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
|
|
您的位置: 首页 -> 词典 -> 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北部
1) Long menshan faults
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北部
2) middle-north part of Longmen Mountain
龙门山中-北段
3) Longmenshan Fault zone
龙门山断裂带
1.
Characteristics and recurrence intervals of large earthquakes along the middle-northern segment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大震复发特征与复发间隔估计
2.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is an important thrust belt o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consisting of the back-range,the central and the front-range faults,which differ from each other in size and activity.
以龙门山断裂带北段中的青川断裂、茶坝-林庵寺断裂沿线的地质地貌为研究对象,在青川断裂沿线的土关铺、大安,茶坝-林庵寺断裂上的薛家沟、胡家坝等地,对断裂附近的河流地貌进行了详细的构造地貌制图。
3.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is a huge multiple thrust fault at the middle o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本文通过对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后山断裂带主要断裂的研究,认识到从茂汶断裂往西北到挂思岭断裂,断裂最新活动时代有逐渐变老的趋势,反映了龙门山后山断裂在晚新生代同样具有前展式(背驮式)逆冲推覆特征,主断裂茂汶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后山断裂带除逆冲挤压构造变形外,还存在拉张变形,这为研究青藏高原的运动学及动力学等问题提供了重要信息。
4) Longmen central fault
龙门山中央断裂
1.
A study on the kinematics of the Longmen central fault in Sichuan,China;
龙门山中央断裂运动学研究
5) Longmen mountain Fault
龙门山前山断裂带
6) northen section of Long men mountain
龙门山北段
1.
Combining the affection of structural movement,oil-generating condition,reservoir condition and capping formation condition to the oil-gas aggregation in northen section of Long men mountain,it seems that,the imbricate unit of permain layer in subsurface is a favorable zone for oil-gas accumulation,the buried faults zone in foothill belt are the future exploitation direction in this area.
通过对龙门山北段地区的野外地质调查,以青川—茂汶,北川—映秀和马角坝—灌县断裂为界,将龙门山北段分为后山带、前山带和山前带。
补充资料:中国最北部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本溪小市镇庙后山
这段时间,本溪满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所长乔程和他的同事们都在忙着对本溪庙后山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进行重新规划设计。自从今年5月25日庙后山遗址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后,乔程便感到身上的压力骤然增加了,随着这份荣誉而来的还有更加重要的保护遗址的责任。 中国最北部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位于本溪县小市镇山城子村庙后山南坡天然洞穴中的庙后山古人类遗址,是我国至今发现的版图中最北部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享有“东北第一人”的美誉。 1978年5月,庙后山当地的石灰窑工人在开采山石时发现了该遗址。辽宁省博物馆会同本溪市、本溪县的考古专家对这一地区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发掘,发现了具有划分时代意义的肿骨鹿、三门马等一批动物化石及一些石制品和两颗人牙化石。 1982年,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地质学家、考古学家贾兰坡院士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等单位,联合对庙后山遗址进行了综合考察和研究,证明了这里是我国发现的最靠北部的一处旧石器早期遗址,早在40万年前地处辽东地区的庙后山就有人类在生息、繁衍、活动。他们依靠原始的狩猎、渔猎、采集植物果实为生,居住在洞穴之中,实行杂乱的群婚,使用简陋的石制物品和木棒作为谋生工具。 通过对庙后山文化的研究表明,这里早期人类在文化上和华北的旧石器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探索中国远古文化的渊源关系以及追踪其来龙去脉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同时,庙后山遗址不仅有保存完整的地层堆积,而且在地层里还含有丰厚的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和古人类文化遗迹遗物,这对我国东北第四纪地质学、考古学、古人类学、古生物学等诸多方面的研究,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实物资料。 美洲先民迁移的“中转站” 对于庙后山遗址的历史意义,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傅仁义近期提出了一种新学说。经过多年的研究考证,傅仁义认为本溪庙后山古人类遗址是远古先民从亚洲大陆迁移到美洲大陆的重要“中转站”。从庙后山遗址出发,古人类大概经过15万年的漫长时间才完成了从亚洲大陆经由白令海峡(白令陆桥)到达美洲这段旅程。 傅仁义教授认为,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庙后山遗址“牵手”陕西蓝田、山西丁村、北京和东西伯利亚、北美,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古人类迁移路线的链条。同时,从出土文物来看,其石器已表现出了当时较为先进的制作水平,不仅具有辽东地区的洞穴地域文化特点,也表现出了华北地区旧石器的文化内涵和痕迹,其文化特征与中原地区的丁村系列大型三棱尖状器、砍斫器系统文化相似,这种文化特征一直延伸到东西伯利亚和北美,一脉相承。而观察从陕西到庙后山古人类文化的历史年代进程和演变,如果说庙后山古人类是从陕西经由华北地区迁移而来,十几万年后又逐渐迁移到北美大陆,一点也不牵强。 另一方面,在美洲大陆上发现的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和文物都表明了美洲文明和亚洲文明尤其是中国文明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197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现一具3000年前的石锚,经化验,确认这种岩石只在中国台湾海峡附近有,而美洲没有,据此科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的)殷(朝)人早在3000多年前就航渡美洲”;中国亚马孙科学探险考察队在完成对亚马孙河流域的漂流科考后,认为当地印第安人的长相和语言特点与古代中国人有很多类似之处,该考察队提出:居住在亚马孙地区的印第安人有可能是中国人后裔。保护与利用同行乔程谈道:“经过二年多的申报准备工作,今年庙后山古人类遗址终于成功晋级‘国保’,这充分体现了该遗址的重要价值。接下来,我们面临的便是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好这处重要历史遗址。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