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ngland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
1.
A Study on the Medievalism in England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里的中世主义倾向研究
3) history of Chinese arts and crafts

中国工艺美术史
4) Chinese arts and crafts

中国工艺美术
1.
The traditional ways of succession of Chinese arts and crafts mainly are succession between master and apprentice,that within family,that within studio (enterprise) and social succession.
中国工艺美术的传统传承方式主要有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作坊(企业)传承和社会传承等。
补充资料:英国美术
英国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的不列颠群岛上。由于它具有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岛国性质,在美术上从原始社会直至15世纪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地方特点,出现与欧洲大陆不同的、不平衡的发展。16世纪以后,在文艺复兴的影响下,随着与欧洲大陆的文化交流的加强,英国美术获得迅速发展,并对欧洲大陆产生影响。产业革命后,随着经济的起飞,英国美术不仅在欧洲而且在世界上也取得突出地位。
原始社会至15世纪 英国美术的最早遗物,是英格兰南部的索尔兹伯里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的巨石文化。另外,在整个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残留着移居和入侵的外来民族的武器、墓碑、镶嵌画。5~6世纪,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及日耳曼人侵入大不列颠岛,从6世纪末起基督教开始传播,至10世纪末存续着盎格鲁-撒克逊美术。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7~9世纪盛行的装饰抄本,表现出移居民族之一的克尔特人以线条为主的强烈抽象性图样传统,也反映了混合着罗马等地中海国家诸文化要素的装饰样式,由此,英国美术在欧洲美术史上构筑了独立地位。当时装饰抄本的代表有《达罗书》、《林迪斯法内书》、《凯尔斯书》。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1066~1087年在位)征服英格兰,结果导入了法国罗马式建筑,它在英国被称为诺曼样式。继之而来的是哥特式建筑,至16世纪初,它分为早期英国式、装饰式、垂直式三阶段,产生伟大的建筑群。达勒姆大教堂、林肯大教堂、埃克塞特大教堂、格洛斯特大教堂,分别是诺曼样式、早期英国式、装饰式、垂直式的代表作。这时的绘画除装饰抄本外,还在小祭坛画上留下一些优秀作品。
16~19世纪 英国的文艺复兴来得很迟缓,在美术方面主要体现在建筑上,其次才是雕塑和绘画。
建筑 从16世纪初,大型的宗教建筑活动停止了,代之而起的是公共建筑和乡村建筑。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开始在农村庄园里建造舒适的世俗建筑。混合着传统的中世纪建筑和大陆文艺复兴手法的建筑风格──都铎风格出现了。都铎风格是一种过渡时期的风格,主要表现在居住建筑方面,如布拉姆霍尔大夏、亨格拉夫大夏,都是非常美丽的建筑物。这时候的府邸由于不需要防御土匪侵扰而从险要地方搬到了平原地区。布局趋于整齐、定型,房间也增多了。室内装饰受到大陆文艺复兴的影响趋于精细、安逸。墙面爱用木板装饰,上有浮雕,图案精致,墙上悬挂烛架、武器和鹿角等作装饰。到16世纪后半叶,庄园府邸建筑达到高潮,这种建筑豪华而舒适,风格更为单纯而和谐,不过仍是都铎风格的继续。到伊丽莎白时代,建筑风格越来越接近大陆风格。这时府邸建筑的重要特征是大窗子的出现,最开朗、最有生活气息的府邸是哈德威克府邸(1590~1597)和兰利特府邸(1567)。这时期府邸建筑总结了整个16世纪的成就,甚至大大超过大陆上同时期的府邸建筑,虽然也汲取了大陆文艺复兴建筑的经验,但却是彻底英国式的,具有开朗、亲切、舒适、朴实的风格。这种建筑渗透着资产阶级对人生的乐观和肯定,为资产阶级世俗生活服务。
17世纪初叶,伊丽莎白的后继者们为了抵制资产阶级鼓吹的议会制,力求加强国王的权威,在威严上压倒所有的府邸而开始兴建宫廷建筑。由I.琼斯和他的学生J.韦布所设计的白厅(1619~1621)开始建造了,后由于革命的爆发,只建成了大宴会厅。此外,琼斯的另一重要作品是格林威治的女王宫(1618~1635),后来女王宫又被包括在韦布设计的大格林威治宫(1661~1667)中。17世纪前半叶统治着英国建筑潮流的是皇家的宫廷建筑,而琼斯就是这个潮流的代表。与16世纪后半叶的府邸比较,他的创作显然是装腔作势、缺乏生活情趣的。
18世纪的英国是在资产阶级与大地主相互妥协的条件下发展的。这时既没有像凡尔赛宫那样的豪华建筑,也没有严格的学院派原理。这时期英国建筑的特点特别表现在上层名流的郊外别墅和城堡的样式中,其中最著名的有霍华德府邸(1702)和布伦海姆府邸(1705)等。英国建筑的艺术传统是从琼斯开始,18世纪时J.伍德、W.肯特和J.吉布斯发展了它。18世纪前期,在英国小型庄园府邸、园林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中流行着帕拉迪奥主义,其中最典型的建筑有梅里沃斯府邸(1723)、牛津的拉德克利夫图书馆(1739~1749)。
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英国城市建筑的主要潮流是古典复兴,如巴斯城和英格兰银行的兴建就是对罗马建筑的复兴,而苏格兰的爱丁堡则是希腊风格复兴的重要作品。从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在庄园府邸建筑中流行着先浪漫主义,它表现为:中世纪建筑的复活,如沃波尔府邸(1753~1776),表现了对"东方情调"的向往,W.钱伯斯也设计了中国式的克欧花园。
19世纪30~70年代,是英国浪漫主义建筑的极盛时期──哥特复兴时期,代表作英国国会大厦就建造于此时。
雕塑 在16世纪初雕塑不像建筑那样富于创造性,而是文艺复兴时代装饰与中世纪肖像的混合物。1570年前后,大批从低地国家逃来英国的难民控制了英国市场。他们在泰晤士河南岸的萨瑟克开设家庭店铺,并在英国各地修建墓碑。这些墓碑多半用雪花石膏做成,上施彩绘,装饰华丽,虽然偶尔用卧像代替跪像,但设计上变化不大。在A.凡·戴克时期,墓碑建造主要掌握在石工雕塑家手中,其中最知名的是N.斯通。他在阿姆斯特丹从师H.de凯塞尔数年,早期作品继承了古老的传统,但多少带些法国风格的寓意性,晚期作品则显露出对古代雕塑的兴趣。
17世纪后期,伦敦重建,雕塑题材也随之广泛,但质量不高,多是大陆风格的回响。如J.布什内尔为皇家交易所做的雕塑,多模仿G.L.贝尔尼尼。G.吉本斯和C.G.西伯学习阿姆斯特丹的奎利纳斯学派,虽然墓碑设计变得生动了,经常有穿着古典服装的立像出现,但刀法却枯燥乏味。只有石工雕塑家E.皮尔斯例外,他是一个富于思考的艺术家,为C.雷恩爵士做的巴洛克风格的半身像异常精美,是17世纪英国最好的雕像之一。
到18世纪,一些知名的佛兰德斯雕塑家因为在本国得不到保护而迁居英国,如J.M.赖斯布拉克和P.谢马克斯。他们的作品给英国雕塑以很大影响,使得死气沉沉的英国雕塑进入了欧洲艺术的潮流。1723年赖斯布拉克为肯辛顿宫做了高浮雕《罗马的婚礼》,同时也用古代风格为英国贵族诺丁汉伯爵做了一座半身像。这时的墓碑雕塑人物形象虽然都穿上古罗马服装,在金字塔形的背景前摆着各种不同的姿势,但手法依然是巴洛克式的。谢马克斯是一个比较枯燥乏味的雕塑家,虽然有时也运用豪华壮丽的巴洛克手法,但他的作品大部分仍是仿古的。赖斯布拉克和谢马克斯都是多产的雕塑家,他们不但做墓碑、半身像、立像,还做壁炉架。赖斯布拉克最好的墓碑为哈博罗勋爵墓碑,上面的母与子形象异常安详、美丽动人,显然继承了P.P.鲁本斯和佛兰德斯雕塑家F.迪凯努瓦的传统。
在1720~1755年间,英国的雕塑中,半身雕像比半身画像为好。L.F.鲁比利亚克的墓碑雕刻在处理手法上更像罗可可风格。他的最好的作品是半身像,特别是那些男人像,感觉细腻,形象真实,很好地传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他的半身雕像设计各不相同,而且还运用了巴洛克手法,这一点在以后的一些雕塑家的作品中也可以找到。如J.诺勒肯斯的雕塑风格多样,从以共和主义者为模特的严肃的古典风格到迎合C.J.福克斯性格的巴洛克风格都有。
18世纪英国的雕塑虽不如法国或意大利的,但艺术水平在逐步提高中,特别在皇家美术学院建立之后,通过训练和奖学金制度,又与新古典主义趣味的传播正相吻合,英国雕塑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8世纪后期新古典主义纪念碑,过多地充斥着女人哀诉场面而显得单调乏味,如J.培根的作品,虽然还残留着一些罗可可的优美趣味,但同18世纪后期大部分英国雕塑家的作品一样是枯燥呆板的。
绘画 在16~17世纪最受人欢迎的是肖像画,因为它可以真实地记下人们的容貌,廷臣贵妇们都希望有一幅自己的画像传诸后代。在这种要求下,许多外国画家来到了英国。第1个来英国的是德国的H.荷尔拜因,其后有荷兰的A.莫尔、D.米滕斯、安特卫普的M.谢拉埃尔父子、佛兰德斯的C.容松等人。荷尔拜因先后两次来英国,画了亨利八世及其廷臣贵妇的许多肖像,其中有油画、素描,晚期作品还揭示了英国的宫廷生活。他对英国绘画的影响是深远的,特别在细密画上的影响更大,伊丽莎白时代最知名的英国肖像画家N.希利亚德就承认他模仿的是荷尔拜因的风格。荷尔拜因还在卡片上描绘精致而细小的肖像画。这种色彩艳丽、不用阴影表现体积的作品非常符合伊丽莎白一世的口味,可以说他的艺术是伊丽莎白时代的反映。
16世纪以后,荷尔拜因的光辉消失了。他的技法只在细密画中被沿用着。佛兰德斯画家H.埃沃尔特大约在1549年从安特卫普来到英国,早期作品具有安特卫普风格主义传统,虽然写实,却带寓意性;中期作品近似荷尔拜因,如《达克雷夫人》(1555),有的还有莫尔的影响,如《玛丽王后》(1554);60年代以后的一些作品有伊丽莎白晚期的风格,过于强调服装的装饰性。他是装饰庆典和假面舞会的画家,虽不是一流的,但却是16世纪中叶英国绘画史中的关键人物。
17世纪上半叶,英国绘画的变化也许比建筑更大,然而这不是由英国人引起的,而是许多外来画家影响的结果。英国的文艺复兴比意大利来得晚,文艺复兴的精神还是由鲁本斯得之于提香,传之于凡·戴克,而后输入英国的。
鲁本斯1629年在伦敦住了9个月,在英国一些政府建筑中画了一些壁画,这些作品对英国装饰画的风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凡·戴克之前,荷兰画家米滕斯已经给沉闷的伊丽莎白时期的英国美术带来了生气。当然,给英国绘画影响最深的是凡·戴克。他于1620年和1621年两次访英,留下少许作品。1632年重访英伦时声誉卓著,并成为英王的宫廷画家。凡·戴克在英国的逗留给许多英国人带来了巴洛克的荣光,他为查理一世作的画像就是他最好的作品之一,这些作品给人们留下了加洛林王朝豪华优雅的印象,英王给予他丰厚的年金。朝廷的重视、不断涌来的订件使他长期留居英国直至逝世。由于他的影响,英国绘画的纤巧的中世纪风格才一扫而光,代之而起的是风靡一时的巴洛克风格。
继凡·戴克之后的英国画家有W.多布森,他是被查理一世叫做"我的英国的丁托列托"的画家,无论在素描或色彩上他都不模仿凡·戴克,而是受威尼斯画派的影响,但对人物性格的感受却是英国式的。他的《第一位拜仑勋爵》和《威尔士王子查理》是英国巴洛克美术的代表作。
凡·戴克之后领导着英国绘画潮流的是荷兰人P.莱利和德国人G.克内勒。莱利大约在1641年来到伦敦,1660年成为国王的首席画家,他的肖像画如同镜子那样反映出查理二世宫廷生活的面貌。他笔下的女人都是肥胖、肉感、贪睡的贵妇人,男人都是虚情假意的献媚者。他最大的才能表现在色彩上,从他装饰汉普顿宫的组画《美女》上就可以看到这一点。
克内勒于1674年定居英国,他的许多肖像画都是在助手帮助下完成的,虽然给人以沉闷之感,但人物性格鲜明,像《马修·普里奥尔》,不仅构图具有独创性,而且人物富于男子气概。
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画家还有模仿凡·戴克的R.沃克和风格严谨的J.M.赖特,后者是17世纪英国人中唯一的罗马圣路加美术学院院士,是一个不会迎合宫廷需要的画家。而J.赖利却是一个很能适应英国绅士性格的那种敏感和严谨的画家。只有S.库珀改变了细密画的传统,获得了国际声誉,被称为"小凡·戴克"。他的细密画是画在精致的羊皮纸上的,一般只有2英寸大小,风格比前辈更潇洒,特别善于用光。他也擅长素描,灰色调子特别引人入胜。
沃克、赖特、赖利和克内勒都是把凡·戴克和莱利的传统加以变化,并直接过渡到18世纪早期风格的画家。到克内勒逝世时,英国美术中长期的外国影响才告终结,真正代表英国艺术的大师W.荷加斯出现了。
18世纪的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的时代,反对封建剥削和农奴制度的斗争异常尖锐,启蒙主义思想、现实主义小说与讽刺性的政论文章和绘画得到了发展。H.菲尔丁、丁斯威夫特和荷加斯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
荷加斯是英国风俗画的奠基人。他的艺术来源于17世纪的荷兰风俗画,不过比荷兰风俗画更多地充满了激昂兴奋的热情。他的连续性组画《妓女生涯》、《浪子行径》、《文明结婚》和《勤勉与怠惰》等色调新颖、技巧娴熟,深刻地揭露了18世纪英国社会的腐败、富人的乖僻与穷人的痛苦。他的油画笔触粗放、色块富于表现力,如《卖虾女郎》、《加莱之门》都是名作。荷加斯还创作了一种把许多肖像画集中于一幅画中的谈天画,这种画比17世纪荷兰团体肖像画更富于戏剧性和心理刻画。荷加斯的艺术对英国绘画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T.罗兰森就是受他影响的画家之一。18世纪英国肖像画的代表人物是J.雷诺兹和T.庚斯勃罗。雷诺兹力求在肖像画中创造出强壮有力、精力充沛的人的完整形象。他的儿童婉委可爱而不流于甜俗,男子英姿勃勃而不装腔作势,妇女妩媚而不娇艳,如《希斯菲尔德勋爵》和《内利·奥布赖安》等。庚斯勃罗的作品充满奔放的节奏感,笔触轻灵,自然动人。他描绘上流社会人物,但却从心底蔑视他们,而保留着自由和真挚的理想。这种理想时时流露于他的肖像画中,特别表现在人物的大胆的目光、急剧转侧的身躯和稳定的姿态中,如《安德鲁斯和他的妻子》和《蓝衣少年》。后来的英国肖像画家大都以雷诺兹为典范,他们之中有作品笔致精巧的A.拉姆齐、有笔致稠密而喜欢用侧光的H.雷伯恩和G.罗姆尼等。把18世纪英国肖像画传统传诸19世纪的是T.劳伦斯。英国风景画在18世纪以前还没有成为独立的画种,R.威尔逊是第1个具有创造性的风景画家,为英国风景画奠定了基础,被称为"英国风景画之父"。庚斯勃罗在风景画创作中竭力寻求那种充满阳光、急流和草原的风景,如《赶集的马车》。G.莫兰善于描绘马棚中的光与影和田野上秋天落日的余辉。G.斯塔布斯则擅长描绘狩猎风景。18世纪下半叶,英国水彩画家们能比较自由地运用这种艺术形式去描绘自然景色,其中比较有成就的有P.桑德贝、T.格廷和A.科曾斯等。
19世纪初,英国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展开了对资产阶级统治的反抗运动,这种运动反映在文学艺术中,出现了对资产阶级生活制度采取否定态度的浪漫主义运动。诗人兼画家W.布莱克是浪漫主义的先驱者,为文学名著作插图。他是一个神秘主义者,他的世界是幻想的,他的成就在于独出心裁的意境,代表作《夏娃的诱惑》、《睡着的亚当和夏娃》、《地狱之门》就是根据《圣经》和《神曲》而创作的。
19世纪是英国风景画的黄金时代。诺里奇画派的J.克罗姆、J.S.科特曼和水彩画家R.P.博宁顿,为英国风景画鼎盛期的出现作出贡献。19世纪初叶,真正摆脱意大利、荷兰和法国绘画影响而攀上英国风景画顶峰的是J.康斯特布尔和J.M.W.泰纳。康斯特布尔的艺术魅力在于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质朴、诚实和真实正是他的艺术的特点,《干草车》、《麦田》和《从河边看索尔兹伯里教堂》都是色彩绚烂、充满着光与影的代表作。康斯特布尔大大推动了英国风景画的发展。他对于色彩变化的敏感,对于光和它微妙调子的敏感,促进了19世纪末叶法国艺术家对于光和色彩的探索。泰纳比康斯特布尔更富于幻想,现实对他来说,只是达到幻想的跳板。他的目光是犀利的,胸腹中的意境已经达到与造化相契合的境地。他的作品虽然失诸过火,但却不虚伪,《雨·蒸汽和速度》就是他的代表作。他的作品不停留于对大自然外表的描绘上,而是透入自然的内心。印象主义就从康斯特布尔和泰纳那里获得了丰富的营养和有益的启示。
19世纪中叶,艺术评论家J.拉斯金认为古代和文艺复兴盛期的艺术包含过多的肉欲的主题,而对文艺复兴前期的艺术评价最高。这种观点在诗歌与绘画中的反映就是1848年拉斐尔前派的产生。拉斐尔前派协会的发起人是W.H.亨特、D.G.罗塞蒂和J.E.米莱。F.M.布朗虽不是协会会员,但却与这个运动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认为文艺复兴盛期以前的诗歌和艺术是尽善尽美的,但丁和乔托是他们崇拜的偶像。
拉斐尔前派一面反对资本主义,另一方面却倾向于神秘主义,是浪漫主义与复古主义的混合物。它的代表人物罗塞蒂是诗人兼画家,他的艺术兼有浪漫气息、神秘性和中世纪精神,代表作有《他们如何自己相遇》、《白日梦》等。罗塞蒂的学生E.C.伯恩-琼斯最初模仿罗塞蒂,不过装饰性更强些。
19世纪70年代在法国出现的印象主义通过J.M.惠斯勒传到了英国。惠斯勒在反对拉斐尔前派和整个维多利亚王朝画风的同时,把绘画的感受同音乐联系在一起,他的画常常用交响曲、和谐来命名,代表作有《母亲像》、《亚历山大小姐像》、《蓝色和银色的夜》等。惠斯勒的绘画使得英国艺术与欧洲大陆同时期的艺术第一次互通声气。受他影响的英国画家有W.R.西克特、P.W.斯蒂尔等。R.E.弗赖伊是后印象主义的代表,风格近似P.塞尚。A.约翰、J.D.英尼斯,都是以善于描绘具有浪漫气息的爱尔兰、威尔斯风景而著名。
19世纪中叶,由诗人S.T.柯尔津治和T.卡莱尔介绍到英国来的唯美主义达到了顶峰,拉斐尔前派后期的作品也带有唯美主义的色彩。接近拉斐尔前派的W.莫里斯却把注意力投向更为广阔的领域,于1861年创办了莫里斯·马歇尔·福克纳公司,生产壁纸、家具、彩色玻璃、镶嵌画、挂毯和地毯等。这些产品给予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工业设计和室内装饰以很大影响,同时也启发了一系列印刷厂和弗赖伊的俄米加工场的诞生。
19世纪下半叶,皇家学院的威信下降,1886年学院外的一些艺术家成立了新英国艺术俱乐部,支持自然主义,反对学院派古典主义。这些艺术家大都在法国工作,受到外光派和法国画家J.巴斯蒂安-勒帕热的影响,主要有:斯蒂尔、T.S.萨金特和弗赖伊等人。1889年,以西克尔为首的一小部分艺术家控制了俱乐部的领导权。他们对印象主义,特别是对C.莫奈和E.德加的艺术感兴趣,后来他们成为卡姆登集团的核心。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新英国艺术俱乐部处于学院派与先锋派之间的中间地位;由于皇家学院展览会放宽收画的标准和俱乐部本身在反对先锋派运动中采取比学院派更严厉的办法,至20世纪20年代俱乐部的重要性降低了。来源于莫里斯和拉斐尔前派的英国新艺术在A.比尔兹利的线描风格中找到了它的反映。格拉斯哥画派是从新英国艺术俱乐部中分裂出来的。
20世纪 1910和1912年,由弗赖伊组织的后印象主义展览会给年轻一代画家以有力的促进。1911年在西克尔影响下成立了一个卡姆登集团。这个集团聚集了那些对社会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光、色、装饰性感兴趣的年轻画家。在意大利未来主义影响下,漩涡派1913年由W.刘易斯发起组成。他们主张简化各种物象为棱角形和各种机械的形状,他们追求的事实上是立体主义的变种。由于战争的原故,旋涡派很快就消失了。1913年,从卡姆登集团和漩涡派中又产生了伦敦集团,成员有C.内文森、E.沃兹沃思、P.纳西、E.吉尔和J.爱泼斯坦,1918年,弗赖伊又带来一批追随者。伦敦集团的第 1任主席是H.吉尔曼,这个画派一直存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33年,11个艺术家成立了一单元画派,他们主要有H.摩尔、J.阿姆斯特朗、纳西和B.尼科尔森等人。他们声称要在艺术中表现"真正的当代精神",自认为在英国绘画、雕塑和建筑中代表现代艺术运动。但是,他们没有统一的信条和风格,开过一次展览会(1933)之后就瓦解了。1938年以伦敦尤斯顿大街素描绘画学校为中心而成立的尤斯顿大街小组是以W.M.科德特里姆为首的一群画家。他们想从现代艺术的抽象与深奥风格转向自然主义。20世纪20~30年代更为松散的组织是卢布姆斯伯里小组。在30年代不但可以看到新英国艺术俱乐部的展览,也可看到为纪念它成立25周年的当代艺术协会的展览,1935年还有第一次帝国艺术展览会。
20世纪上半叶的英国因为一些杰出雕刻家的出现而显得生气勃勃,代表人物有摩尔、B.赫普沃尔兹、纳西等人,他们更多地属于英国浪漫主义传统,而不属于海外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传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年轻的艺术家在艺术风格上更国际化了,如在结构主义艺术中有获得国际声誉的B.尼科尔森、E.J.V.帕斯莫尔、W.斯科特、R.希尔顿;属于抽象印象主义的有A.戴维;代表现实主义或社会现实主义的有J.布拉特比、J.史密斯;其他著名的还有F.布朗温、F.培根、D.霍克尼。50年代,由于R.汉密尔顿等波普画家的努力,英国美术仍在世界美术中占有一席之地。
原始社会至15世纪 英国美术的最早遗物,是英格兰南部的索尔兹伯里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的巨石文化。另外,在整个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残留着移居和入侵的外来民族的武器、墓碑、镶嵌画。5~6世纪,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及日耳曼人侵入大不列颠岛,从6世纪末起基督教开始传播,至10世纪末存续着盎格鲁-撒克逊美术。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7~9世纪盛行的装饰抄本,表现出移居民族之一的克尔特人以线条为主的强烈抽象性图样传统,也反映了混合着罗马等地中海国家诸文化要素的装饰样式,由此,英国美术在欧洲美术史上构筑了独立地位。当时装饰抄本的代表有《达罗书》、《林迪斯法内书》、《凯尔斯书》。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1066~1087年在位)征服英格兰,结果导入了法国罗马式建筑,它在英国被称为诺曼样式。继之而来的是哥特式建筑,至16世纪初,它分为早期英国式、装饰式、垂直式三阶段,产生伟大的建筑群。达勒姆大教堂、林肯大教堂、埃克塞特大教堂、格洛斯特大教堂,分别是诺曼样式、早期英国式、装饰式、垂直式的代表作。这时的绘画除装饰抄本外,还在小祭坛画上留下一些优秀作品。
16~19世纪 英国的文艺复兴来得很迟缓,在美术方面主要体现在建筑上,其次才是雕塑和绘画。
建筑 从16世纪初,大型的宗教建筑活动停止了,代之而起的是公共建筑和乡村建筑。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开始在农村庄园里建造舒适的世俗建筑。混合着传统的中世纪建筑和大陆文艺复兴手法的建筑风格──都铎风格出现了。都铎风格是一种过渡时期的风格,主要表现在居住建筑方面,如布拉姆霍尔大夏、亨格拉夫大夏,都是非常美丽的建筑物。这时候的府邸由于不需要防御土匪侵扰而从险要地方搬到了平原地区。布局趋于整齐、定型,房间也增多了。室内装饰受到大陆文艺复兴的影响趋于精细、安逸。墙面爱用木板装饰,上有浮雕,图案精致,墙上悬挂烛架、武器和鹿角等作装饰。到16世纪后半叶,庄园府邸建筑达到高潮,这种建筑豪华而舒适,风格更为单纯而和谐,不过仍是都铎风格的继续。到伊丽莎白时代,建筑风格越来越接近大陆风格。这时府邸建筑的重要特征是大窗子的出现,最开朗、最有生活气息的府邸是哈德威克府邸(1590~1597)和兰利特府邸(1567)。这时期府邸建筑总结了整个16世纪的成就,甚至大大超过大陆上同时期的府邸建筑,虽然也汲取了大陆文艺复兴建筑的经验,但却是彻底英国式的,具有开朗、亲切、舒适、朴实的风格。这种建筑渗透着资产阶级对人生的乐观和肯定,为资产阶级世俗生活服务。
17世纪初叶,伊丽莎白的后继者们为了抵制资产阶级鼓吹的议会制,力求加强国王的权威,在威严上压倒所有的府邸而开始兴建宫廷建筑。由I.琼斯和他的学生J.韦布所设计的白厅(1619~1621)开始建造了,后由于革命的爆发,只建成了大宴会厅。此外,琼斯的另一重要作品是格林威治的女王宫(1618~1635),后来女王宫又被包括在韦布设计的大格林威治宫(1661~1667)中。17世纪前半叶统治着英国建筑潮流的是皇家的宫廷建筑,而琼斯就是这个潮流的代表。与16世纪后半叶的府邸比较,他的创作显然是装腔作势、缺乏生活情趣的。
18世纪的英国是在资产阶级与大地主相互妥协的条件下发展的。这时既没有像凡尔赛宫那样的豪华建筑,也没有严格的学院派原理。这时期英国建筑的特点特别表现在上层名流的郊外别墅和城堡的样式中,其中最著名的有霍华德府邸(1702)和布伦海姆府邸(1705)等。英国建筑的艺术传统是从琼斯开始,18世纪时J.伍德、W.肯特和J.吉布斯发展了它。18世纪前期,在英国小型庄园府邸、园林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中流行着帕拉迪奥主义,其中最典型的建筑有梅里沃斯府邸(1723)、牛津的拉德克利夫图书馆(1739~1749)。
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英国城市建筑的主要潮流是古典复兴,如巴斯城和英格兰银行的兴建就是对罗马建筑的复兴,而苏格兰的爱丁堡则是希腊风格复兴的重要作品。从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在庄园府邸建筑中流行着先浪漫主义,它表现为:中世纪建筑的复活,如沃波尔府邸(1753~1776),表现了对"东方情调"的向往,W.钱伯斯也设计了中国式的克欧花园。
19世纪30~70年代,是英国浪漫主义建筑的极盛时期──哥特复兴时期,代表作英国国会大厦就建造于此时。
雕塑 在16世纪初雕塑不像建筑那样富于创造性,而是文艺复兴时代装饰与中世纪肖像的混合物。1570年前后,大批从低地国家逃来英国的难民控制了英国市场。他们在泰晤士河南岸的萨瑟克开设家庭店铺,并在英国各地修建墓碑。这些墓碑多半用雪花石膏做成,上施彩绘,装饰华丽,虽然偶尔用卧像代替跪像,但设计上变化不大。在A.凡·戴克时期,墓碑建造主要掌握在石工雕塑家手中,其中最知名的是N.斯通。他在阿姆斯特丹从师H.de凯塞尔数年,早期作品继承了古老的传统,但多少带些法国风格的寓意性,晚期作品则显露出对古代雕塑的兴趣。
17世纪后期,伦敦重建,雕塑题材也随之广泛,但质量不高,多是大陆风格的回响。如J.布什内尔为皇家交易所做的雕塑,多模仿G.L.贝尔尼尼。G.吉本斯和C.G.西伯学习阿姆斯特丹的奎利纳斯学派,虽然墓碑设计变得生动了,经常有穿着古典服装的立像出现,但刀法却枯燥乏味。只有石工雕塑家E.皮尔斯例外,他是一个富于思考的艺术家,为C.雷恩爵士做的巴洛克风格的半身像异常精美,是17世纪英国最好的雕像之一。
到18世纪,一些知名的佛兰德斯雕塑家因为在本国得不到保护而迁居英国,如J.M.赖斯布拉克和P.谢马克斯。他们的作品给英国雕塑以很大影响,使得死气沉沉的英国雕塑进入了欧洲艺术的潮流。1723年赖斯布拉克为肯辛顿宫做了高浮雕《罗马的婚礼》,同时也用古代风格为英国贵族诺丁汉伯爵做了一座半身像。这时的墓碑雕塑人物形象虽然都穿上古罗马服装,在金字塔形的背景前摆着各种不同的姿势,但手法依然是巴洛克式的。谢马克斯是一个比较枯燥乏味的雕塑家,虽然有时也运用豪华壮丽的巴洛克手法,但他的作品大部分仍是仿古的。赖斯布拉克和谢马克斯都是多产的雕塑家,他们不但做墓碑、半身像、立像,还做壁炉架。赖斯布拉克最好的墓碑为哈博罗勋爵墓碑,上面的母与子形象异常安详、美丽动人,显然继承了P.P.鲁本斯和佛兰德斯雕塑家F.迪凯努瓦的传统。
在1720~1755年间,英国的雕塑中,半身雕像比半身画像为好。L.F.鲁比利亚克的墓碑雕刻在处理手法上更像罗可可风格。他的最好的作品是半身像,特别是那些男人像,感觉细腻,形象真实,很好地传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他的半身雕像设计各不相同,而且还运用了巴洛克手法,这一点在以后的一些雕塑家的作品中也可以找到。如J.诺勒肯斯的雕塑风格多样,从以共和主义者为模特的严肃的古典风格到迎合C.J.福克斯性格的巴洛克风格都有。
18世纪英国的雕塑虽不如法国或意大利的,但艺术水平在逐步提高中,特别在皇家美术学院建立之后,通过训练和奖学金制度,又与新古典主义趣味的传播正相吻合,英国雕塑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8世纪后期新古典主义纪念碑,过多地充斥着女人哀诉场面而显得单调乏味,如J.培根的作品,虽然还残留着一些罗可可的优美趣味,但同18世纪后期大部分英国雕塑家的作品一样是枯燥呆板的。
绘画 在16~17世纪最受人欢迎的是肖像画,因为它可以真实地记下人们的容貌,廷臣贵妇们都希望有一幅自己的画像传诸后代。在这种要求下,许多外国画家来到了英国。第1个来英国的是德国的H.荷尔拜因,其后有荷兰的A.莫尔、D.米滕斯、安特卫普的M.谢拉埃尔父子、佛兰德斯的C.容松等人。荷尔拜因先后两次来英国,画了亨利八世及其廷臣贵妇的许多肖像,其中有油画、素描,晚期作品还揭示了英国的宫廷生活。他对英国绘画的影响是深远的,特别在细密画上的影响更大,伊丽莎白时代最知名的英国肖像画家N.希利亚德就承认他模仿的是荷尔拜因的风格。荷尔拜因还在卡片上描绘精致而细小的肖像画。这种色彩艳丽、不用阴影表现体积的作品非常符合伊丽莎白一世的口味,可以说他的艺术是伊丽莎白时代的反映。
16世纪以后,荷尔拜因的光辉消失了。他的技法只在细密画中被沿用着。佛兰德斯画家H.埃沃尔特大约在1549年从安特卫普来到英国,早期作品具有安特卫普风格主义传统,虽然写实,却带寓意性;中期作品近似荷尔拜因,如《达克雷夫人》(1555),有的还有莫尔的影响,如《玛丽王后》(1554);60年代以后的一些作品有伊丽莎白晚期的风格,过于强调服装的装饰性。他是装饰庆典和假面舞会的画家,虽不是一流的,但却是16世纪中叶英国绘画史中的关键人物。
17世纪上半叶,英国绘画的变化也许比建筑更大,然而这不是由英国人引起的,而是许多外来画家影响的结果。英国的文艺复兴比意大利来得晚,文艺复兴的精神还是由鲁本斯得之于提香,传之于凡·戴克,而后输入英国的。
鲁本斯1629年在伦敦住了9个月,在英国一些政府建筑中画了一些壁画,这些作品对英国装饰画的风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凡·戴克之前,荷兰画家米滕斯已经给沉闷的伊丽莎白时期的英国美术带来了生气。当然,给英国绘画影响最深的是凡·戴克。他于1620年和1621年两次访英,留下少许作品。1632年重访英伦时声誉卓著,并成为英王的宫廷画家。凡·戴克在英国的逗留给许多英国人带来了巴洛克的荣光,他为查理一世作的画像就是他最好的作品之一,这些作品给人们留下了加洛林王朝豪华优雅的印象,英王给予他丰厚的年金。朝廷的重视、不断涌来的订件使他长期留居英国直至逝世。由于他的影响,英国绘画的纤巧的中世纪风格才一扫而光,代之而起的是风靡一时的巴洛克风格。
继凡·戴克之后的英国画家有W.多布森,他是被查理一世叫做"我的英国的丁托列托"的画家,无论在素描或色彩上他都不模仿凡·戴克,而是受威尼斯画派的影响,但对人物性格的感受却是英国式的。他的《第一位拜仑勋爵》和《威尔士王子查理》是英国巴洛克美术的代表作。
凡·戴克之后领导着英国绘画潮流的是荷兰人P.莱利和德国人G.克内勒。莱利大约在1641年来到伦敦,1660年成为国王的首席画家,他的肖像画如同镜子那样反映出查理二世宫廷生活的面貌。他笔下的女人都是肥胖、肉感、贪睡的贵妇人,男人都是虚情假意的献媚者。他最大的才能表现在色彩上,从他装饰汉普顿宫的组画《美女》上就可以看到这一点。
克内勒于1674年定居英国,他的许多肖像画都是在助手帮助下完成的,虽然给人以沉闷之感,但人物性格鲜明,像《马修·普里奥尔》,不仅构图具有独创性,而且人物富于男子气概。
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画家还有模仿凡·戴克的R.沃克和风格严谨的J.M.赖特,后者是17世纪英国人中唯一的罗马圣路加美术学院院士,是一个不会迎合宫廷需要的画家。而J.赖利却是一个很能适应英国绅士性格的那种敏感和严谨的画家。只有S.库珀改变了细密画的传统,获得了国际声誉,被称为"小凡·戴克"。他的细密画是画在精致的羊皮纸上的,一般只有2英寸大小,风格比前辈更潇洒,特别善于用光。他也擅长素描,灰色调子特别引人入胜。
沃克、赖特、赖利和克内勒都是把凡·戴克和莱利的传统加以变化,并直接过渡到18世纪早期风格的画家。到克内勒逝世时,英国美术中长期的外国影响才告终结,真正代表英国艺术的大师W.荷加斯出现了。
18世纪的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的时代,反对封建剥削和农奴制度的斗争异常尖锐,启蒙主义思想、现实主义小说与讽刺性的政论文章和绘画得到了发展。H.菲尔丁、丁斯威夫特和荷加斯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
荷加斯是英国风俗画的奠基人。他的艺术来源于17世纪的荷兰风俗画,不过比荷兰风俗画更多地充满了激昂兴奋的热情。他的连续性组画《妓女生涯》、《浪子行径》、《文明结婚》和《勤勉与怠惰》等色调新颖、技巧娴熟,深刻地揭露了18世纪英国社会的腐败、富人的乖僻与穷人的痛苦。他的油画笔触粗放、色块富于表现力,如《卖虾女郎》、《加莱之门》都是名作。荷加斯还创作了一种把许多肖像画集中于一幅画中的谈天画,这种画比17世纪荷兰团体肖像画更富于戏剧性和心理刻画。荷加斯的艺术对英国绘画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T.罗兰森就是受他影响的画家之一。18世纪英国肖像画的代表人物是J.雷诺兹和T.庚斯勃罗。雷诺兹力求在肖像画中创造出强壮有力、精力充沛的人的完整形象。他的儿童婉委可爱而不流于甜俗,男子英姿勃勃而不装腔作势,妇女妩媚而不娇艳,如《希斯菲尔德勋爵》和《内利·奥布赖安》等。庚斯勃罗的作品充满奔放的节奏感,笔触轻灵,自然动人。他描绘上流社会人物,但却从心底蔑视他们,而保留着自由和真挚的理想。这种理想时时流露于他的肖像画中,特别表现在人物的大胆的目光、急剧转侧的身躯和稳定的姿态中,如《安德鲁斯和他的妻子》和《蓝衣少年》。后来的英国肖像画家大都以雷诺兹为典范,他们之中有作品笔致精巧的A.拉姆齐、有笔致稠密而喜欢用侧光的H.雷伯恩和G.罗姆尼等。把18世纪英国肖像画传统传诸19世纪的是T.劳伦斯。英国风景画在18世纪以前还没有成为独立的画种,R.威尔逊是第1个具有创造性的风景画家,为英国风景画奠定了基础,被称为"英国风景画之父"。庚斯勃罗在风景画创作中竭力寻求那种充满阳光、急流和草原的风景,如《赶集的马车》。G.莫兰善于描绘马棚中的光与影和田野上秋天落日的余辉。G.斯塔布斯则擅长描绘狩猎风景。18世纪下半叶,英国水彩画家们能比较自由地运用这种艺术形式去描绘自然景色,其中比较有成就的有P.桑德贝、T.格廷和A.科曾斯等。
19世纪初,英国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展开了对资产阶级统治的反抗运动,这种运动反映在文学艺术中,出现了对资产阶级生活制度采取否定态度的浪漫主义运动。诗人兼画家W.布莱克是浪漫主义的先驱者,为文学名著作插图。他是一个神秘主义者,他的世界是幻想的,他的成就在于独出心裁的意境,代表作《夏娃的诱惑》、《睡着的亚当和夏娃》、《地狱之门》就是根据《圣经》和《神曲》而创作的。
19世纪是英国风景画的黄金时代。诺里奇画派的J.克罗姆、J.S.科特曼和水彩画家R.P.博宁顿,为英国风景画鼎盛期的出现作出贡献。19世纪初叶,真正摆脱意大利、荷兰和法国绘画影响而攀上英国风景画顶峰的是J.康斯特布尔和J.M.W.泰纳。康斯特布尔的艺术魅力在于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质朴、诚实和真实正是他的艺术的特点,《干草车》、《麦田》和《从河边看索尔兹伯里教堂》都是色彩绚烂、充满着光与影的代表作。康斯特布尔大大推动了英国风景画的发展。他对于色彩变化的敏感,对于光和它微妙调子的敏感,促进了19世纪末叶法国艺术家对于光和色彩的探索。泰纳比康斯特布尔更富于幻想,现实对他来说,只是达到幻想的跳板。他的目光是犀利的,胸腹中的意境已经达到与造化相契合的境地。他的作品虽然失诸过火,但却不虚伪,《雨·蒸汽和速度》就是他的代表作。他的作品不停留于对大自然外表的描绘上,而是透入自然的内心。印象主义就从康斯特布尔和泰纳那里获得了丰富的营养和有益的启示。
19世纪中叶,艺术评论家J.拉斯金认为古代和文艺复兴盛期的艺术包含过多的肉欲的主题,而对文艺复兴前期的艺术评价最高。这种观点在诗歌与绘画中的反映就是1848年拉斐尔前派的产生。拉斐尔前派协会的发起人是W.H.亨特、D.G.罗塞蒂和J.E.米莱。F.M.布朗虽不是协会会员,但却与这个运动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认为文艺复兴盛期以前的诗歌和艺术是尽善尽美的,但丁和乔托是他们崇拜的偶像。
拉斐尔前派一面反对资本主义,另一方面却倾向于神秘主义,是浪漫主义与复古主义的混合物。它的代表人物罗塞蒂是诗人兼画家,他的艺术兼有浪漫气息、神秘性和中世纪精神,代表作有《他们如何自己相遇》、《白日梦》等。罗塞蒂的学生E.C.伯恩-琼斯最初模仿罗塞蒂,不过装饰性更强些。
19世纪70年代在法国出现的印象主义通过J.M.惠斯勒传到了英国。惠斯勒在反对拉斐尔前派和整个维多利亚王朝画风的同时,把绘画的感受同音乐联系在一起,他的画常常用交响曲、和谐来命名,代表作有《母亲像》、《亚历山大小姐像》、《蓝色和银色的夜》等。惠斯勒的绘画使得英国艺术与欧洲大陆同时期的艺术第一次互通声气。受他影响的英国画家有W.R.西克特、P.W.斯蒂尔等。R.E.弗赖伊是后印象主义的代表,风格近似P.塞尚。A.约翰、J.D.英尼斯,都是以善于描绘具有浪漫气息的爱尔兰、威尔斯风景而著名。
19世纪中叶,由诗人S.T.柯尔津治和T.卡莱尔介绍到英国来的唯美主义达到了顶峰,拉斐尔前派后期的作品也带有唯美主义的色彩。接近拉斐尔前派的W.莫里斯却把注意力投向更为广阔的领域,于1861年创办了莫里斯·马歇尔·福克纳公司,生产壁纸、家具、彩色玻璃、镶嵌画、挂毯和地毯等。这些产品给予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工业设计和室内装饰以很大影响,同时也启发了一系列印刷厂和弗赖伊的俄米加工场的诞生。
19世纪下半叶,皇家学院的威信下降,1886年学院外的一些艺术家成立了新英国艺术俱乐部,支持自然主义,反对学院派古典主义。这些艺术家大都在法国工作,受到外光派和法国画家J.巴斯蒂安-勒帕热的影响,主要有:斯蒂尔、T.S.萨金特和弗赖伊等人。1889年,以西克尔为首的一小部分艺术家控制了俱乐部的领导权。他们对印象主义,特别是对C.莫奈和E.德加的艺术感兴趣,后来他们成为卡姆登集团的核心。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新英国艺术俱乐部处于学院派与先锋派之间的中间地位;由于皇家学院展览会放宽收画的标准和俱乐部本身在反对先锋派运动中采取比学院派更严厉的办法,至20世纪20年代俱乐部的重要性降低了。来源于莫里斯和拉斐尔前派的英国新艺术在A.比尔兹利的线描风格中找到了它的反映。格拉斯哥画派是从新英国艺术俱乐部中分裂出来的。
20世纪 1910和1912年,由弗赖伊组织的后印象主义展览会给年轻一代画家以有力的促进。1911年在西克尔影响下成立了一个卡姆登集团。这个集团聚集了那些对社会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光、色、装饰性感兴趣的年轻画家。在意大利未来主义影响下,漩涡派1913年由W.刘易斯发起组成。他们主张简化各种物象为棱角形和各种机械的形状,他们追求的事实上是立体主义的变种。由于战争的原故,旋涡派很快就消失了。1913年,从卡姆登集团和漩涡派中又产生了伦敦集团,成员有C.内文森、E.沃兹沃思、P.纳西、E.吉尔和J.爱泼斯坦,1918年,弗赖伊又带来一批追随者。伦敦集团的第 1任主席是H.吉尔曼,这个画派一直存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33年,11个艺术家成立了一单元画派,他们主要有H.摩尔、J.阿姆斯特朗、纳西和B.尼科尔森等人。他们声称要在艺术中表现"真正的当代精神",自认为在英国绘画、雕塑和建筑中代表现代艺术运动。但是,他们没有统一的信条和风格,开过一次展览会(1933)之后就瓦解了。1938年以伦敦尤斯顿大街素描绘画学校为中心而成立的尤斯顿大街小组是以W.M.科德特里姆为首的一群画家。他们想从现代艺术的抽象与深奥风格转向自然主义。20世纪20~30年代更为松散的组织是卢布姆斯伯里小组。在30年代不但可以看到新英国艺术俱乐部的展览,也可看到为纪念它成立25周年的当代艺术协会的展览,1935年还有第一次帝国艺术展览会。
20世纪上半叶的英国因为一些杰出雕刻家的出现而显得生气勃勃,代表人物有摩尔、B.赫普沃尔兹、纳西等人,他们更多地属于英国浪漫主义传统,而不属于海外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传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年轻的艺术家在艺术风格上更国际化了,如在结构主义艺术中有获得国际声誉的B.尼科尔森、E.J.V.帕斯莫尔、W.斯科特、R.希尔顿;属于抽象印象主义的有A.戴维;代表现实主义或社会现实主义的有J.布拉特比、J.史密斯;其他著名的还有F.布朗温、F.培根、D.霍克尼。50年代,由于R.汉密尔顿等波普画家的努力,英国美术仍在世界美术中占有一席之地。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