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ttributional theory

动机归因理论
1.
The attributional theory developed based on the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the study of attribution.
动机归因理论是在成就动机和归因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对第二语言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正确积极的归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同时也能够改善提高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从而促进第二语言教学的顺利开展。
2) attribution motivation theory

归因动机理论
1.
Learning motivation theories, which consist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ory, attribution motivation theory, humanism motivation theory, and strength motivation theory, try to explain what causes student s original learning motivation.
学习动机理论包括认知成就动机理论和归因动机理论,人本主义的动机理论,行为主义的强化动机理论等。
3) Attribution Theory

归因理论
1.
The Enlightenment of Weiner s Attribution Theory in Sports Practice;

谈韦纳归因理论对运动实践的启示
2.
On the Application of Attribution Theory in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归因理论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3.
The revelation of attribution theory on family education;

归因理论及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5) moral responsibility ascription theory

道德归因理论
6) attributional approach theory

归因取向理论
1.
Explicit 5 accuracy-oriented memory theories: schema reconstruct theory, fuzzy-trace memory theory, source monitoring framework, attributional approach theory, constructive memory framework, and give a short comment.
阐述了记忆准确性认知取向的五种理论主要有图示重建理论、模糊痕迹记忆理论、源监控理论、归因取向理论和记忆建构理论 ;并对这五种理论作了简评。
补充资料: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 attribution theory 关于知觉者推断和解释他人和自己行为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较有影响的归因理论有以下几种。 海德的归因理论 F.海德认为,在寻求行为的原因时,或者把它归于环境或者把它归于个人。如果归于环境,则行动者对其行为不负什么责任;如果归于个人,则行动者就要对其行为结果负责。 维纳的归因理论 B.维纳认为,人们可以把行为归因于许多因素 ,但无论什么因素大都可以纳入内因 - 外因、暂时-稳定这两个方面的4大类中,即暂时的内因、暂时的外因、稳定的内因和稳定的外因。 阿布拉姆森等的归因理论 L.Y.阿布拉姆森等人发展了维纳的理论。他们依据习得的无能为力的研究对失败的归因作了补充,提出了第三个方面,即普遍-特殊方面。 凯利的归因理论 H.H.凯利提出,可以使用3种不同的解释说明行为的原因:①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行动者。②归因于行动者的对手。③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这3个原因都是可能的,要找出真正的原因主要使用3种信息:一致性、一贯性和特异性。凯利强调了3种信息的重要性,所以他的理论又称为三度理论。凯利又提出因果图式的概念。图式就是人们在生活经验中形成某种看法。人们常以图式解释特定的行为。 琼斯和戴维斯的归因理论 这个理论主张,当人们进行个人归因时,就要从行为及其结果推导出行为的意图和动机。一个人所拥有的信息越多,他对该行为所作出的推论的对应性就越高。一个行为越是异乎寻常,则观察者对其原因推论的对应性就越大。 卡内曼和特威斯基的归因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在归因时,并非总是按理性去进行因果分析。而要注意节约能量,走近路达到结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利用两种启发法进行推理判断:一是代表性启发法,二是可得性启发法。前者指人们在进行推理判断时往往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例。后者指易于进入头脑的信息往往被利用。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