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神权法思想
1)  thought of divine law
神权法思想
2)  theology [英][θi'ɔlədʒi]  [美][θɪ'ɑlədʒɪ]
神学思想
1.
Divine Comedy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the Inferno,the Purgatory and the Paradise-each of which emphasizes particularly on a particular theology.
《神曲》分为《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堂篇》,每篇的神学思想侧重点都不同,分别为罪(本罪)与罚、罪(本罪)与赎和永生与成圣。
2.
The theology and spirituality of Taoism, as well as the Taoist philosophy, not only provided materials for the Vietnamese literature, but also shaped the though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the Vietnamese authors.
其中的神学思想为越南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仙学思想和道家哲学也对越南作家的思想和创作方法产生了影响,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越南古代文学。
3.
Hildegard s theology of the feminine.
本论文论述了圣希尔德加德的女性化神学思想。
3)  theological thought
神学思想
1.
This essay expounds the historicist theological thought and theme of G·Florovsky a famous Russian theologianof the Orthodox Eastern Church,on the basis of which,an objective evaluation is made of G.
本文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 ,系统地阐述了俄罗斯著名东正教神学家弗洛罗夫斯基具有历史主义的神学思想及神学主题。
4)  Immortal Thoughts
神仙思想
1.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ation of Qixi Poetry and Immortal Thoughts——Centered on Man-Yo-Shui
论古代日本的七夕歌创作与神仙思想的关系——以《万叶集》为中心
5)  feminism [英]['femənɪzəm]  [美]['fɛmə'nɪzəm]
女权思想
1.
Sade is one of the earliest feminism writer in history.
然而其女权思想又体现出一种似是而非的矛盾性。
6)  male chauvinism
男权思想
1.
Female Images in "Bai Lu Yuan" Betray the Male Chauvinism Found in Contemporary Male Writers;
从《白鹿原》中的女性形象看当代男作家的男权思想
2.
However,the characters in her novels still live in the male chauvinist society,thus male chauvinism is inevitably in her books.
海莲的小说体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但其笔下人物毕竟生活在男权社会中,摆脱不了菲勒斯文化的影响,作品又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了男权思想。
补充资料:神权法思想
      一般指利用宗教迷信进行统治的阶级,为了取得人们的拥护,把他们的权力说成是神所授予的,把体现他们意志的法律说成是神意的体现的一种法律思想。在由宗教领袖直接掌握政权、实行神权政治的国家或地区,神权法也就是教会法(或称寺院法、宗规法)。西欧中世纪基督教神权法思想曾占统治地位,为封建统治阶级效劳(见西欧中世纪神学法律思想)。
  
  中国古代的神权法思想  在中国,从未出现过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的教会和教权。中国古代的神权法思想是从属与服务于奴隶制王权和封建皇权的,目的在于使王权和皇权神化。它最早盛行于夏、商、西周奴隶制时期。
  
  君"受命于天"  当时以国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极力宣扬他们是秉承"皇天"的旨意来统治人民的。如说:"有夏服天命","有殷受天命","先王有服,恪谨天命","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等。这种"受命于天"的君权神授思想,有利于使他们的统治合法化,并赋予他们以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
  
  占卜用刑  中国的神权法思想形成于夏代,发展到殷商进入高峰。殷商的奴隶主以迷信鬼神著称。《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随着殷王权力的加强,当时的宗教迷信中出现了一个主宰一切的至上神──"帝"或"上帝"。所有国家大事,甚至是否用刑,都要通过占卜向上帝鬼神祈祷和请示。中国的甲骨文主要就是殷王及其代理人(专职史官)向上帝和祖先进行占卜而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卜辞。如"贞(卜问):王闻不惟辟,贞:王闻惟辟";"兹人井(刑)不"。表面看来,似乎殷王完全是遵照上帝旨意进行统治,实际上只不过是给殷王的命令涂上一层神意的油彩。
  
  殷商的神权法思想有一特点,即往往强调殷商贵族的祖先和上帝关系密切,能够经常"在帝左右";甚至宣称他们的祖先就是上帝的子孙。《诗经·商颂》的《长发》载:"有娀(殷先妣简狄)方将(成长),帝立子生商";《玄鸟》也载:"天命玄鸟(即燕,商族图腾,相传简狄吞食玄鸟卵生商先王契)降而生商"。这样,他们便从血缘上找到了充当上帝代理人的合法依据,并为垄断神权提供了借口。
  
  "以德配天"  神权法思想在西周发生了一次较大变化。以周公等为代表的西周贵族,吸取了夏、商对人民过于残暴而被灭亡的教训,提出了一种新的君权神授说,认为"天"或"上帝"不是哪一族的祖先神,而是天下各族所共有的神。"天命"谁属,就看谁有能使人民归顺的"德"。所以他们大肆宣传"惟命不于常"、"天命靡常"和"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过去,殷的先王有"德","克配上帝",但后来的殷王"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而周王有德,故"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而大命文王。因此"天命"归周,周王成了天之元子。
  
  中国古代神权法思想的衰落及影响  西周提出这种"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显然旨在为西周取代殷商制造舆论,同时也意味着神权的动摇。统治者感到单靠神权不足以维系其统治,还必须兼顾人事,重视民心向背,注意"怀保小民",并决定采取"明德慎罚"的政策,开始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后来儒家继承这一传统,进一步提出"德主刑辅"的主张。与此同时,周代法律也因讲求策略而日益缜密,开始注意区分故意与过失、一贯与偶犯,主张"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等;但周初的"明德慎罚"政策并没有维持多久,随着奴隶制的逐步腐朽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统治者法网也日益严酷。"以德配天"的神权法思想逐渐失去人们的信任。
  
  神权法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社会大变革和相应而来的思想解放,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代之而起的是百家争鸣。中国古代的法律思想也从奴隶主的政权和神权桎梏下解脱出来,一度欣欣向荣。但殷周时期的神权法思想又为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袭用,并与儒家经学、封建伦理道德、阴阳五行说、谶纬迷信等结合起来,成为整个封建宗法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长期起着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重要精神支柱的作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