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半工(农)半读
1)  part working (farming)-part schooling
半工(农)半读
2)  "part work (agriculture) and part study" education
"半工(农)半读"教育
3)  husbandry-and-study
半农半读
1.
Secondly husbandry-and-study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countries.
其内容可概括为:半工(农)半读是我国教育制度的发展方向;农村应推行半农半读;城市应推行半工半读;要培养半工(农)半教的师资;"五年试验,十年推广"。
4)  work-study program
半工半读
1.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work-study program model for training professional talents;
高职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
Combined with classroom and field place integrated building,we can solve the practice and training shortage problem in work-study program.
高职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在明确的责任、合理的时间安排和有效的配套措施下,增加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提升教师实践技能,配合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建设,解决学生"半工半读"中校外实习实训不足的问题。
3.
Companion-work,companion-teaching is the useful supplement of work-study program.
教师和学生同时到企业顶岗实践,在明确的责任、适度的人数规模、合理的时间安排和有效的措施下,教师实践技能得到有效提升,学生在顶岗中发现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实习效率提高,是"半工半读"的有益补充。
5)  part-work and part-study system
半工半读制度
6)  the Work-study Programme
半工半读教育
补充资料:刘半农(1891~1934)
      现代诗人。名复,江苏江阴人。父亲是秀才,当过塾师。幼年生活贫寒,这对形成他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有一定影响。15岁入常州中学读书。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一度在革命军中任文书。后赴上海,先后任《中华新报》和中华书局编辑。此时,曾以"半侬"的笔名发表过一些旧体小说和译文。
  
  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后,为该刊重要撰稿人。1917年到北京,任北京大学预科教员。后即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写过著名的《复王敬轩书》等文章。1917年开始用白话写诗,他重视群众口语,注重向民歌借鉴,对新诗的形式和音节多有探索,是早期新诗的提倡者和实践者。其诗风清新、朴素。一些作品以节奏旋律的和谐著称。他所写的《相隔一层纸》、《学徒苦》等诗,揭露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鲜明地体现了作者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的民主主义倾向,在"五四"时期的诗坛产生较大影响。
  
  1920年春,刘半农赴欧洲留学,先后在伦敦、巴黎等处大学研究汉语语音、声韵,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秋回国,先后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曾为语丝社成员。后来他主要致力于中国文学、语音、语法等研究,成为专攻语言学的学者。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余,继续从事杂文的写作。他去世以后,鲁迅《忆刘半农君》一文对他的历史作用作过公允的评价。
  
  刘半农的主要创作有《扬鞭集》、《瓦釜集》、《半农杂文》,编有《初期白话诗稿》,标点过清人张南庄的章回体小说《何典》,学术著作有《中国文法通论》、《四声实验录》等,另有译著《法国短篇小说集》、《茶花女》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