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萃英中学
1)  Cuiying Secondary School
萃英中学
1.
As a missionary school, Cuiying Secondary School took religious studies as an intergral part of school education.
萃英中学是苏州地区一所历史久、规模大的典型教会中学 ,在学校建设、领导体制、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取得了一定成绩。
2)  high school English
中学英语
1.
Burnout in Task-based Approach to High School English Learning & Teaching: The Causes and Recommended Solutions;
中学英语任务型教学中倦怠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2.
The authors make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deal well with the teaching connection between college English and high school English.
大学英语和中学英语教学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过程的两个不同环节。
3.
However, up to now the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method is nearly a kind of monologue, It s obviously far away from The New Curriculum Criterion .
然而,目前我国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一种独自式教学,这显然与新课程的要求相去甚远,因而必须改革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3)  Senior English
中学英语
1.
The author,who has gone in for both senior and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puts forward the topic and gives her own opinion on how to link college English to Senior English on the aspects mentioned above.
大学英语与中学英语的衔接教学一直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
4)  middle school english
中学英语
1.
Some suggestion about improving village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ehing;
提高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2.
Empirical research into the link between college English and middle school English;
关于大学英语与中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实证研究
3.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es;
跨文化交际与中学英语文化教学
5)  Chinese-English literature
中英文学
6)  Juying Secondary
聚英中学
补充资料:佛山华英中学

佛山华英中学是基督教中华循道会于1913年创办。当时只收男生,称为华英男校,校舍仅限于现在校园之西区。1920年以后始逐渐向东扩展。1913年至1925年历任校长都由教会派出的英国人担任,有:詹礼德、黎伯廉、张辅德。1925年中国先后爆发了反帝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工人罢工运动”,同年六月,发生了英法帝国主义残杀我国工人的广州”沙基惨案”。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当时的中国政府实行“立案”制度,这期间华英停办了三年。???

1928年秋,局势缓和,学校校董会复办华英,由华英校友、后毕业于岭南大学的李连枝出任第一个中国人的校长,并于1931年获准立案。同年又开始办高中,并于1935年获准立案成为完全中学。以后历任华英中学校长,都是中国人。1928年到1949年的校长是李连枝、肖维元、杨景循、李圣华、谢志理、司徒汉贤。

1914年,佛山循道会的英国人医生晏惠霖的妻子怡和莲自愿捐款创办女于学校,始创时就以“怡和莲”为女校名,初时只有幼稚园(有三名儿童)、小学(只有五名学生),以后才逐年扩大招生。1920年华英男校校长黎伯廉回英国度假时,筹款扩建男校校舍和筹备开办华英女中。1922年广州教会学校淑正女中因种种原因办不下去,英国人便将它搬迁来佛山,于1924年和怡和莲女校合并,改称为华英女子中学。当时的教学楼和图书馆,地址即现在的图书馆;当时的教师宿舍就在现在的办公楼。男女分校期间,两校校园仅相隔一道不满七尺的围墙,两校学生互不往来,只有每周一次的”主日崇拜“集会才有见面机会。

1938年秋,日寇南侵,华英男、女校均迁往香港东涌湾等地,虽飘泊流离,师生仍坚持上课。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港九相继沦陷,女校被迫停办,男校搬到曲江,以英光小学作校址,1942年在战乱中复课,因校舍关系,此时男女合校上课,并在曲江一带同时招收男女生。这时的华英男校和华英女校便实际上合并为“华英中学”了。在学校辗转迁徙、师生生活极艰苦之际,不少华英学生参加抗日救国宣传活动,给民众办义校,给村民治疗疫症,表现出较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服务社会的精神,令时人敬佩。抗战胜利,华英迁回佛山原校址,1946年11月正式复课,男、女校校舍合二为一使用。当时学生增至五百多人,教职工亦有五十人,第二学期复办附属小学,此时学校得到较大的发展。

华英中学是教会学校,一方面执行外国教会的意旨办学,但另一方面,由于教学水平较高,教学设备较完善,学校管教严格,以提倡科学、为社会育材为理想,所以华英学子中出现过不少超卓的人才,如,著名妇产科专家陈自强、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著名热带病学专家伍学宗、我国著名人类民族民俗考古和博物学家杨成志、我国著名合唱指挥家作曲家音乐社会活动家司徒汉、中回著名雕塑艺术家司徒杰、献身祖国科学事业的著名科学家彭加木、著名心外科专家博士生导师罗征祥、泌尿科博士生导师省特级劳动模范梅晔等都是华英中学的校友。

1949年,新中国诞生,不少华英儿女响应祖国的号召参军、参干,投身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队伍。1952年4月,人民政府接管了华英中学,后华英中学与佛山中学合并,从此华英中学进入了另一发展时期。

合并前、后的佛山中学:

南海县立第一初级中学创办于1930年9月,校址在佛山祖庙大街,祖庙之左邻。该校是南海县一间比较著名的学校。学风严谨,参与新文化运动。卢沟桥事变后,同学们在学生会率领下走上街头,演出救亡话剧,慷慨激昂宣传团结抗日。学校培养和造就了许多爱国志士,叶选平等同学就是在这间学校就读,然后投身放革命行列的。1949年南海一中易名为佛山中学。校址仍在祖庙大街。解放后的佛山中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何克勤、杨坚等同学积极响应祖国的召唤参军、参干、参党、参团。该校为新中国及时输送了一批建设人材。

1950年下半年,佛山莲华中学并入佛山中学。1952年4月人民政府接管了华英中学,使之与佛山中学合并,佛山中学校址设在华英中学原址。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