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政治文化世俗化
1)  popularity of political culture
政治文化世俗化
1.
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a summary on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of political culture in China and in the West from three angles of definition,category and popularity of political culture.
本文主要从政治文化的定义、政治文化的研究范畴、政治文化世俗化三个角度对中西方学者政治文化研究的理论成果做一综
2)  Political secularization
政治世俗化
3)  secular culture
世俗文化
1.
The birth of secular culture,its 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rical legality;
世俗文化的成因、特征及历史合法性
2.
Facing the confusion brought about by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ecular culture,we must envisage the market-oriented economy,the scientific reasoning,and the language context in an evergrowing trend of globalization with the purpose of seeking the legal position of the value itself and the new growth-point of humanity utterance in the criticism of secular culture.
面对世俗文化利弊俱生的现实困扰 ,我们必须正视市场经济、科技理性和日益全球化的当下语境 ,在对世俗文化的批判性阐释中寻找价值主体的合法性地位和人文话语新的增长点 ,并在理想的烛照下 ,为人们的生存架设一个超越性的价值坐
4)  cultural secularization
文化世俗化
1.
He takes cultural secularization as the important presentation of political function development and an important means to improve the political functions in three layers,including system,process and policy.
阿尔蒙德的政治发展理论,主张政治发展就是政治功能的发展,把文化世俗化当作实现功能发展的重要方面来达到政治体系的体系、过程和政策功能的完善,最终实现政治发展。
5)  literature secularization
文学世俗化
1.
To eliminate the abuses of literature secularizations is not only the requirement of the times to purify the literary ecology and construct a harmonious culture,but also a reliable guarante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文学世俗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存在着消解思想深度,放逐人文精神,缺少文化内涵,丧失美学品格,流于低俗、庸俗,道德失范等缺陷。
6)  Common Customs Politics
世俗政治
补充资料:政治文化
       客观政治过程在社会成员心理反映上的积累,包括政治认知、政治信念、政治感情、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等。如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的性质和功能的理解,他所持的政治理想,政治参与的热情,对待公共权威的态度,评制政府政策的价值标准,内心遵循的政治行为准则,都是政治文化的内容。
  
  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1956年,美国政治学家G.A.阿尔蒙德首次使用"政治文化"一词。此后,这个概念很快取代了传统政治学中常见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国民性格"等意义相近、但难以用实证性方法予以研究的术语,成为西方政治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60年代后,政治文化成为西方尤其是美国政治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政治文化的研究,学者们发表了一批有关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阿尔蒙德与S.韦伯合著的《公民文化》(1963)、L.W.派伊和S.韦伯合著的《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1965)、阿尔蒙德和G.B.鲍威尔(小)合著的《比较政治学:发展研究途径》(1966)等。此后,其他许多国家的政治学研究者也开始重视政治文化的研究。中国政治学界在80年代初开始进行研究。
  
  基本内容  西方政治学家对"政治文化"的概念有多种理解,一般认为,S.韦伯的解释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解释:即政治文化是"由得自经验的信念、表意符号和价值观组成的体系,这个体系规定了政治行为所由发生的主观环境"。阿尔蒙德和S.韦伯还把政治文化的内容归纳为:①对政治系统整体的态度;②对政治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态度;③对自己在政治系统中的角色的态度。少数政治学家则认为从主观方面阐述政治文化的特征,是对概念的狭义理解,主张把政治文化的涵义延伸到包括政治行为模式。可以说,这是对概念的广义理解。西方政治学者一般认为,政治文化的意义在于,通过影响各个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对整个政治系统的功能发挥作用。政治文化被视为一个将微观政治同宏观政治联系起来的因素。许多政治学家甚至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系统正常运行并发挥功能的关键因素之一。他们在研究发展中国家政治的著作中强调,这些国家建立了现代的政治结构,但却未获得相应的成果,其原因就在于政治文化形态与现代政治不相适应。
  
  西方学者还将政治文化划分为不同类型,其中,阿尔蒙德的划分比较有影响。他认为政治文化有 3种大的类型:①蒙昧型政治文化,其特点是,公民既不向政府表示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也不关心政府的政策和法令。②服从型政治文化,其特点是,公民尊重并执行政府所作的权威性决策,但缺乏参与政治、向政府表达利益要求的意识。③参与型政治文化,它与现代民主政治相适应,使公民抱有不过分的参与热情,对合法的权威亦有充分的尊重。但是,任何社会都不会只有单一类型的政治文化,而是诸种政治文化的结合。还有一些学者从其他角度对政治文化进行分类,认为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在某些方面可能具有共同的信念、情感和态度,这就构成该社会的政治文化。社会成员所属的民族、种族、社会阶层、地域的不同,都可能引起政治文化的差别。因此,在属于同一个大类型的政治文化中,存在着若干亚文化,如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某个地区的政治文化。在这方面,最常见的是区别政治精英的政治文化与大众的政治文化。
  
  8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学者对政治文化理论表现出很大兴趣。一般认为,政治文化总是与某一政治制度或政治体系相适应的。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文化代表一定的阶级、阶层、集团的政治观念、情绪和政治习惯,反映他们的利益和要求。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国家制度、不同的社会政治影响,对政治文化的性质和内容有决定性的影响,而政治文化又通过政治社会化影响人们的政治感情、社会政治传统、公共舆论及政治制度、政治体系本身。中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①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②中国政治文化的现状及其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系;③如何将中国政治文化的继承和变革相结合,有意识地创造新的政治文化,以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