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女扮男装
1)  A woman disguised as a man
女扮男装
2)  women disguised as men
女扮男装
1.
The figures of women disguised as men have both feminine beauty and literati stylization at the same time,so they accord with aesthetic needs of female literati stylization and male feminization.
"女扮男装"形象身上兼具了"阴柔美"和"文人化"两种气质,符合女性"文人化"和男性"女性化"的审美需要,当两种倾向发展到明清时被普遍接受,也有其深层的原因,随着两种倾向的发展,"女扮男装"故事到清时也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但传统的性别意识,性别角色又影响了不同性别作家笔下的故事演绎和形象描摹。
2.
The emerge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mes of women disguised as men in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has their given social historic background,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atus and circumstances of the women in their actual life and follows the course of history in the pattern of the worsening-loosening-re-controlling of the oppression of the feudal rites.
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扮男装题材的出现及发展,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境遇息息相关,伴随着礼教压迫沉重———暂时松弛———重新控制的历史进程而不断沉浮。
3)  a man disguised as a woman
男扮女装
4)  eonism ['i:ənizəm]
男扮女装癖
5)  She was disguised in male attire.
她女扮男装。
6)  female impersonator;man poses as gir
男扮青衣; 男扮女装
补充资料:俊扮
      戏曲的美化化妆。其特点是略施彩墨以达到美化效果。一般用于生、旦脚色所扮演的各种人物。相对于净、丑的大、小"花面"而言,又称"素面"或"洁面"。
  
  早期戏曲的生、旦化妆都较清淡,这同戏曲多在白天演出,靠自然光照明有关。到了清末,新式舞台兴起,采用电灯照明,舞台光线由暗到亮,化妆的色彩也就相应地加重加浓。同时,社会美饰风尚的变化也影响到戏曲化妆,这在旦脚化妆上尤为明显。早先口红的点法是只在下唇点一红点,表现所谓"樱桃小口"。自20世纪初起,才逐步改成现在的样子;讲究画黑眼圈也只有70年左右的历史,先由南方旦脚开始,逐渐影响到北方。化妆品原来都用花粉、胭脂等粉彩,改为以油彩为主,则是较近的事。
  
  俊扮着力于表现剧中人物面貌的端正、俊秀。但在用色和画法上,根据剧中人物的年龄大小、是文是武以及生活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表现一般青壮年,眉心、眼眶和两颊的红色可以浓些,老年则淡些;体格强壮、生活优裕者可以浓些,病弱或贫困者可以适当淡些。这只是一般的情况,结合具体人物,又有更细致的变化。如周信芳扮演《清风亭》的张元秀,至《盼子》以后,就把印堂(眉心)的红色洗去,敷以白粉,以表现这个人物的日渐衰老和精神上的凄苦;而《扫松下书》的张广才,也是一个老人,却要在两颊上抹点淡红。因为张广才虽老,但血气未衰,在秋风中扫松,被风吹久了,脸上自然泛出红晕。同时,他托李旺捎信,叙述蔡家悲苦境遇,痛责蔡伯喈忘恩负义,心情激动,气血上涌,两颊上的红色正好起了烘托作用。除了红色的用法有不同外,眉、眼的黑色也有区别。青壮年的黑眉和黑眼圈可以画得浓一些;中年则略淡些;老年则不画黑眼圈,并在眉毛上涂灰白色或白色。戏曲的俊扮,不同于话剧的写实化妆,极少用皱纹和阴影来表现年老,所以脸上显得干净,富有装饰美。生脚的文武之别,主要是眉心抹红的形状不同。抹成枪尖式的,为一般武生、雉尾小生所用;抹成半圆形的,为扇子小生所用;其他生脚,则淡淡地抹些红色即可。在古代生活中,男子也有涂脂抹粉的,但被视为不正派行为,所以一般生脚的传统扮法,忌脂粉气太重。旦脚化妆也有浓、淡之别。如扮秦香莲、赵五娘一类人物,青衣应工,都作淡妆,称为"清水脸";眼眶和两颊略染红色,只是表现剧中人的健康肤色。只有扮演富贵人家的少女、少妇,或风流、轻佻的女性,才可画得浓些,以表现剧中人的浓妆艳抹。
  
  戏曲中的俊扮,一般都要吊眼睛,即用带子牵引的办法,把眉梢、眼梢向上吊起。这可以使人物更加英俊,并能扩大眼眶、加强眼睛表情的明显度。对于中老年演员来说,还能减少脸上皱纹和泪囊的痕迹。
  
  旦脚的俊扮中还有一种样式,即扮演某些淫邪妇女(如《摘星楼》的妲己)时,要在眉心、上眼眶和嘴角边加画一些花纹。这既不同于丑旦,也不同于旦脚的勾脸(如北方昆曲《棋盘会》的钟无盐)。这种表现手法现在只有个别剧种(如山西的上党梆子)还保存着。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