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nterannual relationship
年际关系
1.
The interannual relationships and its interdecadal variabilities between the intensity of summer 850hPa cross-equatorial flows in the Eastern Hemisphere and ENSO are analyzed by using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and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data of Hadley Center.
利用NCEP/NCAR风场和海温等资料,分析了东半球夏季低空各支越赤道气流与ENSO循环的关系及其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东半球夏季低空越赤道气流强度的年际变化和ENSO循环密切相关,ElNino年夏季马斯克林高压减弱,导致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变弱,而澳大利亚高压加强, 105°E及其以东的越赤道气流明显加强,LaNina年则相反;夏季越赤道气流与ENSO的年际关系具有年代际变化特征,索马里越赤道气流与ENSO的关系在 20世纪 70年代末变弱,而 105°E及其以东的越赤道气流与ENSO的关系在 20世纪 60年代末增强。
2.
The features of the interann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winter sea-ice extent of Davis strait and rainfall of North China and th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its interannual relationship are analyzed by Using UK/GISST sea-ice data-set of Hadley , monthly 500Hpa height field of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and monthly rainfall data from 160 stations in China.
选用英国Hadley气候研究中心的UK/GISST海冰面积指数资料集、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500Hpa位势高度场资料和中国160站降水资料,分析了冬季戴维斯海峡海冰面积变化与华北夏季降水年际关系及其年代际变化。
2) inter-annual correlation
年际相关
3)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Europe in 1930s
三十年代欧洲国际关系
4) interannual teleconnection
年际遥相关
1.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interannual teleconnections between summer rainfall in the Changjiang and Huaihe valleys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in the Indian Ocean is discussed for the period of 1951—2000.
探讨了近50a(1951—2000年)来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冷暖位相中夏季江淮地区雨量与印度洋海温年际遥相关空间分布的差异,结果显示,不同季节的印度洋海温与夏季江淮地区雨量之间的联系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
5)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人际关系
1.
Study on the harmonization of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patients;
住院患者人际关系协调的探讨
2.
The effect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n the nursing care in operating room;
人际关系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影响
3.
Dealing ways and experience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f the head nurse;
护士长人际关系的处理方法及体会
6)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国际关系
1.
No united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search yet in the USA;
美国尚未形成统一的国际关系学派
2.
Analyze the Conception of "Civil Society"——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解析“市民社会”概念——国际关系学的视角
3.
On the Thoughts of Jiang Ze-Min 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江泽民国际关系思想之阐释
补充资料:群际关系
群体与群体之间特别是本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社会心理关系。
1906年,社会学家W.G.萨姆纳采用本群体、他群体、民族中心主义等术语研究群际关系问题。他认为,本群体中的人处于和谐、秩序的关系中,同情、忠诚、牺牲,而对于他群体的人则轻视和抱有敌意。民族中心主义就是以本群体为中心考虑问题,以本群体为标准去衡量他群体的人。萨姆纳开创了研究群体认同如何影响对他人和他群体的知觉、态度和行为的方向。萨姆纳的基本命题是,人的态度和行为一般是偏向有利于本群体的。许多研究支持这个看法。
1954年,M.谢里夫和他的同事研究了儿童夏令营中的群际关系问题。他们把夏令营中11岁男孩有意划分为两个群体,让他们彼此隔离8天,而后使他们在竞争和敌对的条件下进行接触。通过记录他们的外显行为、社会测量和竞争性游戏中的表现,考察其群际冲突情况。这些指标都表明,男孩表现出有利于本群体的偏向。在与他群体冲突的?榭鱿拢救禾宓耐沤峒忧俊5比杭使叵敌灾史⑸浠保缛范ㄒ恢种挥泻献鞑拍艽锏降墓餐勘晔保庵制虮慵跎倭恕?
谢里夫以后的许多研究是利用现实群体(如民族群体)进行的。人们提出了接触假设,即认为增加不同群体的人之间的接触可以改变民族偏见。但是经过多年的研究表明,单是增加接触是不够的。社会心理学家M.库克(1978)提出,要使相互接触的人改变偏见,还需要满足5个条件:①相互接触的人地位平等;②不同群体的人个人接触;③有偏见的人处于不带偏见的人当中;④群际接触的社会支持;⑤加强群际合作,运用如谢里夫所用的共同目标、任务。
H.泰费尔等人(1978)的实验研究表明,即使在群际差别最小的情况下,也仍然出现有利于本群体的偏向。任何形式的分类都可能造成这种偏向。
T.坎贝尔等人认为,有关解释群际冲突现象理论主要有4个:①现实群体冲突理论。认为人们区分为不同群体是在生存竞争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加强合作有利于减少群际冲突。②精神分析理论。把群体偏向归因于个人的需要和动机,认为这种偏向起源于儿童时期对父母专权的受压敌意的投射。贬低他群体提高本群体是为了维护个人的自我。③分类理论。它的提出是由于前两个理论只能解释现实的持久的群体之间的关系,而不能解释在最少差别情况下的本群体偏向,分类理论则用认知过程加以解释。人们在分类上倾向于强调范畴间的分化和范畴内的相似。同一群体的人被认为是彼此更相似、更不同于他群体的人。④社会认同理论。把分类理论和动机理论的某些方面结合起来,把分类差别的知觉效应与主动自我认同和社会比较结合起来。现实群体冲动理论认为,本群体团结和认同是群际竞争的结果,社会认同理论则认为是相反的,社会竞争是由群际分化造成的。本群体与他群体的分化是加强有利于本群体的社会比较从而服务于主动自我认同的基础。
1906年,社会学家W.G.萨姆纳采用本群体、他群体、民族中心主义等术语研究群际关系问题。他认为,本群体中的人处于和谐、秩序的关系中,同情、忠诚、牺牲,而对于他群体的人则轻视和抱有敌意。民族中心主义就是以本群体为中心考虑问题,以本群体为标准去衡量他群体的人。萨姆纳开创了研究群体认同如何影响对他人和他群体的知觉、态度和行为的方向。萨姆纳的基本命题是,人的态度和行为一般是偏向有利于本群体的。许多研究支持这个看法。
1954年,M.谢里夫和他的同事研究了儿童夏令营中的群际关系问题。他们把夏令营中11岁男孩有意划分为两个群体,让他们彼此隔离8天,而后使他们在竞争和敌对的条件下进行接触。通过记录他们的外显行为、社会测量和竞争性游戏中的表现,考察其群际冲突情况。这些指标都表明,男孩表现出有利于本群体的偏向。在与他群体冲突的?榭鱿拢救禾宓耐沤峒忧俊5比杭使叵敌灾史⑸浠保缛范ㄒ恢种挥泻献鞑拍艽锏降墓餐勘晔保庵制虮慵跎倭恕?
谢里夫以后的许多研究是利用现实群体(如民族群体)进行的。人们提出了接触假设,即认为增加不同群体的人之间的接触可以改变民族偏见。但是经过多年的研究表明,单是增加接触是不够的。社会心理学家M.库克(1978)提出,要使相互接触的人改变偏见,还需要满足5个条件:①相互接触的人地位平等;②不同群体的人个人接触;③有偏见的人处于不带偏见的人当中;④群际接触的社会支持;⑤加强群际合作,运用如谢里夫所用的共同目标、任务。
H.泰费尔等人(1978)的实验研究表明,即使在群际差别最小的情况下,也仍然出现有利于本群体的偏向。任何形式的分类都可能造成这种偏向。
T.坎贝尔等人认为,有关解释群际冲突现象理论主要有4个:①现实群体冲突理论。认为人们区分为不同群体是在生存竞争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加强合作有利于减少群际冲突。②精神分析理论。把群体偏向归因于个人的需要和动机,认为这种偏向起源于儿童时期对父母专权的受压敌意的投射。贬低他群体提高本群体是为了维护个人的自我。③分类理论。它的提出是由于前两个理论只能解释现实的持久的群体之间的关系,而不能解释在最少差别情况下的本群体偏向,分类理论则用认知过程加以解释。人们在分类上倾向于强调范畴间的分化和范畴内的相似。同一群体的人被认为是彼此更相似、更不同于他群体的人。④社会认同理论。把分类理论和动机理论的某些方面结合起来,把分类差别的知觉效应与主动自我认同和社会比较结合起来。现实群体冲动理论认为,本群体团结和认同是群际竞争的结果,社会认同理论则认为是相反的,社会竞争是由群际分化造成的。本群体与他群体的分化是加强有利于本群体的社会比较从而服务于主动自我认同的基础。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