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螟虫饲喂试验
1)  stemborer feeding test
螟虫饲喂试验
2)  feeding experiment
饲喂试验
3)  feed trial
喂饲试验
4)  insect bioassay
饲虫试验
5)  Feed experiment on yak and sheep
牛羊饲喂试验
6)  Comparative experiment of feeding
饲喂对比试验
补充资料:稻螟虫
稻螟虫
rice stem borers

   稻的害虫。属鳞翅目。中国的常见种类有:螟蛾科的三化螟、褐边螟、二化螟、台湾稻螟和夜蛾科的大螟。三化螟、二化螟和大螟是水稻的历史性大害虫。
    在中国,三化螟主要分布在北纬37°~38°以南各稻区;二化螟在全国各稻区均有分布;大螟分布于黄河以南;台湾稻螟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台湾;褐边螟分布于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和福建部分地区。三化螟单食性,只为害水稻 ;其他4种还为害茭白、甘蔗、高粱、玉米 、粟和小麦;大螟还取食芭蕉、椰子。三化螟( 图1)、二化螟(图2)和大螟(图3)均1年发生 2~7 代;褐边螟在华中稻区1年4代;台湾稻螟在广州附近1年 4~5 代。各螟虫的发生代数有随纬度和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减少的趋势。
   
   

图1  三化螟

图1 三化螟


   
   

图2  二化螟

图2 二化螟


   
   

图3  大螟

图3 大螟


   
   三化螟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有:①自然条件。发生期和世代数受当地气温制约。越冬代蛾量在幼虫滞育率高的年份,因越冬幼虫耐低温力较强而较多;反之越冬死亡率较高。越冬幼虫化蛹前雨量大,幼虫易窒息死亡。幼虫耐低温力弱而耐高温力较强,气温在40℃以下不影响其侵蛀活动。②耕作栽培措施。种植制度是影响发生期、代数、发生量和为害程度的重要因素。一般品种混杂的稻田发生世代多,为害重 ;分蘖期和孕穗期对产卵和侵蛀有利;偏施氮肥、水稻叶色浓绿或植株稻酮含量高的受害重。抽穗整齐而成熟早的品种可避害。③天敌。寄生型的有稻螟赤眼蜂、黑卵蜂、线虫及病原细菌和僵菌;捕食性的有多种蜘蛛、步行虫、隐翅虫、青蛙和鸟类。
    农业防治是主要的防治措施。一般秋播时将绿肥留种田,迟熟冬作田安排在旱地或螟害轻的晚稻田上。冬耕冬沤、提早春耕灌水,使其在预蛹期被淹死;压低有效虫源基数;选用螟害较轻的田块作绿肥田 ,以减少越冬虫源 。合理布局,避免单、双季稻混栽和多品种插花种植;选种抗螟品种和采取适宜的栽培技术,如调节水稻插植期,合理施肥灌水,使水稻的危险生育期与螟虫盛孵期错开,稻株生长整齐;及时夏收灭茬耕翻,破灭虫蛹;避免偏施氮肥,提高水稻抗耐性,以减轻为害。在盛孵期施用杀螟松、杀虫双、巴丹或亚胺硫磷;对二化螟和大螟施用敌百虫等化学农药;保护和利用天敌。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