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信宜中学位于广东省信宜市
信宜中学是经信宜市教育局批准设立的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级中学,是粤西地区有近百年办学历史的名校。学校坐落在有“南国玉都”之称的信宜市,校园占地约600亩,建筑面积 123000多平方米,校园绿化占地面积近400亩,校区视野开阔,宁静宜人,空气清新。
信宜中学大事略记(1892-2003)
●1892年(光绪18年)中义学堂(县立高小)筹办。据《信宜县志》记载:“光绪18年知县(县长)敖式槱(四川人)以前县饶佩熏所设义学三所,皆系训诲童蒙并无中学之名,访闻邑中寒酸家聪颖子弟年在十二岁以外者不乏其人,傥无以造就成材诚为可惜。连年筹款约得二千贯以伍百余千在本城(镇隆)东门外东狱庙右侧庙址隙地创建中义学堂一所……”。
●1916年(民国5年)是年,奉广东巡按张鸣歧校准,由清末举人陆觐光、拔贡梁伟民等乡贤在县城义仓街信宜县立高小———“中义学堂”,创办了信宜第一所中学,校名为“信宜县立初级中学”。学校为四年制初中。当年招生2班共120人。次年起至1924年每年招生1班。县立高小搬迁到城东门旧工厂。
●1941年(民国30年) 5月,广东教育厅初字第1457号指令:准予信宜县立中学于三十年度增办高中部。是年秋开始招高中1班52人(女生14人),学校成为信宜县第一所完全中学。
●1953年东江中学合并于信中。同年,白石尚志中学、水口元启初中、池洞梅丰初中也合并于信中。是年秋,全县11所普通中学合并为5所,信宜中学改为信宜第一中学。
●1955年秋,学校随县府从镇隆迁到东镇,把信宜一中高中和信二中初中合并为信宜一中,原在镇隆的信宜一中改为信宜二中,信宜农校合并入省立高州农校和电白农校。
●1959年3月,信宜第一中学改称“高州县第二中学”(58年11月信宜县与高州县合并为高州县)。
●1966年夏,“文革”开始,学校领导班子靠边站。6月初,按上级指示,取消大专院校招生制度,高三毕业班学生全部留校搞“文化大革命”。6月下旬,校园掀起“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高潮。5月中旬,揪斗所谓“三家店”。9月初,红卫兵组织成立,选代表上京。10月起,学生纷纷外出串连。大串连后,师生分成两派。
●1968年3月,信中革命委员(临时权力机构)会成立。部分校领导和教师受到逼、供、讯。在教职工70 多人中,被批判审查的19人,其中被开除出教师队伍5人,退职回家1人,调离学校50多人。6月,老三届(六六、六七、六八届)学生同时毕业。11月6日,县革委决定:信中由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长期驻校。撤消重点中学。
●1978年春,在校参加文化补习的社会青年参加恢复招生首次考试,上大专线以上37人,中专以上14人。7月,信宜中学恢复为县重点中学,开始充实师资力量,向全县统一招生。是年秋,开始招收升大补习班3班153人。学制改为“ 三·二”制(初中三年,高中二年)。
●1981年举行校庆活动,通过征求校友及师生意见,总结了信宜中学校风:志继昌耀,勤学好问,讲礼守纪,质朴耐劳。
●1995年4月,学校接受省评估组对信宜中学申报省一级学校的评估。7月8日,省教厅批复:信宜中学被评为省一级学校。10月9日,省长朱森林在助理吕伯涛、茂名市委书记肖贤成及市长张惠忠陪同下,到校视察,并题写了信宜中学校训:立志、勤奋、团结、进取。
●2001年10月10日,信宜中学新址奠基。
●2002年3月,学校新址正式推土动工。
●2003年初,教育城初中在学校新址旁动工兴建。4月20日,信宜中学高一、高二级师生首批搬迁到教育城新校址。6月16日,信宜中学师生全部迁入新校区。8月,初中部与学校脱钩,搬迁到新校区,改名为“信宜教育城初中”。
信宜中学校园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