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供求悖论
1)  paradox of supply and demand
供求悖论
2)  the absurd situation supplication
供给悖论
3)  the theory of supply and demand
供求理论
1.
Regional water price model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upply and demand;
基于供求理论的区域水价模型
4)  supply and demand theory
供求理论
1.
This paper concludes and analyses the basic theories on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 land rent and price theory, supply and demand theory, regional theory, urbanization theory and periodicity theory.
分析归纳了房地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几个基本理论 :地租地价理论、供求理论、区位理论、城市化理论和周期性理
2.
The paper set up a model of venture capital by supply and demand theory,analyzed four extrinsic factors affecting supply and demand of America venture capital.
运用供求理论建立创业投资模型,分析影响美国创业投资供求的4个外在因素,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得出资本收益税是影响美国创业投资供求最重要的因素,其后的影响因素依次是利率、行业和市场业绩、研究与开发等的结论。
3.
Marx supply and demand theory as the important omponent of labor value theory symbolizes the completion of the whole theoretic system.
马克思的供求理论是其劳动价值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供求理论的建立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体系的最终完成。
5)  theory of demand and supply
供求论
1.
The conclusion was that co-decision theory is more reasonable and it is similar to the theory of demand and supply.
结论是,共同决定论更合理,与供求论有相似之处。
6)  supply and demand theory of value
供求价值论
1.
Therefore,there exist many debates in the study of Marx,on the rela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and market value,among which, the socalled supply and demand theory of value has gained agreement among some debaters.
由于"供给"、"需求"等概念在《资本论》中有多重含义,在涉及比较复杂经济关系时很难用文字叙述清楚,因而在研究马克思关于供求关系与市场价值的决定问题上发生很大的意见分歧,其中,"供求价值论"得到一些学者的认同。
补充资料:EPR悖论
      A.爱因斯坦、B.波多尔斯基和N.罗森1935年为论证量子力学的不完备性而提出的一个悖论。又称 EPR论证。EPR 是这三位物理学家姓的头一个字母。这一悖论涉及到如何理解微观物理实在的问题。
  
  爱因斯坦等人认为,如果一个物理理论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那么物理实在的每个要素都必须在其中有它的对应量,即完备性判据。当我们不对体系进行任何干扰,却能确定地预言某个物理量的值时,必定存在着一个物理实在的要素对应于这个物理量,即实在性判据。他们认为,量子力学不满足这些判据,所以是不完备的。在论证中,爱因斯坦等人设想了一个测量粒子坐标和动量的思想实验,后来D.玻姆把它简化为测量自旋的实验:考虑两个自旋为 1/2的粒子A和B构成的一个体系,在一定的时刻后,使A和B完全分离,不再相互作用。当我们测得 A自旋的某一分量后,根据角动量守恒,就能确定地预言 B在相应方向上的自旋值。由于测量方向选取的任意性, B自旋在各个方向上的分量应都能确定地预言。所以他们认为,根据上述实在性判据,就应当断言B自旋在各个方向上的分量同时具有确定的值,都代表物理实在的要素,并且在测量之前就已存在,但量子力学却不允许同时确定地预言自旋的 8个分量值,所以不能认为它提供了对物理实在的完备描述。如果坚持把量子力学看作是完备的,那就必须认为对A的测量可以影响到B的状态,从而导致对某种超距作用的承认。EPR 实在性判据包含着"定域性假设",即如果测量时两个体系不再相互作用,那么对第一个体系所能做的无论什么事,都不会使第二个体系发生任何实在的变化。人们通常把和这种定域要求相联系的物理实在观称为定域实在论。
  
  围绕着EPR悖论,物理学界和哲学界一直有争论。N.H.D.玻尔对EPR实在性判据中关于"不对体系进行任何干扰"的说法提出异议,认为在测量过程中虽然没有对B施加力学干扰,但由于作用量子的不可分性,微观体系和测量仪器构成了一个整体,测量安排是确定一个物理量的必要条件,而对体系未来行为所预言的可能类型正是由这些条件决定的。这样, EPR关联性就可以在量子力学范围内得到合理的解释。对 EPR论证的另一方面的批评,是针对其定域性假设。20世纪70年代以来,根据对J.S.贝尔提出的定域隐变量理论关于相关体系的关联度的判别式(简称贝尔不等式的实验研究),倾向于否定建立在定域性假设基础上的定域隐变量理论,从而增加了人们对定域实在论的怀疑。这意味着把世界看作由空间上分离的,独立存在的各部分组成的看法不一定普遍成立,支持了关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