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Fengtong dialect
					 
	
					
				
				 
	
					
				丰塘话
			
					3)  FengKuang ShangTangZhen
					 
	
					
				
				 
	
					
				丰矿上塘镇
			
					4)  Biantang dialect
					 
	
					
				
				 
	
					
				汴塘话
				1.
					This thesis first describes the phonetic system of Biantang dialect, methodologically,and compares the phonetic systems with that of both the middle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and Beijing hua.
						
						本论文系首次对汴塘话进行调查研究之作,论文运用汉语方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以及社会语言学的相关方法,将汴塘话的声韵调系统与中古音系、普通话音系及徐州市区话音系的声韵调系统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揭示出汴塘话的音系特点。
					
					5)  Yantang Tuhua
					 
	
					
				
				 
	
					
				燕塘土话
				1.
					Phonological Feature of the Yantang Tuhua in Guiyang County, Hu nan Province;
					 
					
						
						 
					
						湖南桂阳县燕塘土话语音特点
					
					6)  Shantangshan dialect
					 
	
					
				
				 
	
					
				山塘山话
	补充资料:安丰塘
		      中国古代淮河流域著名的水利工程。在安徽省寿县城南30公里。古名芍陂。隋唐以后,因陂在安丰县境,又名安丰塘。明代以后芍陂之名渐废。据《后汉书·王景传》记载,塘为春秋时期楚庄王时(公元前613~前591)楚相孙叔敖所造。据文献可考,从东汉建初直至清康熙年间,历代都对芍陂进行修治。1959年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在此处发掘出一座汉代闸坝工程遗址。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代安丰塘南起寿县众兴集的贤姑墩,北至老庙集、戈店一带,水源来自六安右穴山和淠河。原为一南北倾斜低洼地,呈不规则方形,周长60余公里,环塘斗门24座。唐代以后,豪强占塘为田,至明代,已有三分之二的塘身被占。现存塘周长25公里,面积34平方公里,四周筑堤,高达31米,堤顶宽 8~10米。南有中心沟,引淠河水入塘,泄水斗门27座。北堤有节制闸和泄水闸各1座。
  
闸坝工程遗址在北堤越水坝地方,建筑在一条泄水沟上面,用一层草一层黑色胶质泥相间迭筑而成。其中有排列整齐的栗树木桩。草层顺水方向散放,厚度基本相同。闸坝前有一个水潭,水潭前有一道树木纵横错叠的拦水坝。该闸坝为一蓄泄兼顾、以蓄为主的水利工程。推测该坝在缺水时,可以把大量的水蓄在塘内,但又能使少量水经草层滴泄到坝前水潭内,使之有节制的流到田间,灌溉农田。此闸坝结构与后汉书记载王景修浚仪渠时所用的"坞流法"颇相一致。遗址出土了"都水官"铁锤、各种铁器以及"半两"、"五铢"、"货泉"、"大泉五十"等货币。
  
北堤外有孙叔敖祠。祠最早记载见于《水经注》,历经兴衰,现存为近代的建筑。内有孙叔敖石像和明清以来修塘的碑刻。
  
1950年对塘坝进行维修加固,并成立安丰塘水利委员会。1958年开始对安丰塘进行综合治理,先后进行裁弯取直、拓宽疏浚引水工程,加高培厚老堤,筑块石护坡,改建斗门,修筑灌溉排水工程,使蓄水量增加 5倍,灌溉面积增加 9倍,达63万亩。1955年成立安丰塘灌溉工程管理处,现为安丰塘管理处。
         
		
		古代安丰塘南起寿县众兴集的贤姑墩,北至老庙集、戈店一带,水源来自六安右穴山和淠河。原为一南北倾斜低洼地,呈不规则方形,周长60余公里,环塘斗门24座。唐代以后,豪强占塘为田,至明代,已有三分之二的塘身被占。现存塘周长25公里,面积34平方公里,四周筑堤,高达31米,堤顶宽 8~10米。南有中心沟,引淠河水入塘,泄水斗门27座。北堤有节制闸和泄水闸各1座。
闸坝工程遗址在北堤越水坝地方,建筑在一条泄水沟上面,用一层草一层黑色胶质泥相间迭筑而成。其中有排列整齐的栗树木桩。草层顺水方向散放,厚度基本相同。闸坝前有一个水潭,水潭前有一道树木纵横错叠的拦水坝。该闸坝为一蓄泄兼顾、以蓄为主的水利工程。推测该坝在缺水时,可以把大量的水蓄在塘内,但又能使少量水经草层滴泄到坝前水潭内,使之有节制的流到田间,灌溉农田。此闸坝结构与后汉书记载王景修浚仪渠时所用的"坞流法"颇相一致。遗址出土了"都水官"铁锤、各种铁器以及"半两"、"五铢"、"货泉"、"大泉五十"等货币。
北堤外有孙叔敖祠。祠最早记载见于《水经注》,历经兴衰,现存为近代的建筑。内有孙叔敖石像和明清以来修塘的碑刻。
1950年对塘坝进行维修加固,并成立安丰塘水利委员会。1958年开始对安丰塘进行综合治理,先后进行裁弯取直、拓宽疏浚引水工程,加高培厚老堤,筑块石护坡,改建斗门,修筑灌溉排水工程,使蓄水量增加 5倍,灌溉面积增加 9倍,达63万亩。1955年成立安丰塘灌溉工程管理处,现为安丰塘管理处。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