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西方军事政治学
1)  Western military politics
西方军事政治学
1.
Western military politics has been becoming a branch of Politics that draws a clear line of demarcation of the discipline.
西方军事政治学的知识谱系以"文武关系"作为研究主题,以亨廷顿"文人统制"理论、简诺维兹专业军人理论和萨奇先"均衡模型"理论推动知识生产并构成学科发展的宏线。
2)  western politics
西方政治学
1.
A key issue of Chinese politics study in an open global system today is its relation with western politics and its adoption of the scientific and advanced elements of the western politics,a process which asks for the caution against the simple copying of western political concepts and theories into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politics.
在当今开放的世界体系中,合理地处理与西方政治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借鉴西方政治学当中的科学性、先进性成分是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
2.
The theory of benefit group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heories of western politics.
当代西方政治学探讨了利益集团的产生与内涵,利益集团与政党和政府的关系,利益集团与西方多元民主社会的关系,并深入分析了利益集团的社会功能、活动策略和影响力以及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3)  Western political science
西方政治学
1.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political science, especially after the World War II, scholars have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 in the study of revolutionary theories.
“革命”是西方政治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特别是“二战”以后 ,随着西方政治科学的发展 ,西方学者在革命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4)  wester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西方国际政治学
1.
After almost one century s great development, wester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has become a most important and relatively complicated branch of knowledge genealogies.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长足发展,西方国际政治学已经逐渐成长为一个极其重要而相对复杂的知识谱系。
5)  Western Political Philosophy
西方政治哲学
1.
On the Opinion of Ideal Society in Western Political Philosophy;
论西方政治哲学的理想社会观
6)  Chinese People's Anti-Japanese Military and Political College
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补充资料: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培养军事政治干部的学校。
  
  1936年6月1日,创办于陕北的"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改称"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1937年1月,"红大"随中共中央机关迁至延安,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毛泽东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兼政治委员,亲自规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并多次到抗大讲课和作报告,哲学著作《实践论》、《矛盾论》就是在抗大的讲演。周恩来、朱德、陈云、李富春等也到抗大讲过课。林彪、罗瑞卿、张际春、刘亚楼、傅钟、许光达、滕代远、莫文骅、何长工等先后担任过学校的领导工作。 抗大校部下辖8个大队。学员以从部队中抽调干部为主,并招收从全国各地来延安的爱国知识青年。学习内容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革命问题、世界现实、群众工作、战争和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和军事常识等。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研究式和实验式,特别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边学习、边战斗、边生产,强调"理论与实际并重、军事与政治并重"的原则。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需要,抗大于1939年7月开始到敌后办学,先后迁至山西省武乡县蟠龙镇、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1938年底至1945年春,抗大陆续在晋东南、晋察冀、淮北、苏北、晋绥、淮南、苏中、鄂豫皖等抗日根据地建立了10个分校和太行分校、太岳分校(在晋东南的第 1分校后来迁入山东省)。抗大还附属有6所中学。1943年3月,抗大总校迁回陕北绥德,徐向前任代理校长,李井泉任政治委员。1945年10月,抗大总校迁往东北,后来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政大学",并以各分校为基础,组建了华北、华东、西南等军政大学。抗大在抗战八年间,连续办了8期,培养了20余万名军政干部。抗大的办校方针和校风,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建设和部队建设的优良传统之一。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