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New Metrical Poetry

新格律诗
1.
Poetic rhythms of New Metrical Poetry are the regular arrangement of time units of the same sound intervals,which comprise several levels: the most basic rhythmical unit is sound caesura and semantic caesura.
新诗格律节奏构成的最基本节奏单元是音顿和意顿;向外发展形成两种建行方式——音顿连续排列建行和意顿对称排列建行;再向外发展就形成构节构篇的形式化节奏体系和口语化节奏体系,其基本构形原则是"句的均齐和节的匀称",由此形成新格律诗体丰富的具体格式。
2.
With the purpose of restructuring metrical patterns of New Poetry,this paper addresses such problems concerned as "the rectification of the name","standardizing the terms","establishing typical poetic lines","defining major normal forms" and "the pedigree of new metrical poetry".
站在"重建诗体"的立场,全面阐述对新诗格律的"正名"、"规范术语"、"建立典型诗行"、"确定主导范式"、"新格律诗谱系"等问题的看法。
3) new metrical poems

新格律诗
1.
The evolution of new metrical poems can be summarized in five numbers, viz.

中国新格律诗的探索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4) metrical pattern of neo-poetry

新诗格律
1.
The 21th century witnesses three approaches to metrical pattern of neo-poetry,one is free poetry theory of no metrical pattern, one is general theory of ancient and contemporary through study of classical poetry and revelation of their common rules, and one is borrowing of western poetry rules.
20世纪对新诗格律问题的探讨,大致有三种方式:一为坚持自由诗理论,即不要格律;一为试图通过对古典诗歌的研究,发现古今共同的规律,建立古今通用的理论;另外就是直接照搬西方诗歌的格律理论。
6) new classic poetics

新格律诗学
补充资料:中国新诗史
- 1917年2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白话诗八首》,现代诗歌诞生,次年再次刊出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的白话诗
- 1920年3月胡适的《尝试集》出版,中国文学史上首次出现个人新诗集,此后更多的诗人开始白话诗的创作
- 1921年7月文学研究会:新文学运动中最早的文学社团成立,代表诗人有鲁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等
- 1921年7月创造社/早期浪漫主义:郭沫若等人成立创造社,前期的创造社具有唯美抒情倾向,后有冯乃超等参加
- 1922年3月湖畔诗人: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四人在杭州结成诗社,形成了历史上的湖畔诗派
- 1923年新格律诗派/新月派: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成立新月社,提倡现代格律待
- 1925年早期象征诗派: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以李金发为代表的中国早期象征诗派出现
- 20年代代表诗人徐志摩 闻一多 李金发 穆木天 冯至
- 20世纪20年代徐志摩,1897-1931,新月派诗人,曾任《新月》主编:《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
- 20世纪20年代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曾与梁实秋等成立清华文学社:红烛》《死水》…
- 20世纪20年代李金发,1900-1976,原名李淑良,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微雨》《为幸福而歌》…
- 20世纪20年代穆木天,原名穆敬熙,现代诗人翻译家:《旅心》《流亡者之歌》《新的旅途》…
- 20世纪20年代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1925年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
- 1932年《现代》:《现代》杂志在上海创刊,成为诗人发表诗作的重要刊物,施蛰存任主编
- 1935年现代派:由新月派和象征派演变而来,孙作云首次提出现代派概念,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等
- 1936年汉园三诗人: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三人出版合集《汉园集》,因此被称为“汉园三诗人”
- 1937年9月七月派:《七月》(主编胡风)《希望》等杂志及丛书上出现诗人群,代表诗人有艾青等
- 30年代代表诗人林徽因 戴望舒 李广田 艾青 卞之琳 何其芳 南星 辛笛 覃子豪 纪弦
- 20世纪30年代林徽因,1904-1955,原名徽音:《林徽因诗集》…
- 20世纪30年代戴望舒,1905-1950,1926年创办《璎珞》旬刊,成名作《雨巷》:《望舒草》,《望舒诗稿》…
- 20世纪30年代李广田,1906-1968,与卞之琳何其劳一起被称为汉园三诗人:《汉园集》《春城集》…
- 20世纪30年代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大堰河》《北方》…
- 20世纪30年代卞之琳,1910-2000,曾用笔名季陵:《三秋草》《鱼目集》《慰劳信集》…
- 20世纪30年代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1931年开始发表作品:《预言》《夜歌》…
- 20世纪30年代南星,1910—1996,原名杜南星:《石象辞》《松堂集》…
- 20世纪30年代辛笛,1912-,原名王馨迪:《手掌集》《辛笛诗稿》《印象—花束》…
- 20世纪30年代覃子豪,1912-1963,主编《蓝星周刊》《蓝星诗选》和《蓝星季刊》:《自由的旗》《海洋诗抄》…
- 20世纪30年代纪弦,1913年-,本名路逾,16岁开始写诗,曾创办《现代诗》月刊及季刊。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