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S

黑格-西蒙斯准则
2) General income of Schanz.Haig and Simon

香兹、黑格、西蒙斯综合所得
4) Grubbs's criterion

格罗贝斯(Grubbs)准则
5) Grubbs criterion

格罗布斯准则
1.
In this paper,the biginning time of precursory anomaly is determined for the residual sequence of fixed point deformation data with the Laiyite and Grubbs criterions.
1级地震前后时段内的数据资料进行处理,以莱以特准则和格罗布斯准则对处理后的残差序列进行异常超始时间的判别,并对比和综合分析。
2.
describe the Grubbs criterion and Dixon criterion of rejecting rough error through the flow chart and brief program,then limit the use of these ways in the end.
简述了测量误差在仪器测量中产生的原因和具体分类,在检测仪器中显得日益重要,并对各种检测仪器在测量过程中的准确度影响很大,文中介绍了常用的几种剔除粗大误差的方法,对这些方法进行了讨论,对几种剔差的方法进行了比较,通过对实践过程中的便携式检测仪器的误差分析方法进行实例验证,并由程序流程图和简短程序对格罗布斯准则和狄克松准则两种剔除粗大误差的方法进行直观描述,最后对两种方法的具体使用范围给出结论。
3.
To deal with the K value excursion and the gross error in measurement,self-checking function and Grubbs criterion were adopted.
本研究采用极限电流型氧传感器为敏感部件,以PIC16F877A单片机为核心控制器,设计了一种氧分析仪,详细介绍了极限电流型氧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饱和电流与氧气浓度公式的获得,给出了信号检测、LCD显示等硬件电路和系统软件的设计方法,并使用自校验功能和格罗布斯准则对K值的漂移和测量时产生的粗大误差进行处理。
补充资料:西格斯,A.
德国女小说家。原名内蒂·赖林。1900年11月19日生于德国西部美因兹一古玩商和艺术鉴赏家的家庭。先后在科隆和海得尔堡大学学习语言、文学、历史、艺术史和汉学。1924年获博士学位。她在学习时期受进步学生,尤其是波兰、匈牙利等国的政治流亡者的影响。毕业后曾去一些国家考察社会问题,加深了对社会矛盾的认识。1928年加入德国共产党。同年发表小说《圣巴巴拉的渔民起义》,获克莱斯特奖金。1933年开始流亡生活,先在巴黎参加反法西斯书刊编辑工作,努力促进反法西斯作家统一战线的形成。1940年经法国马赛逃往墨西哥,在那里任《自由德国》杂志编辑和"海涅俱乐部"主席。1947年回到东柏林。1952年起担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作家协会主席,1978年5月改任名誉主席。1951年获国际和平奖金,并于1951、1959和1971年三次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奖金。
西格斯在创作中注意从现实生活与斗争中选取题材。短篇小说《到美国大使馆去的路上》(1930)和长篇小说《战友们》(1932),描述匈牙利、保加利亚、波兰、意大利和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从1919至1929年间反抗反革命暴政的英勇斗争。
西格斯在流亡期间完成的 5部长篇和一些中、短篇小说,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反法西斯这一主题。《人头悬赏》(1933)描写一个青年工人被警察悬赏缉拿的经过,反映了法西斯取得政权前夕德国农村的真实生活,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法西斯篡权的背景和原因。《二月之路》(1935)描写维也纳无产阶级于1934年 2月反抗纳粹傀儡道尔弗斯的起义和失败,总结了革命的经验教训,指出建立革命领导和统一战线的重要性。《拯救》(1937)反映世界经济危机时期德国工人的生活与斗争,说明人们只有斗争,才能真正获得"拯救"。《过境》(1944年英文版;1948年德文版)描写1940年希特勒军队入侵法国后,欧洲各国成千上万流亡者涌入马赛争取出境时的不安和痛苦。在《已故少女们的郊游》(1946)里,西格斯把现实、梦幻和回忆交织在一起,描写了她当年的女友们在纳粹统治时期所走的不同道路。
《第七个十字架》(1942,1944年在美国拍成电影)使她享有国际声誉。小说写法西斯统治时期一个集中营7个囚徒越狱逃跑的故事。法西斯在营内竖起7个十字架,扬言要在短期内把他们抓回处死。其中的 6人先后遇难,格奥尔格·海斯勒在反法西斯战士们的掩护下,终于成功地逃出国境。第7个十字架永远空竖着,象征纳粹残酷统治的虚弱和不可避免的灭亡。作者广泛描写各个阶层和各种政治倾向的人物,勾画了一幅法西斯专政初年的德国现实图景。
长篇小说《死者青春长在》(1949,1968年拍成电影)概括了德国1918年十一月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历史,形象地展现了两大敌对阶级生死搏斗的情景。作品从共产党员埃尔温惨遭白卫军杀害开始,以凶手们及其幕后牵线人物为一方,同以埃尔温的亲友和同志们为另一方之间的斗争,构成小说的主要情节,揭示了社会和时代的基本矛盾。
西格斯回国后的创作主要是描写大战后东德的现实社会问题。《抉择》(1959)是一部反映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立前后社会发展情况的长篇小说,作品中的人物都面临着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作出抉择。小说通过3个一起参加过西班牙解放斗争的老战友的回忆,揭示目前斗争同过去斗争的连贯性。《信任》(1968)是《抉择》的姐妹篇,情节相衔接,时间延伸至1953年,着重描写青年一代。
西格斯还写了大量中、短篇小说,如《蜂房》(2卷,1953)、《加勒比海故事集》(1962)、《弱者的力量》(1965)、《渡航》(1971)和《奇遇》(1973)等。她的论现实主义和文学创作的论文,尤其是论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章,表现了坚定的社会主义倾向性和提倡艺术创新的勇敢精神。
西格斯早在1932年就写了长篇小说《战友们》,反映中国的革命斗争。她还写了随笔《计秒表》、轶事《驾驶执照》和报告文学《杨树浦五一节》。《计秒表》写中国游击队配合红军作战,击溃国民党军队的第三次围剿。《驾驶执照》描写一个中国司机驾驶一辆载着 3名日本军官的汽车开进长江的事迹,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她还发表《向南方局递送新纲领》(1949),歌颂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和中央苏区的土地政策。1951年曾访问中国,回国后发表了游记《在新中国》。
参考书目
Kurt Batt,Anna Seghers,Versuchüber Entwicklung und Werke, Leipzig, 1973.
西格斯在创作中注意从现实生活与斗争中选取题材。短篇小说《到美国大使馆去的路上》(1930)和长篇小说《战友们》(1932),描述匈牙利、保加利亚、波兰、意大利和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从1919至1929年间反抗反革命暴政的英勇斗争。
西格斯在流亡期间完成的 5部长篇和一些中、短篇小说,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反法西斯这一主题。《人头悬赏》(1933)描写一个青年工人被警察悬赏缉拿的经过,反映了法西斯取得政权前夕德国农村的真实生活,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法西斯篡权的背景和原因。《二月之路》(1935)描写维也纳无产阶级于1934年 2月反抗纳粹傀儡道尔弗斯的起义和失败,总结了革命的经验教训,指出建立革命领导和统一战线的重要性。《拯救》(1937)反映世界经济危机时期德国工人的生活与斗争,说明人们只有斗争,才能真正获得"拯救"。《过境》(1944年英文版;1948年德文版)描写1940年希特勒军队入侵法国后,欧洲各国成千上万流亡者涌入马赛争取出境时的不安和痛苦。在《已故少女们的郊游》(1946)里,西格斯把现实、梦幻和回忆交织在一起,描写了她当年的女友们在纳粹统治时期所走的不同道路。
《第七个十字架》(1942,1944年在美国拍成电影)使她享有国际声誉。小说写法西斯统治时期一个集中营7个囚徒越狱逃跑的故事。法西斯在营内竖起7个十字架,扬言要在短期内把他们抓回处死。其中的 6人先后遇难,格奥尔格·海斯勒在反法西斯战士们的掩护下,终于成功地逃出国境。第7个十字架永远空竖着,象征纳粹残酷统治的虚弱和不可避免的灭亡。作者广泛描写各个阶层和各种政治倾向的人物,勾画了一幅法西斯专政初年的德国现实图景。
长篇小说《死者青春长在》(1949,1968年拍成电影)概括了德国1918年十一月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历史,形象地展现了两大敌对阶级生死搏斗的情景。作品从共产党员埃尔温惨遭白卫军杀害开始,以凶手们及其幕后牵线人物为一方,同以埃尔温的亲友和同志们为另一方之间的斗争,构成小说的主要情节,揭示了社会和时代的基本矛盾。
西格斯回国后的创作主要是描写大战后东德的现实社会问题。《抉择》(1959)是一部反映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立前后社会发展情况的长篇小说,作品中的人物都面临着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作出抉择。小说通过3个一起参加过西班牙解放斗争的老战友的回忆,揭示目前斗争同过去斗争的连贯性。《信任》(1968)是《抉择》的姐妹篇,情节相衔接,时间延伸至1953年,着重描写青年一代。
西格斯还写了大量中、短篇小说,如《蜂房》(2卷,1953)、《加勒比海故事集》(1962)、《弱者的力量》(1965)、《渡航》(1971)和《奇遇》(1973)等。她的论现实主义和文学创作的论文,尤其是论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章,表现了坚定的社会主义倾向性和提倡艺术创新的勇敢精神。
西格斯早在1932年就写了长篇小说《战友们》,反映中国的革命斗争。她还写了随笔《计秒表》、轶事《驾驶执照》和报告文学《杨树浦五一节》。《计秒表》写中国游击队配合红军作战,击溃国民党军队的第三次围剿。《驾驶执照》描写一个中国司机驾驶一辆载着 3名日本军官的汽车开进长江的事迹,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她还发表《向南方局递送新纲领》(1949),歌颂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和中央苏区的土地政策。1951年曾访问中国,回国后发表了游记《在新中国》。
参考书目
Kurt Batt,Anna Seghers,Versuchüber Entwicklung und Werke, Leipzig, 1973.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