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德布林
1)  Doeblin
德布林
1.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open end of Berlin· Alexander Plaza by Alfred Doeblin, criticized the comments made by western critics that confuse "brown" and "red", makes 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novel, and reveals anti-fascist theme of the novel.
文章从德国著名作家阿尔弗雷德·德布林的长篇小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的开放性结局入手 ,针对一些西方评论者的“褐”、“赤”不分说 ,通过作者对小说结尾处的修改和文本的逻辑结构分析 ,论述了小说的主题思想是反对法西斯
2)  Alfred Dblin (1878~1957)
德布林,A.
3)  Lindblom
林德布洛姆
1.
On Lindblom s Theory of Incrementalist Policy-Making;
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4)  terindans
德林顿细布
5)  Heidbrink valve
海德布林克氏阀
6)  Lind,James
林德
补充资料:德布林,A.
      德国小说家。1878年 8月10日生于斯德丁。父亲是犹太商人。早年在雷根斯堡和柏林行医,曾发起创办表现主义杂志《风暴》。1918至1920年是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党员,1921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直到1930年。魏玛共和国时代,他撰写了大量政论,抨击反动派和法西斯主义,批评右翼社会民主党领导。1933年希特勒攫取政权后,他遭通缉,作品被查禁。后经瑞士去巴黎,1936年取得法国国籍,并在法国情报部供职。1940年经葡萄牙去美国。1945年法西斯德国崩溃后,在法军占领区从事文学和文化政治工作。1946至1951年在巴登-巴登编辑出版文学杂志《金门》。1949年参与创立美因茨科学院,任副院长。因对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社会和思想发展感到失望,1951年去巴黎,1956年回德国休养。1957年 6月26日在弗赖堡附近的埃门丁根逝世。
  
  德布林对20世纪德国小说艺术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吸收了20世纪以来欧洲小说艺术的各种手法,如叙述角度的不断变换、联想、意识流、内心独白、蒙太奇以及事实报道等。《王伦三跳》(1915)、《华伦斯坦》(1920)、《山、海与巨人》(1924)是他早期创作的著名长篇小说。《王伦三跳》以18世纪的中国为背景,描写平民百姓的苦难,表现精神与权力、个人与集体的矛盾对立,影射德国现实。长篇小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1929)以接近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一个运输工人弗兰茨·毕伯科普夫出狱后想改恶从善而不得的故事,为揭示资本主义大都会里人的心理状态创造了新的表现形式,有广泛影响。流亡国外时期创作了传记体社会批判小说《不予赦免》(1935),描写一个市民为剥削者充当帮凶,反对人民大众,最终导致毁灭。此外,还写了批判殖民主义制度罪恶的《亚马孙河》三部曲(1935~1948)和描写德国十一月革命的 4卷本长篇小说《1918年11月》(1937~1950)。后又创作了批判法西斯主义思想流毒的长篇小说《哈姆雷特或漫漫长夜有尽头》(1956)。
  
  德布林毕生站在资产阶级激进立场,反对帝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反对战争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企图把东方道教、佛教与西方基督教救世说结合起来,创立一种特殊的世界观,主张通过"自由人"的自发联合达到变革现实,走向社会主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