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秦律
1)  Qin Law
秦律
2)  Regulations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秦汉律令
3)  the laws of Qin and Han
秦汉律
4)  unearthed Qin Dynasty Law
出土秦律
1.
Full and accurate historical material from the unearthed Qin Dynasty Law proved that county Lingshi in Qin Dynasty not only was the clerk of the county magistrate, but the clerk of the county magistrate s assistants as well, who was in charge of administration, judicature, economy, supervision, military affairs and so on which were the jurisdictional affairs of the county officials.
出土秦律翔实的史料,证明秦朝县令史不仅是县令的属吏,也是丞、尉的属吏,其职掌涉及行政、司法、经济、监督和军事等县级"长吏"所管辖的事务;还证明了令史与史有直接隶属关系,并可称为佐,而且与狱史是同官异称。
5)  Book of Temperament on Qin bamboo slips
秦简《律书》
6)  code of Qin kingdom unearthed at Yunmeng
云梦秦律
补充资料:云梦秦律
      秦律早已亡佚,现在所看到的部分秦律,是1975年从湖北云梦秦墓中发掘所得,因此称为云梦秦律。这些秦律书写在六百多支竹简上,其中包括律文、问答和其他一些文书资料,总共约有一万七千字。律文是秦国从战国晚期到秦始皇时陆续制订和颁布于世的,是今天所能见到的中国古代最早的法律条文。这批秦律资料已全部著录在197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一书里。(见彩图)
  
  每条律文之后常系有律名,计有《效律》、《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徭律》、《均工》、《司空律》、《军爵律》、《置吏律》、《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律》、《除吏律》、《游士律》、《除弟子律》、《中劳律》、《藏律》、《公车司马猎律》、《傅律》、《屯表律》、《捕盗律》、《戍律》。除律以外,还有《工人程》、《封诊式》、《牛羊课》之类的单行法令或条款资料。后世称有的律文为程、式,大概起源于秦。以上诸律,仅《效律》首尾完具,其余皆为摘抄,有的可能还经过抄写人的删节和简括。尽管出土的秦律仅是选抄了秦律一部分,但从众多的律文名目来看,知道秦律分类已臻于相当细密的程度。
  
  云梦秦律很大一部分内容属于官府行政法规性质,可见秦的大小官府机构,都制订有若干规章制度。官吏苦有违反,就可构成犯罪。由于秦执法很严,凡官吏有舞弊或贪污受贿者,都将受到很重的惩罚。律文中也有一部分和军事有关,其中包括对军队的训练和军纪、奖惩等内容。再有如《田律》之类,是为保护水流、山林等自然资源而制订。保护官府和国家的利益,在秦律中置于重要的地位。
  
  法律答问共一百八十七条,和《唐律疏议》里的问答相似,是为解释法令条文而编订的,而且也和法令条文一样地具有法律效力。问答中所涉及的范围很广,以伤害人身、侵犯财产之类的刑事犯罪内容居多。云梦秦律并未选抄盗律、贼律之类的条文,但通过一部分答问可以了解到有关盗律、贼律的某些内容。从问答来看,秦律禁止民间相互斗殴,凡因斗殴而伤害别人肢体发肤的,都要受到较重的刑罚。对盗窃犯的惩处尤为严酷,若偷盗赃物价值满一百一十钱者,便被判处徒刑服苦役若干年;甚至偷采价值在一钱以下的桑叶,也将罚徭三十天。窝赃、分赃都要受重罚。对于盗窃未遂者也要科以严刑。以上情况表明,任何对私有财产的侵犯,都要受到法律的无情惩处。
  
  秦律中的刑罚有以下几种:一、死刑:主要有弃市和磔。二、肉刑:有斩足、宫、劓、黥等残害肢体刑。三、徒刑:将犯人拘禁起来,并使服苦役,受这种刑的罪人被称为刑徒,后世徒刑之名即从此沿袭而来。这种刑罚依轻重分为城旦舂、鬼薪、白粲、隶臣、司寇几等。城旦舂又分为黥劓城旦和完城旦。黥劓城旦为徒刑中最重者,故须兼受肉刑,可见秦的徒刑和后世亦不尽相同。从城旦到司寇依次减轻,但拘禁年限不详。秦律中徒刑是常用的刑罚,从盗窃、伤人到官吏的严重渎职,都可判处此刑,故刑徒人数很多,从而使官府获得大量的无偿劳力。史载秦二世胡亥时修建骊山陵墓等大规模工程,使用的刑徒达七十万人之多。四、迁刑:迁为流放之意,史载始皇将嫪毐舍人迁蜀,秦律中屡见迁犯人于蜀边县的话,则蜀是秦经常流放罪人的地方。五、笞刑:即鞭笞之刑,秦律中有笞五十、笞百之类的话。六、赀罚:赀是法律要求罪人向官府交纳财物或提供劳役以达到惩罚的目的。官吏因失职等过失而常常被判以赀盾、赀甲的处分,对于平民则常常判以赀徭之罚。秦律允许某些罪人可用钱财赎罪,律文中常提到赎黥和赎耐,即被判处肉刑或徒刑的罪犯若能交纳赎金,便可免受刑罚。除钱财外,秦律规定罪人可用自己的军功爵或输纳奴隶赎罪。赎罪制的存在,表示法律在富人和贫人之间是偏颇不平的。
  
  从秦律来看,秦已有一套较为细致的检验制。案件发生后,由县令史负责现场及物证的勘查,如属伤人及杀人案件,令史还派法医对伤者或死者作详细的检查。判刑时也按案情的具体情况加重或减轻,如犯罪出于过失,就要比故犯为轻。犯人如同时犯数罪,则按其中最重者判刑,罪犯如能自首或检举同伙或他人,可以获得从轻处理。和罪犯有亲属、僚属、邻伍关系的,常常要为共同承担法律责任而受株连。对于控告不实或诬告者要反坐。犯同样罪的人,量刑时视其官爵高低或社会地位不同而有所差别。先秦时有的法家标榜"刑无等级",秦律中并不存在这种情况。
  
  云梦秦律不仅是研究秦从战国到统一后刑法制度的重要依据,而且也是了解秦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状况的宝贵史料。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