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iversity and identity of world civilizations

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同一性
1.
The diversity and identity of world civilizations are a focusing subject and probing into it should be deepened through theoretical studies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同一性是其中的焦点课题,需要我们通过深化跨文化交往的理论研究来进行探察。
2) diversity of the world

世界多样性
1.
With the formation of diversity of the world, democrac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as become a trend.
当今的世界日益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而世界多样性的演变表现在国际关系上,必然历史地归向于民主化的前途,这是世界发展的大势。
3) nation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literature

文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补充资料:“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争论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争论
discussion on the identity of thinking and being
5 iwei卜eeunzol detonovl丫ina de一Zhenalun“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争论(d此叫ss全。n。n一the ide爪八了of比in城ngandbeing)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哲学界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展开的一场试论。这场讨论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经历了学术讨论一政治批$lJ一学木讨论的曲折过程。 计论的经过勿年代初,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学员学习《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时,要求教师解答“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主义命题还是唯物主义命题,是G.W.P、黑格尔的语言还是恩格斯的语言。杨南毋同艾思奇在观点上发生了根本分歧。杨献珍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主义命题,是黑格尔的语言;丈思奇则认为这个命题既可作唯物主义的解释,又可作唯心主义的解释,恩格斯肯定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to伪58年1月,《哲学研究》发表了郭月争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向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一文。1959年1“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于世诚的文章秒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物主义的原理吗?》,对郭文的基本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由此,争论在报刊上展开。1959一年1。月至1965年,全国报刊上发表的有关文章80多篇。由于当时掌握理论界领导权的康生、、陈伯达等人的干预破坏,使这场学术讨论变成了政治批判,主张“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主义命题’,者被扣上“反对毛泽东思想仪“为现代修正主义者、右倾机会主义者反对三面红旗提供理论武器”等政治罪名,讨月仑由此中断。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哲学界重新对这个问题展开了学术讨论。1979年10月至19“2年1认月,全国报刊发表有关文章4。篇左右,观点仍未统一。 争论双方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这场争论的焦点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可否作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持肯定观点的一方有艾思奇、王若水、郭月争等;持否定观点的一方有杨献珍、李唯一、于世诚等。分歧主要表现在互相联系的三个问题上:;汉燕淤龚{一个京西。主观唯心主义者G.巴克莱和E.马赫,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都是在这个含义上援用这一命题的。而唯物主义者从L.费尔巴哈起,到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对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理论进行了批判。马克思在《神 圣家族》巾强调指出存在和思维之间的差别,土者是不同一的。 王若水等人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可以有唯心主_义和唯物主义两种根本不同的理解,前者把思维作为同一性的基础,后者把存在作为同一性的基础。“同一性”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等同的意思,一种是一致、符合的意思。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