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eeting tablet of Tang and Tibet

《唐蕃会盟碑》
1.
On the Chinese Text and Value of Meeting Tablet of Tang and Tibet in Qing Dynasty's Local Chorography
清代地方志中的《唐蕃会盟碑》汉文文本及其价值
2) Tu Bo Treaty Tombstone

盟吐蕃碑
1.
The Tu Bo Treaty Tombstone, a 9th century original document, makes a display of a international peaceful treaty in the middle-time of Tang dynasty.
《盟吐蕃碑》这篇九世纪的原始文献向世人显现了中国唐代时期的一份国际和平条约。
3) Tang and Vassal

唐蕃
1.
Between since Tang and Vassal has established the uncles and nephews relations, definitely will strengthen this friendship in the bilateral contact,between the deepening sentiment,will break each other\'s psychological barrier greatly by this.
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长河中,7—9世纪的唐蕃关系是中国历史重要的一页。
6) alliance between Tang Dynasty and the Tibetan regime

唐蕃通好
补充资料:唐重修内侍省碑
中国唐代重要碑刻。1978年在陕西省西安城西基建施工中发现。出土位置恰在唐掖庭宫西南,与《长安志》所载内侍省的位置相符。
碑通高3.6米。螭首,高0.9米,上端正中刻有宝珠。碑额圭形,篆书"大唐重修内侍省之碑"。碑身高 2.1米,宽0.94~0.98米,厚0.32米,上部略窄,碑文末刻"光化二年(899)岁次己未六月癸亥朔二十七日己丑建"。龟趺,高0.62米。碑身自中部断裂,除断裂处文字稍有残阙外,其余均完好。碑文共40行,行70字,中有空格。由郑璘撰文,董瑰篆额,阎湘书丹,三人均不见于史传。碑文书法师承二王,风流妍妙,秀挺俊逸。碑侧图案为卷叶牡丹、裸身童子、孔雀、凤鸟、瑞兽、迦楼逻等,基本是线雕,但在各图形间或边缘部分,有减地刻法。构图与元和元年 (806)慧坚禅师碑侧图案相近,因此推测可能原是中唐碑石,唐末磨去原文加以利用的。
碑文主要记述了对内侍省以及宫苑衙署、诸军府库、庄宅作坊等的修葺,以及对当政的枢密使景务修、观军容使刘季述等宦官集团的赞颂,反映了唐末宦官专政的历史事实,同时对唐长安的宫室衙署在军阀混战中的破坏状况以及唐司天台的迁徙、内侍省等官署的位置等情况也有所记述。
碑通高3.6米。螭首,高0.9米,上端正中刻有宝珠。碑额圭形,篆书"大唐重修内侍省之碑"。碑身高 2.1米,宽0.94~0.98米,厚0.32米,上部略窄,碑文末刻"光化二年(899)岁次己未六月癸亥朔二十七日己丑建"。龟趺,高0.62米。碑身自中部断裂,除断裂处文字稍有残阙外,其余均完好。碑文共40行,行70字,中有空格。由郑璘撰文,董瑰篆额,阎湘书丹,三人均不见于史传。碑文书法师承二王,风流妍妙,秀挺俊逸。碑侧图案为卷叶牡丹、裸身童子、孔雀、凤鸟、瑞兽、迦楼逻等,基本是线雕,但在各图形间或边缘部分,有减地刻法。构图与元和元年 (806)慧坚禅师碑侧图案相近,因此推测可能原是中唐碑石,唐末磨去原文加以利用的。
碑文主要记述了对内侍省以及宫苑衙署、诸军府库、庄宅作坊等的修葺,以及对当政的枢密使景务修、观军容使刘季述等宦官集团的赞颂,反映了唐末宦官专政的历史事实,同时对唐长安的宫室衙署在军阀混战中的破坏状况以及唐司天台的迁徙、内侍省等官署的位置等情况也有所记述。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