入江水道,最大泄洪能力为12000m3/s;另一支经苏北灌溉总渠流入黄海,设计泄洪能力为800m3/s。此外,还可经废黄河泄洪300m3/s,在大洪水时经淮沭新河向新沂河相机分洪3000m3/s。干流全长约1000km。南岸主要支流有史灌河、淠河,均发源于大别山。北岸主要支流有洪汝、沙颍、涡、浍、新汴、濉等河。淮河流域的东北部为沂沭泗水系,原为发源于沂蒙山流入淮河的支流。12世纪末到19世纪中,黄河改道,占夺徐州以下泗河和淮阴以下淮河河道。在这时期,由于黄河河床淤积抬高,淮、沂、沭、泗排水受阻,形成了洪泽湖、骆马湖和南四湖(南阳、独山、昭阳和微山湖),使淮河南流入江,沂沭泗河则另找出路,东流入海。经1949年以来的整治,沂沭河上游来水有一部分向新沭河分流,其余经新沂河入海;泗河流入南四湖,经运河入骆马湖,并接纳沂河来水,由嶂山闸泄入新沂河。
特点 ①中国七大流域中人口密度最大,耕地率最高的流域。据1985年统计,流域内有1.35亿人、1.88亿亩耕地。灾荒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影响也相对较大。②位于中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带,有南方阴湿久雨天气,也有北方干热久旱天气,洪、涝、旱灾威胁都很严重。有时一年之内,三灾连发;有时连续几年,连旱连涝。③流域内有18万km2的平原,大多成片分布,有利于发展农业和交通,也容易发生大面积洪涝灾害。9万km2的山地丘陵,分布在逾1000km的狭长范围内。在山区建一座水库所能控制的面积大多仅1000~2000km2,不能有效控制洪水和调节径流。④黄河长期夺占泗河、淮河河道和多次泛滥决口,使排洪、排涝都无通畅出路。⑤平原地区跨省河道多,上下游矛盾很多,规划方案也常因此迁延难决。⑥沿淮河干流有400多万亩洼地,本是洪水河床的一部分,小水年可圈堤种植,有200多万人赖以生活,大水时,圩堤成为行洪障碍,影响着主干堤防的安全,圩堤内人民生命财产缺乏保障。
治理成就 淮河流域开发较早,历史上修过许多水利工程。20世纪30年代曾制定《导淮工程计划》,但实施的工程极少。1950年起,遵照中国政府提出的治淮方针,制定规划,组织施工,在减轻洪灾上取得明显效果。5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期进行过两次较为全面的规划,按照历次规划,先后建成的工程有:①佛子岭、梅山、南湾、岸堤等34座大型水库和5200多座中小型水库。②洪泽湖、濛洼、城西湖等有控制的蓄洪工程,总库容达280多亿m3。③普遍整修加固了堤防,并扩大了入江水道,开挖了新沂河、新沭河、苏北灌溉总渠等入海河道。现在淮河中游淮北大堤接近防御1954年洪水的标准(约40年一遇),淮河下游略高,沂沭泗干流和淮河主要支流堤防则约防10~20年一遇洪水标准。④疏浚了平原排水河道,开挖了新汴、东鱼等新的排水骨干河道,使近1亿亩易涝耕地有70%达到了初步治理。⑤利用各类水源发展灌溉。除充分利用本流域水源外,还开发利用了部分黄河、长江水源。灌溉面积从1949年的1200万亩发展到 80年代的11000多万亩;盐碱地已治理70%以上。⑥京杭运河长江到徐州段已达二级航道标准,目前年运输量约2000万t以上;淮河中下游航道状况也有改善。⑦水能资源已开发28万kW,占可能开发量的42%。淮河流域多灾面貌已经改观。
存在问题 ①流域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仍不高,大洪大旱的潜在威胁仍很大;②水资源的综合效益未能充分发挥;③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城镇附近河段污染尤甚;④在过去治理中还遗留有水库安全问题和灌排系统的配套问题等。
规划 80年代修订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总结50年代后期以来治理和规划的经验,拟定治理方案和实施步骤。在规划进行过程中,中国政府曾两次召开治淮会议,协调各地的治理要求,研究主要工程措施,并提出规划任务。规划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以利用和发挥已有工程的作用为目的;第二步全面修订规划。规划中,仍贯彻蓄泄兼筹和团结治水的指导思想。初步拟定的主要措施为:①加固已建水库,新建淮河干流和沙颍河山区水库,进一步拦?钌角樗黾涌衫玫乃础"诟行У匕才胖杏涡钚勾胧N耍宄泻檎习┐蠛拥勒危⒆龊醚鼗篡浊踩ㄉ瑁侠硎褂醚鼗赐莸兀岳┐笾行『樗判鼓芰Γ跎傺鼗春樵郑煌币藿倩锤谑嗯?,控制大洪水,提高重点保护区的防洪标准。③扩大淮河下游入海出路。④继续进行沂沭泗地区洪水的东调南下工程,即扩大沂沭河洪水经新沭河分流入海和扩大南四湖洪水经运河南下穿过骆马湖经新沂河入海的出路。⑤开挖与茨淮新河配套的怀洪新河,分流淮河中游洪涝水,减轻干流负担。⑥扩大洪汝、沙颍、奎濉等河,扩大梁济运河等平原排水骨干河道,逐步完善平原排涝系统。⑦加强灌区配套,提高灌溉效果。⑧处理好引黄灌溉和引黄放淤带来的泥沙,防止淤积下游河道,扩大引黄效益;逐步实施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调水(见南水北调工程规划);进行安徽省的引江济淮工程。⑨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使京杭运河二级航道由徐州向北延伸到济宁;改善淮河干流、沙颍河、通榆河等航道条件。⑩治理污染源,控制新污染源的发展,保持合乎需要的水质标准。
规划实施后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但达到这一步以后,与中国发达地区现在的水利条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从更长远看,研究和治理的重点将是:①进一步完善防洪体系,使在一般洪水时不致干扰正常生产秩序,在特大洪水时不发生严重灾害。②进一步研究未来更科学、合理的农业用水需求,缓和流域内水资源不足的严重局面。③研究因乡镇企业发展带来的供水和污水处理上的新问题。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