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战后经济建设
1)  post-war economic construction
战后经济建设
2)  Wartime Economic Construction
战时经济建设
3)  economic re evaluation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建设项目经济后评价
1.
As a scientific method and institution,the economic re evaluation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has become an essential step in project management in many countries an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从确保前评价和可行性研究的客观公证性、减少和避免决策失误的角度出发 ,以系统论和反馈控制原理为基础 ,对建设项目经济后评价及其指标体系的建立进行了探讨 ,作为提高建设项目决策水平的理论参
4)  Economic development
经济建设
1.
In order to settle these special problems, we have to deal well with some relations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of equal rights.
要解决这种反映在我国的共同性与特殊性的矛盾,必须要处理好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平等发展权力等几方面的关系,在不损害我国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2.
Demonstrates the classification boundary and the basis of the medium sub-tropical area in north part of Guandong province,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climatic resources while keeping away from harmful weather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zoological and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dium sub-tropical area.
论述了广东北部中亚热带的划分界线和划分依据,并根据中亚热带的生态气候特征,提出了趋利避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发展经济建设的建议。
5)  economic building
经济建设
1.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of administration regulations of life-long education and local economic building;
论终身教育的行政法规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关系
2.
In the new perio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geological work is the foundation of economic building and is needed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 ,地质工作不仅是经济建设的先行而且将贯穿于经济建设的全过程。
3.
Statesmen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such as Mao Zhe-dong, Liu Shao-qi, Zhou En-lai, Zhu De, Chen Yun, and Deng Xiao-ping have made much exploration in economic building of this era.
我国第一代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都对这一时期的经济建设做了探索,其经济观主要体现在探索适合中国的情况、社会主义的经济原则和改革上,具有权威性、现实性、原则性、全面性、灵活性和务实性的特点。
6)  economy construction
经济建设
1.
This article analyes the situation of Shandong' economy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21th century.
本文分析了山东 2 1世纪初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形势 ,从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和政策框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工程等方面 ,提出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构想。
2.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publishing the Journal of Anshan Normal University,this paper introduces our efforts and experience in creating distinctive columns for journal of regional colleges,relying on our leading disciplines,to serve the regional economy construction,to exert the function of academic periodicals and,furthermore,to acquire faster development.
结合《鞍山师范学院学报》办刊实践,阐述了地方性高校学术期刊依托优势学科,努力打造特色栏目,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更好地发挥学术期刊的作用,进而求得更快发展的做法和经验。
3.
From view of connota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character of knowledge economy,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vocational education facing a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and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economy construction under knowledge economy time are discussed too.
从知识经济的内涵极其发展特征的角度出发,研究分析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阐述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功能。
补充资料:美国战后经济危机
      1948~1982年期间,美国发生的经济危机的总称。
  
  过程  美国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巨大发展,生产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为时不久,美国首先发生了1948~1949年经济危机。接着,侵朝战争给美国带来战时繁荣,但战事一停就发生了1953~1954年经济危机。此后,在1957~1958年和1960年发生了两次经济危机。60年代中期,美国扩大侵越战争,使国内经济危机推迟到1969~1970年才爆发。侵越战争停止后不久,1973~1975年间一次规模较大的经济危机接踵而至。到了70年代末,美国工业生产从1979年4月到1980年7月连续下降,其后短暂回升,1981年 8月起又告下降,到1982年12月尚未恢复上升。这两次生产下降,有人认为是两次危机,但多数人把它算作一次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持续时间之长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史上是很突出的。
  
  美国政府的对策及其后果  为了对付频繁发生的经济危机,历届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反危机"措施(或称作"反周期"措施),包括金融方面的调整贴现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证券,采取放松抵押贷款等措施,以及财政方面的增加军费开支、加速固定资产折旧、实行"补偿性财政政策"(即减税、免税、退税和"高涨"期间增税)等措施。在私人经济方面,垄断资本企业为了推销过剩商品,采取大量推行消费者信贷、住房建筑抵押贷款等办法。
  
  实行这些措施的结果,使战后美国经济危机发生了一些变形。即危机期间生产下降幅度较小,最严重的1973~1975年危机期间工业生产只下降15.1%。其次为1957~1958年下降13.5%和最近一次下降12.0%。危机过后,萧条和复苏阶段缩短,因而两者间的界限难以区分。经济危机的爆发,无论"中间性危机"还是"非中间性危机",都比过去较为频繁。
  
  美国政府采取的上述"反危机"措施以及私人企业的信贷扩张,造成日益加重的通货膨胀。消费物价指数平均每年增长率从1960~1970年间的 2.8%增至1970~1980年间的 7.9%,而国民生产总值(按1972年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率在同期从4.0%降低至3.1%。一面物价加速上涨,一面生产增长速度放慢,而同时,失业人数又不断增长。这种情况形成了所谓"滞胀"的局面。
  
  除了周期性工业危机外,战后美国也象过去一样,继续发生长期性的农业生产过剩危机。由于农业生产盲目扩大,而国内销路有限,因而造成农产品大量积压,价格下落,农场大量破产。美国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支持农产品价格的措施,并设法使播种面积缩减。1951~1970年小麦收获面积从6050万英亩缩减到4356万英亩,棉花从2268万英亩缩减到1116万英亩。但小麦和棉花价格仍下降了许多。到70年代中期,随着国际市场的需求增加,美国农业生产过剩危机才有所缓和,小麦和棉花播种面积已见扩大,价格有所回升。但这是受外来条件的影响,而不是由于内部因素的变化。
  
  

参考书目
   武汉大学经济系北美经济研究室:《战后美国经济危机》,人民出版社,北京,1976。
   武汉大学经济系北美经济研究室:《战后美国第六次经济危机》,商务印书馆,北京,1978。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现代美国经济问题简编》,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81。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