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the unity of benevolence and knowledge
仁智合一
1.
Confucius`s Epistemology possesses two features: the unity of benevolence and knowledge; raising oneself realm by studing thing an hand.
孔子的知识论具有仁智合一、上下通贯的特征,具体表现为认知的目的是为己与成人,认知的对象是意义世界,认知的原则是德性优先与自觉志道,认知的途径是一以贯之与下学上达。
2.
Confucius' "the unity of benevolence and knowledge" opened Confucians' first page.
孔子的仁智合一思想确立儒家对此问题的关注,宋明新儒学围绕格物致知的诠释与理解展开了对这个问题的探讨。
3) Leren-in-one
乐仁合一
4) harmon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知行合一
1.
The research team adheres to the philosophy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explores the training mode of "harmon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lent training goal,teachi.
本课题组坚持科学发展观,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运行和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探索了“知行合一”应用开发型高等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5)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知行合一
1.
Only is it right in this sense to understand Wang Yang-ming s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只有从这一意义上去理解才是惟一正确的。
2.
Wang Yangming s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has adapted itself to the different time in the domain of social practice and morality.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在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领域具有适应各个时代的精神内涵。
6) knowledge-emotion integration
知情合一
补充资料:知行合一
中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和道德修养学说。
王守仁提出这一学说,是为了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王守仁强调知和行的统一,特别强调"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论证知和行的"合一并进"关系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答顾东桥书》)。其中含有某些辩证统一的因素。但他抹煞二者的差别和界限,认为知行本体只是一个,知行工夫不能分做两截去做。"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也;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进而把知和行的概念混淆起来,认为良知向外发动时所产生的主观意念、感情、动机都可以叫做"行",所谓"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这就成了以知代行、合行于知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清初的王夫之说:"其所谓知者非知,而行者非行也。知者非知,然而犹有其知也,亦惝然若有所见也;行者非行,则确乎其非行,而以其所知为行也。"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是一种讲内心"省察克治"的唯心主义道德修养学说。他所谓不曾被私意隔断的知行本体,就是指"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的良知,认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行。他的"致良知"即知行合一,就是"去恶为善"、"去人欲,存天理"的工夫。他声明:"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传习录》下)。
王守仁提出这一学说,是为了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王守仁强调知和行的统一,特别强调"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论证知和行的"合一并进"关系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答顾东桥书》)。其中含有某些辩证统一的因素。但他抹煞二者的差别和界限,认为知行本体只是一个,知行工夫不能分做两截去做。"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也;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进而把知和行的概念混淆起来,认为良知向外发动时所产生的主观意念、感情、动机都可以叫做"行",所谓"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这就成了以知代行、合行于知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清初的王夫之说:"其所谓知者非知,而行者非行也。知者非知,然而犹有其知也,亦惝然若有所见也;行者非行,则确乎其非行,而以其所知为行也。"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是一种讲内心"省察克治"的唯心主义道德修养学说。他所谓不曾被私意隔断的知行本体,就是指"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的良知,认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行。他的"致良知"即知行合一,就是"去恶为善"、"去人欲,存天理"的工夫。他声明:"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传习录》下)。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