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nsurance honesty system
保险信用体系
1.
So it is most pressing to build insurance honesty system and rebuild honesty to face the challenge of entering WTO.
面对入世的挑战,构建保险信用体系,重塑我国保险业诚信已成当务之急。
2) Credit Insurance
信用保险
1.
Probe into Credit Insurance about China s Farm Products Export;
我国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问题探讨
2.
On constructing the overlapping insurance system for credit insurance
论信用保险项下重复保险制度的构建
3.
As a trade-promoting means,agricultural products export credit insurance can effectively avoid export risks.
作为国际贸易中的一种通行手段,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可以有效地规避出口风险。
3) insurance credit
保险信用
1.
Insurance credit is one kind of behavior criterion that guarantees the fulfillment of insurance contract in accordance with business ethics during insurance activities, basing on the utmost good faith and under the guidance of laws and principles of market economy.
保险信用是指保险交易活动中,以最大诚信原则为基础,在法律及市场经济原则之下,体现职业道德,保证保险合同得以履行的一种行为规范。
4) credit guarantee system
信用担保体系
1.
The Research on Credit Guarantee System for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 China;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研究
2.
Research on Problem of Credit Guarantee System in China s Small-Medium Size Enterprises;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问题研究
3.
The credit guarantee system of our country 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lementing the governmental policy of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在贯彻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 insurance system
保险体系
1.
It also offers a series of political proposals and measures to develop and improve insurance market,to establish insurance system suitable to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to keep the central bank out of insurance indu.
通过对我国保险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市场体系不够完善、违规经营突出;业务发展水平低下,经营方式粗放;内部控制薄弱,央行监管力度不够;风险防范意识缺乏和不够重视等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保险市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保险体系;分离央行保险职能,成立独立的国家保险监管机构;健全内部控制机制,提高保险资金营运的质量和效益;完善法制,加强监管,努力防范保险风险等一系列的政策建议和措
2.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west prospers the successful mode that national sports insurance operate with the experience, joining together the state of the nation of our country, develop the speculation that the sports insurance system of o.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保险运作的成功模式和经验 ,结合我国的国情 ,就加快发展我国的体育保险体系提出初步的构想。
6) L/C insurance
信用证保险
补充资料:中华民国时期信用体系
指1912~1949年期间中国的信用体系。
构成 大致由下面四部分组成:
以外商银行为代表的帝国主义金融资本势力 鸦片战争后,外国在华设立银行的数量迅速增加。比较著名的外商银行有:英国的汇丰银行、麦加利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俄国的华俄道胜银行,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美国的花旗银行等。此外,外商还设有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其他信用机构。
以钱庄(银号)为代表的中国旧式金融机构 钱庄、银号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经营货币信用业务。在中国南方一般称为钱庄,北方则多称为银号。钱庄在鸦片战争以后,被外商银行及其买办所利用,并与外商银行日益结合,在国内金融市场的地位逐步提高。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资本扩张很快。清王朝灭亡以后,钱庄顽强地生存下来。据北洋政府农商部的统计,1912~1914年间,全国平均每年有钱庄4600余户,资本7161万余元,公积金、存款和发行纸币为8000万元,年平均资本总计在1.5亿元以上。钱庄的经营方法以信用为主,适应旧式商业习惯,在外国银行的支持下,建立了自己的汇划制度,信用周转灵活。代销洋货、代办土货的商人大都利用钱庄签发的庄票,以资周转。20世纪30年代以前,这类庄票在上海市面流通的数目约在20亿两以上,可以省去同等数额现金的流通。同时,国内贸易资金的融通也主要由钱庄承担,钱庄在外地虽无自己的分支机构,但借助于各地同业的联络,到处可以通汇。钱庄的申票是国内贸易流通的主要信用工具。各地银两对银元的比价,银元与铜元的比价,相互拆款的拆息,以及各地内汇汇率等金融行情,都由钱庄业控制,以该业挂牌行市为准。1927年以后,钱庄开始衰落,1933年废两改元进一步削弱了钱庄控制金融市场的能力。以后,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和官僚金融垄断资本的形成,钱庄(银号)的业务日渐萎缩。中国旧式信用机构除钱庄(银号)外,还有典当、高利贷者等。钱庄(银号)、典当、高利贷者代表了民国时期信用事业中的封建势力,反映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的特性。
以银行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信用机构 中国自己的第一家银行建立于1897年,到1911年清王朝灭亡时,全国建立的银行不过十几家,其中主要是官办和官商合办的银行,最著名的是大清银行和交通银行。民国以后,中国的银行业尤其是民族资本银行有了较大的发展。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与交通银行一起成为北洋政府的国家银行。到20世纪20年代初,比较重要的民族资本银行均已建立,如被称为"南三行"的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被称为"北四行"的盐业银行、金城银行、大陆银行和中南银行等。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官僚资本迅速膨胀,逐渐建立起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和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信托局,以及中央合作金库组成的官僚金融垄断资本体系。这"四行二局一库"垄断了全国绝大部分金融业务,至使民族资本的银行受到官僚金融资本的压迫和排斥而趋于衰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金融事业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政权,为了保障军队供给,改善人民生活,发展经济建设,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建立银行,发行货币。海陆丰、湘赣、中央、闽浙赣、湘鄂赣、湘鄂西、鄂豫皖、川陕、陕甘等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的银行和其他信用机构达50余家,发行纸币、布币、银币、铜币、兑换券、流通券、信用券、存款券、信用条、股票等 200余种。如海陆丰劳动银行、东固平民银行、闽西工农银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湘赣省工农银行等都曾发行各自的货币。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也都建立了银行,如陕甘宁边区银行、晋察冀边区银行、冀南银行、北海银行、晋绥边区银行、华中银行等。解放战争时期,随着战争的胜利进程,革命根据地的金融事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个时期建立的银行有中州农民银行、内蒙银行、长城银行、东北银行等。194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金融事业的转折点。此后,各革命根据地银行归并中国人民银行,改组为人民银行的各地区分行。
特点 ①帝国主义的金融资本在中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②中国的钱庄、典当、高利贷等封建信用机构依然存在,并具有相当的势力;③以银行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信用事业不能正常发展,代表大资产阶级、大地主利益的官僚金融资本垄断了中国的金融事业,民族金融资本只能在外国金融资本、中国官僚金融资本和封建性的金融机构的夹缝中求生存;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金融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最后取代上述金融势力。
构成 大致由下面四部分组成:
以外商银行为代表的帝国主义金融资本势力 鸦片战争后,外国在华设立银行的数量迅速增加。比较著名的外商银行有:英国的汇丰银行、麦加利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俄国的华俄道胜银行,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美国的花旗银行等。此外,外商还设有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其他信用机构。
以钱庄(银号)为代表的中国旧式金融机构 钱庄、银号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经营货币信用业务。在中国南方一般称为钱庄,北方则多称为银号。钱庄在鸦片战争以后,被外商银行及其买办所利用,并与外商银行日益结合,在国内金融市场的地位逐步提高。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资本扩张很快。清王朝灭亡以后,钱庄顽强地生存下来。据北洋政府农商部的统计,1912~1914年间,全国平均每年有钱庄4600余户,资本7161万余元,公积金、存款和发行纸币为8000万元,年平均资本总计在1.5亿元以上。钱庄的经营方法以信用为主,适应旧式商业习惯,在外国银行的支持下,建立了自己的汇划制度,信用周转灵活。代销洋货、代办土货的商人大都利用钱庄签发的庄票,以资周转。20世纪30年代以前,这类庄票在上海市面流通的数目约在20亿两以上,可以省去同等数额现金的流通。同时,国内贸易资金的融通也主要由钱庄承担,钱庄在外地虽无自己的分支机构,但借助于各地同业的联络,到处可以通汇。钱庄的申票是国内贸易流通的主要信用工具。各地银两对银元的比价,银元与铜元的比价,相互拆款的拆息,以及各地内汇汇率等金融行情,都由钱庄业控制,以该业挂牌行市为准。1927年以后,钱庄开始衰落,1933年废两改元进一步削弱了钱庄控制金融市场的能力。以后,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和官僚金融垄断资本的形成,钱庄(银号)的业务日渐萎缩。中国旧式信用机构除钱庄(银号)外,还有典当、高利贷者等。钱庄(银号)、典当、高利贷者代表了民国时期信用事业中的封建势力,反映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的特性。
以银行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信用机构 中国自己的第一家银行建立于1897年,到1911年清王朝灭亡时,全国建立的银行不过十几家,其中主要是官办和官商合办的银行,最著名的是大清银行和交通银行。民国以后,中国的银行业尤其是民族资本银行有了较大的发展。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与交通银行一起成为北洋政府的国家银行。到20世纪20年代初,比较重要的民族资本银行均已建立,如被称为"南三行"的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被称为"北四行"的盐业银行、金城银行、大陆银行和中南银行等。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官僚资本迅速膨胀,逐渐建立起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和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信托局,以及中央合作金库组成的官僚金融垄断资本体系。这"四行二局一库"垄断了全国绝大部分金融业务,至使民族资本的银行受到官僚金融资本的压迫和排斥而趋于衰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金融事业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政权,为了保障军队供给,改善人民生活,发展经济建设,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建立银行,发行货币。海陆丰、湘赣、中央、闽浙赣、湘鄂赣、湘鄂西、鄂豫皖、川陕、陕甘等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的银行和其他信用机构达50余家,发行纸币、布币、银币、铜币、兑换券、流通券、信用券、存款券、信用条、股票等 200余种。如海陆丰劳动银行、东固平民银行、闽西工农银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湘赣省工农银行等都曾发行各自的货币。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也都建立了银行,如陕甘宁边区银行、晋察冀边区银行、冀南银行、北海银行、晋绥边区银行、华中银行等。解放战争时期,随着战争的胜利进程,革命根据地的金融事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个时期建立的银行有中州农民银行、内蒙银行、长城银行、东北银行等。194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金融事业的转折点。此后,各革命根据地银行归并中国人民银行,改组为人民银行的各地区分行。
特点 ①帝国主义的金融资本在中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②中国的钱庄、典当、高利贷等封建信用机构依然存在,并具有相当的势力;③以银行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信用事业不能正常发展,代表大资产阶级、大地主利益的官僚金融资本垄断了中国的金融事业,民族金融资本只能在外国金融资本、中国官僚金融资本和封建性的金融机构的夹缝中求生存;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金融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最后取代上述金融势力。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