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文质观
1)  ideas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nt and form
文质观
1.
An inquiry into ideas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nt and form reflected in rhetorical views of Yuan Songs;
中华元典修辞学思想文质观探微
2)  essence view of literature essence
文学本质观
3)  nature of art and literature
文艺本质观
4)  the language nature
语文性质观
5)  material culture landscape
物质文化景观
1.
The paper analyzes material culture landscape of campus from the aspects of its connotation,construction and educational function.
校园物质文化景观作为一种隐性课程 ,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而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
6)  Nonmaterial Culture
非物质文化景观
1.
The Tourism Planning and Design of Nonmaterial Culture Landscape;
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
补充资料:文质
      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它包括"文"与"质"两个方面。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孔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注:"野,如野人,言鄙略也。史者,文多而质少。彬彬,文质相半之貌。"邢昺疏:"文华质朴相半彬彬然,然后可为君子,"孔子又说:"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论语·颜渊》)原来是就一个人的内在品德及言谈举止说的。"文"指外在表现,"质"指道德品质。这是一方面的意义。后世文论沿用"文"、"质",在许多情况下是指语言风格范畴的华美和质朴,如萧绎《内典碑铭集林序》说:"夫世代亟改,论文之理不一,能使艳而不华,质而不野。"又如苏轼论陶渊明诗的特点,称"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再如后世的"尚质"、"尚文"之说,等等。
  
  但"文质"运用到后来的文论上,也还有另一方面的意义。即"文"指辞采、表现,大体上相当于今人所说的作品的形式;"质"则指内容。由于文学风格上的华美和质朴,最终是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紧密相联系的,所以这一点对后世的影响也很深远。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论有些作家作品时所用的"文"、"质"概念,就是从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上立论的。很多著名的作家和理论家如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以至黄宗羲、叶燮等,对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也都有精辟的论述。
  
  尽管"文质"具有艺术风格和形式内容方面的意义,但不论从风格的华美与质朴方面看,或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方面看,很多有成就的作家和理论家,都是在强调"质",即强调质朴或内容的前提下,要求华、朴相济,"质"、"文"兼备的。不过在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中,也常常有偏尚质朴、偏重内容或偏美辞藻、偏于形式的倾向。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