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波斯文
1)  the Persian language
波斯文
1.
The Ming Dynasty,having inherited the tradition of the Yuan Dynasty,continued to use the Persian language as the communicative tool both internationally and domestically.
波斯文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成为书写《荐福图》的五种文字之一。
2)  Perisa Civilization
波斯文明
3)  Persian culture
波斯文化
4)  yindu bosiyu wenxue
印度波斯语文学
5)  Persia [英]['pə:ʃə]  [美]['pɝʒə]
波斯
1.
On the Contribution and Its Far-reaching Influence of Persian Islamic Civilization to the Chinese Islamic Civilization;
波斯伊斯兰文明对中国伊斯兰文明的贡献及其深远影响
2.
Study on the Political Relations among the Sassanids Persia with Tang Dynasty and Arab Empire;
萨珊朝波斯与唐朝和大食政治关系研究
3.
Question about the Statement That Polo in Central Plains Originates from Persia
对中原马球是从波斯传入的质疑
6)  City Site of Persepolis
波斯波利斯
补充资料:波斯文学
波斯文学
Persian literature
    以波斯语创作的文学。9 世纪初伊朗北部霍拉桑地区最早出现了波斯语文学作品。此后不同历史时期,以伊朗为中 心,在高加索和中亚地区,阿富汗、印度北部以及地中海东岸都出现过波斯语诗人和作家。中世纪波斯语文学出现以前,早期伊朗地区的文学是巴列维语文学。如已经失传的巴列维语《列王纪》,巴列维语故事集《一千个故事》等。
    9世纪末,伊朗实际上已经基本摆脱了阿拉伯人200多年的统治,出现了许多地方政权。东北部霍拉桑地区萨曼王朝的统治者格外注意保护文人和提倡文学创作。波斯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鲁达基就曾是萨曼王朝的宫廷诗人。波斯的诗歌形式,如颂诗、抒情诗、叙事诗和四行诗等,通过鲁达基及其同时代诗人的创作才逐渐定型。因此后世称鲁达基为波斯诗歌之父。
    继鲁达基之后,波斯诗人菲尔多西创作的6万双行的民族史诗《王书》(又译《列王纪》)以新兴的、优美流畅的波斯语,描述了从开天辟地到公元 651年阿拉伯人灭波斯帝国前的历代王朝的兴衰大事。史诗突出反映了伊朗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为促使达里波斯语取代巴列维语和阿拉伯语而成为伊朗通用语起了重要作用,为创造波斯新文学作出了贡献。
    塞尔柱帝国时期霍拉桑地区又出现了一位波斯哲理诗人欧玛尔·海亚姆
 
   。这位曾以数学家、天文学家闻名的诗人,运用微型诗体——四行诗的形式写了大量哲理诗。其中充满强烈的反封建、反宗教色彩。统治阶级称之为“吞噬教义的蛇”。
    11 世纪末 ,霍拉桑地区的诗文创作开始出现衰落趋势,至12世纪以后,波斯文化、文学中心开始西移。西部和西南部的文学创作出现繁荣。这些诗歌与叙事简明、用语朴实的霍拉桑体诗风有明显不同。叙事多用比兴手法,描写更加委婉细腻,阿拉伯词语和科学词语也可入诗,诗歌的内容也比以前丰富,文字典雅含蓄,文学史上称为伊拉克体。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哈冈尼和内扎米。后者是继菲尔多西之后最优秀的叙事诗人。主要作品《五卷书》在中亚和印度等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许多人都竞相学习和摹仿其作品。
    13世纪初,蒙古人从东北部入侵,霍拉桑地区首当其冲,文人纷纷南逃,南方文坛活跃起来。生于南方名城设拉子的两位大诗人萨迪和哈菲兹代表了这一时期波斯文学的最高成就。9 世纪初开始出现的波斯散文 ,在萨曼王朝时期发展顺利,形成朴实无华、言之有物的风格 。从 1世纪末开始,波斯散文开始引进阿拉伯韵文形式。其内容主要分为帝王、英雄故事;爱情传奇故事;道德训诫故事。萨迪的《蔷薇园》即是第三类散文作品的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莫拉维是与萨迪同时代的诗人,是苏菲文学(苏菲意为穿粗毛织品的人)的主要代表。他在继承苏菲派诗人萨纳依和阿塔尔等人的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创作了 6 卷叙事诗和大量抒情诗。
    15世纪波斯文学繁荣时期的最后一位诗人是贾米。主要作品是《七卷诗》(又名《七宝座》),其叙事诗模仿内扎米,散文作品《春园》则模仿萨迪的《蔷薇园》。16世纪以后,伊拉克体诗开始向印度体诗过渡。这时的诗只注重从形式到内容上模仿前人,立意平庸,缺乏创新,用语俚俗,堆砌雕饰,故作风雅,文学成就远不及霍拉桑体诗和伊拉克体诗。
   18世纪中期,以伊斯法罕文人为中心掀起一场反对印度体文风的“复古运动”。 提倡恢复伊拉克体或霍拉桑体诗的创作,但是因为只改革诗歌表现方法 ,已不能满足时代要求,而无甚结果。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