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寺晚钟
东寺晚钟即东山寺。在县城东0.5公里处,一山拔地而起,高出地面60余米。山上林木葱茏,藤蔓荫深,遮天蔽日;山势险峻,三面均是悬岩,只西面有一曲径可以攀登。山腰有一寺庙,名曰东山寺,建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以后多次重修。寺庙由正殿、前殿、钟楼、鼓楼、山门组成。正殿“梵帝宫”,系5间并排悬山式木结构建筑,通阔18.71米,进深7.75米,9架梁,木浮雕花枋支撑,瓜柱雕各式花纹图案,青瓦屋面。前殿亦系悬山式木结构建筑,四角翘首,阔21.52米,深8.72米,前有斜形靠背栏杆走廊作上山通道,如悬空楼阁。前后殿间左厢为钟楼,构成梯级四合天井。钟楼内原悬铁铸大钟一口,日暮方击,钟声悠远可达20公里外,故名“东寺晚钟”。
寺后30米处有一洞,洞前有观音阁。阁前俯瞰,全城尽收眼底,夜景尤为壮观。寺阁间有108级曲折石径相通,石径左沿栏杆由108节石龙构成,龙随石径起伏,蜿蜒而上,尾起于寺后,头达于阁旁,全长58.5米。
东山由大理石与石灰石相间构造,山上溶洞分上中下三层。上层即观音阁后的慈云洞,洞内钟乳形似观音。中层一为打拳洞,洞内宽敞平坦,乃昔日僧侣习拳练武的地方;二为穿洞,洞口西向,从东山寺左右侧入,东通后山上入打拳洞,洞径南壁中部有窗洞开于绝壁,引光入洞便于穿行。下层由大小不同的溶洞组成,分布山麓东南一带,洞上有洞,洞下有洞,洞中有洞。
山上石刻壁题共16处。其中,清同治年间军门提督赵达庵题的“佩剑披云”字大如斗,笔力遒劲,醒目壮观;民国时期织金县长王佐题刻“出岫云蒸”圆润浑厚,笔法欧苏。还有多处小字石刻,亦足供观瞻和研究。
山西南麓有白帛石佛塔数座,均为七级塔墓,现尚存两座,一座系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的临济宗三十七世塔,另一座为建于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的临济宗三十八世塔。
东山乃织金城关群众游览之胜地。特别是每年端阳节这天,城内及周围各族男女皆会集于此及附近山上对赛山歌,古朴民风洋洋洒洒,雍和气象其乐陶陶。有诗咏之曰:
瑰丽山靡昼日开, 云峰翠掩涤尘埃;
发人猛省端无价, 古寺钟声夜半来。
西山早雪
在县城西南7.5公里处,一岭南起教化箐(今鱼塘村),北至斗篷山,蜿蜒横亘10余公里。岭上峰峦叠伏,面东绝壁如削。其中白雾塘后面一段长约4公里、高100余米,岩壁皎洁,早晨于城中登高西望,宛若皑皑白雪。春夏时节,草木青翠,背负晨曦远眺,白岩闪烁发光,景致十分壮观,故名“西山早雪”。诗曰:
旭日东升西向照, 山头积雪未曾消;
千秋化景无寒暑, 三伏遥望景致高。
回龙涌瀑
在县城东南角上水关左侧,关外河水西向入城,南岸一泉涌出成潭,潭面100余平方米,高出河面4米。潭水下泻入河,形成瀑布。潭水与河水交汇后西流10余米,遇岸石截堵,打转形成漩涡,折向北流。相传有龙出潭入河,涌水越太平桥至通济桥而回,故潭名回龙潭,瀑布之景亦名“回龙涌瀑”。瀑布对面石岸上建有得月楼,楼后建有回龙庵。春夏水涨,城内居民行人入庵上楼,观看洪水波涛与瀑布声相混一气的壮观盛况。诗曰:
东南瀑涌转西来, 迎瀑天然峭壁开;
得月楼中遗古迹, 相传此地有龙回。
凤岭朝宗
即县城南15公里处的凤凰山。山岭主峰形如凤凰昂首展翅欲飞,冬日傍晚常有雀鸟噪集山巅。相传曾有凤凰从岭下的鹿尾坡飞至山巅接受群鸟朝拜,故名“雀朝山”,又名“凤凰山”。山岭横亘城南,为县城天然屏障。登岭北望,西边岭、东边峰缓缓北移,数十里平川蛇行远去,县城即隐现于岭峰交合之平川尽头,有凤凰山率众山归宗朝拜之势,故景名曰“凤岭朝宗”。岭下路旁悬崖上有“起凤岩”摩崖石刻古迹,传说为吴三桂手书,真伪虽待考,但亦为登观此景增添了古雅情趣。有诗咏曰:
起凤岩前起凤毛, 啸天狮子啸天嘈;
朝宗鸟雀将朝凤, 于变黎民宁偃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