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教师知识基础
1)  teachers knowledge base
教师知识基础
2)  basic knowledge education
基础知识教育
3)  knowledge base of teaching
教学的知识基础
4)  teacher knowledge
教师知识
1.
The study of teacher knowledge shall be carried out both on the level of knowledge possessed by all teachers and on the level of teacher s personal knowledge.
对教师知识的探讨,不仅要从教师整体知识的层面进行,在一般意义上探讨,更要从教师个体知识的层面进行,从具体意义上探讨。
2.
According to the mainstream model of teacher knowledge,the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is the unique knowledge domain of teacher and the sign to differentiate the expert teacher from the inexpert teacher.
教师知识的主流模型认为,教学内容知识是教师独一无二的知识领域,也是区分专家教师与非专家教师的标志。
3.
In the setting,teachers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are based on a type of knowledge,which is called teacher knowledge.
在这一场景中,教师的专业活动依赖一定的知识基础,即“教师知识”。
5)  teachers knowledge
教师知识
1.
Furthermore,the research on teachers cognition has also turned from the research on teachers decision,perception and thinking to the research on teachers knowledge.
西方国家对教学的研究从教师的行为转向了教师的认知,而对教师认知的研究也从对教师决定、感知、思维等的研究转向了对教师知识的研究。
2.
Through analyzing teacher quality and classification on teachers knowledge , this article notices that researcher only attented to teachers knowledge in the past, but paid no attention to practical knowledge.
本文从内部着手,通过对教师素质构成的分析和对教师知识的分类,认为在以往的教师教育中只注意到教师的“内容知识”,而没有认识到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提出应从提升教师实践性知识来促进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并给出了相应的措施。
3.
Along with the deep expans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teachers knowledge and teacher education will face new questions and challenges.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知识及教师教育将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教师知识需要重新建构。
6)  fundamental knowledge
基础知识
1.
In the future,there will be some great changs in the needs of fundamental knowledge,skills and diatheses for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EIST.
21世纪,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诸方面都将有重大变化。
2.
It tells us in Normal Institutions competence education we shoul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and fundamental knowledge, strengthen construction of moral belief and teacher cultivation, lay stress on abilities cultivation of teaching, self-learning and creativity.
利用层次分析方法对高等师范院校素质教育的十五项指标进行了排序 ,指出在高师素质教育过程中要着重加强道德信念、师德修养的建设 ,抓好专业知识、基础知识的教学 ,注重教学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实施素质教育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3.
In this article,belief education is basically analysed,which affirmed that it can cover the education of both fundamental knowledge and belief in Marxism.
信仰教育应包括基础知识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
补充资料:《全部知识学基础》
      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J.G.费希特的主要哲学著作。构思于1793年,作者自称是他当时写作争取思想自由和辩护法国革命等政治论文的特别收获。开始撰写于1794年4月,1794年9月在莱比锡出版上半卷,1795年8月出版下半卷。1802年初,作者将本书与《知识学特征论纲》合并,在图宾根出一合订版,同时在莱比锡又单出一个修订版。1868年起先后有英、法、俄文等译本。1968年在斯图加特出版研究版,与《论知识学的概念》合订,由R.劳特和W.G.雅可布校编。
  
  《全部知识学基础》标志着费希特哲学思想发展上的转折:他对康德哲学不再只作通俗阐释,而开始进行根本改造。在书中他虽和I.康德一样反对所谓独断论,但明确反对康德的二元论和不可知论。他发展了康德的先验论思想,提出一个意识主体"自我",作为唯心主义哲学统一说明知识以及世界和人生的最高原则,并由此构造其整个哲学体系。
  
  本书由3部分组成:第1部分总论全部知识的基本原则;第 2、3部分分别探讨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基础。费希特从"自我"原则出发,认为知识的基本原则有三条:"自我设定自我本身",这是建立一切实在性的绝对无条件的原则,逻辑上的同一律就是以此为根据;"自我设定非我",这条只在形式上是无条件的否定性原则,是矛盾律的根据;"自我设定部分的非我与部分的自我相对立",这条限制性原则只在内容上是无条件的,是说明关联和区别的理由律的根据。关联和区别是互相依存的,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也互为条件。实质上分析命题也是先天综合命题,其最终依据全在一个先验的自我。费希特认为当自我受到非我的限制,从而对非我进行反思,就产生理论知识,反思不是对非我的被动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应,依次分为直观、想象力、知性、判断力和理性等不同形态;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并不依靠独立自存于自我之外的物自体的刺激,而纯属想象力的主动创造。费希特把实践视为自我为了规定非我而作的努力,自我出于本性既有势不可遏的自身力量感,又有因追求理想未能实现而生的强制感,后者表现为冲动,前者永恒要求采取行动;只有在规定非我的努力中两者才能得到统一,自我才能通过无止境的实践来争取超越理论知识制造的界限,以显示自身是自由的意志。
  
  费希特对他的哲学体系先后改写过多次,本书所以始终占有突出地位,主要因为它采用繁琐的分析,从逻辑命题里寻找自我。费希特指出,不管实际上是否有A,A=A总是对的。可见A=A的判断,其根据不在意识客体A,而在意识主体我,因为A=A并不肯定实际上有A,而我=我却表示实际上有我,判定我 =我的那个意识主体是一个能够无条件地设定实在的我的普遍的我,一个绝对的自我。
  
  这本书发表 5年之后,康德公开评论说,费希特想从纯形式的逻辑中提炼出实在的东西,只能是徒劳。而F.W.J.谢林和G.W.F.黑格尔,则深受本书的影响,经过吸取和批判,分别发展出各自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