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xchange Rate System Reform

汇制改革
2) RMB Exchange Rate System Reform

人民币汇制改革
1.
The Effect of RMB Exchange Rate System Reform on Trade:Co-integration Research and Impulse Decomposition Based on Foreign Economy and Trade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
关于人民币汇制改革在我国贸易均衡方面的表现,文章运用Johansen模型揭示出:人民币升值是近两年贸易顺差形成的主要推动因素,马歇尔-勒纳条件在我国并不适用;依托于我国现行的经济贸易特征,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仍将唱响贸易顺差的主旋律;在人民币加速升值的今天注重升值节奏对于保持我国贸易收支的稳定不容忽视,这一观点通过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得到了有效印证。
3) exchange rate reform

汇率制度改革
1.
RMB exchange rate reform,in short-term,should c.

根据这一结论,提出了缓解双重压力的措施,即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对外缓解升值压力,对内扩大内需;接着,提出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短期,继续维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中期,改钉住汇率制度为汇率目标区制度;长期,退出汇率目标区制度,实行浮动汇率制。
5) exchange-rate regime reform

汇率机制改革
1.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MB exchange-rate regime reform,China\'s monetary policy has,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ools under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gained much more concern than before.
本文采用SWOT分析,对管理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操作做了综合评价,从而整体研判汇率机制改革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6) exchange rate reform

汇率改革
1.
A Study of Harmonious Effect of Interest Rate Reform and Exchange Rate Reform in the Opening Economy;
金融开放条件下利率改革和汇率改革的协同效应分析
2.
Exchange Rate Reforms, Trade Openness and Chinese Dual Economy;

汇率改革、贸易开放与中国二元经济
3.
Over the past 2 years exchange rate reforms, our country RMB always is in appreciation passage middle, RMB appreciation has brought different effections to each aspect of economy of our country.
汇率改革两年多来,我国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通道中,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各个方面带来了不同的影响,对于以国际业务为主的进出口企业更是影响深刻。
补充资料:俄国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
俄国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
reform of Russian serfdom in 1861
1861年3月3日俄国沙皇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决定分阶段自上而下地解放农奴。又称农民改革。
历史背景 俄国在19世纪上半叶,是资本主义经济逐渐上升和农奴制经济衰落的时期。前者表现在: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工业中不断扩大。1860年全俄86万工人中,自由雇佣劳动占56%,农奴劳动降为44%。在工业主体即加工制造业中,自由雇佣劳动达43万人,占87%,而农奴劳动仅占13%。在当时最先进最重要的棉纺织工业中,自由雇佣劳动达94%,农奴劳动已微不足道。②产业革命从30年代开始,到1860年已达到相当水平,机器大生产、铁路、轮船均有一定程度的发展。③商品交换更加活跃。19世纪中期,全俄4300个市集的贸易总额每年可达2.3亿卢布,对外贸易从19世纪初到50年代增加了3倍多。
农奴制经济的衰落表现在:①农奴再也不能照原样生活下去了。在1835~1851年间,农奴人口减少了50万。农奴制已经难以维持和保障劳动者的生存。②农奴制严重妨碍具有人身自由的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扩大,成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③农奴斗争风起云涌。据不完全统计,1826~1854年间,共发生农奴


过程和内容 1861年俄历 2月19日(公历3月3日)沙皇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俄历3月5日颁布施行。主要内容是:①宣布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和交换农奴,不能禁止农民结婚,不能干涉农民家庭生活。农民可以自由处理个人和家庭事务,可以从事其他职业,可以以自己名义订立契约,可以拥有动产和不动产,可以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法律诉讼。②宣布农民可以获得土地,但是必须交付赎金,而且赎买土地的费用比实际地价高出两三倍。农民可以先缴纳全部赎金的20~25%,其余由国家垫付,由农民在49年内按年偿还并付利息。农民赎买土地必须取得地主同意,并与地主签订赎地契约。在签约以前,农民必须对地主承担原来的义务。实际上,地主利用这些规定,割去了农民原有份地中最肥沃、耕耘最方便、收益最大的部分,占为己有。这种“割地”,全俄平均约占改革前农民全部份地的18%,在中央黑土带、南部地区和伏尔加河下游,则高达20~40%。在克里木半岛南岸一带,农民甚至连一点份地也未分到。地主还故意把分给农民的地和留归自己的地互相插花打乱,犬牙交错,使农民无法耕种自己的土地,不得不高价租种地主的插花地。地主还把原属村社共有公用的牧场、草地、树林据为己有,夺走了农民祖祖辈辈放牧牲畜所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使农民经济蒙受重大损失。这样,全俄农民在改革中每人平均仅分得 3.4俄亩土地。③重新设置管理农民的组织机构。沙皇政府利用农村原来的村社组织,把几个村社组成300~2000注册人口的乡。村社和乡名义上实行自治,但实际上依然处于地方贵族权力严密控制之下。
[一个农奴获得人身自由的仪式(1861)]

1861年的法令,只限于解放私人农奴,即地主农奴。但这是最重要的一步。1863年和1866年又分别解放了皇室农奴约100余万和国家农奴约950万。以后在非俄罗斯地区,也进行了农奴制改革。以上合计约使2000多万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
后果和影响 1861年开始的农奴制改革,是一次很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民土地财物和金钱的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大掠夺,以致使农民在改革后无力独立经营,不得不租佃地主土地,把每年收获的一半缴给地主,成为“对分制农民”;或者外出做工人;或者向地主、商人告贷,做零工。农民从人身依附于地主转变成为在经济上依附于地主,农奴制残余被保存下来。因此,改革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农民

1861年的改革,使上层建筑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是俄国在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前进的一步”(同前,第17卷,第103页)。但是,沙皇绝对专制的封建君主制的基本实质并没有改变。一方面沙皇政府奉行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政策,另一方面又要求资产阶级的发展以不危害沙皇统治为限,这就是沙皇统治与资产阶级利益的结合点。
参考书目
马克思:《关于俄国1861年改革和改革后的发展的札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63。
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农奴制崩溃的五十周年》,《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59。
钟成勋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