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ialogue between host and guest

主客问对
2) 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between guests and hosts

客主问对
3) Opposi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主客对立
1.
Construction and Deconstruction of Opposi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in Ivan Kl(?)ma s Narrative Style;
伊凡·克里玛的主客对立叙述模式及其解构策略
4) Accountability subject and object

问责主体与客体
5)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dualistic conflicts

主客观二元对立
1.
Western laws are products of rationalisms under the philosophy background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dualistic conflicts while China s philosophy is based on chaos of Confucian,Sakyamuni and Taoists that stress sensibility.
西方法律是在主客观二元对立的哲学背景下理性主义的产物,中国的哲学基础则在儒、释、道三者作用下混沌一体,其文化传统偏重于感性主义,故中国法律存在某种先天不足。
6) subject-object dual opposites

主客二元对立
1.
The dualism of subject-object is not a dual opposites, while dialectical thinking is not a model of thinking of subject-object dual opposites.
主客二分并非二元对立,辩证思维也并不是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补充资料:《李卫公问对》
即《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以唐太宗李世民与卫国公李靖讨论兵法的形式而辑成。现存宋、明、清以来《武经七书》系统诸本,上中下三卷,1万余字。对于它的作者,北宋陈师道、何薳披露乃当时人阮逸伪托,后世辨伪学者多所信从。元马端临则认为并非阮逸伪托,而是宋神宗时所校正。
《李卫公问对》从"奇正"、"虚实"、"主客"、"攻守"等几个方面生发议论,着重探讨争取作战主动权问题,认为兵法"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影宋本《武经七书》,下同)。同时,对阵法布列、古代军制、兵学源流以及教阅与实战的关系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廓清异说,提出独到的见解。
该书从探讨《孙子兵法》"奇正"命题入手,对如何争取战场主动地位作了深入的分析和多方面的联系。首先,它指出奇正原是指正兵变为奇兵,即古代五军阵(东、南、西、北、中五军)中位于"阵地"的正兵,向位于"闲地"实施机动变为奇兵。这也就是五阵变为八阵,所谓"数起于五而终于八",指出了奇正是兵力的灵活使用和战法的随机应变。奇正的运用,将帅必须根据敌情和地形,"临时制变",慧心独用。"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书中以霍邑之战等为例证,对奇正的变化作了具体的说明。其次,它把奇正与"虚实"、"示形"、"分合"等结合起来阐述,探求它们之间的关系。它要求以正兵对敌之实,以奇兵击敌之虚;利用"示形",制造假象,荫蔽奇正之变;兵力分散时以集中为奇,兵力集中时以分散为奇。?庋憧纱锏?"使敌势常虚,我势常实"的目的,争取作战的主动。它对攻防关系也作了比较辩证的阐述,认为将帅可以根据战场情况使敌人"变主为客",使自己"变客为主"。反对"攻不知守,守不知攻"的片面指导,认为"攻是守之机"(进攻是防御的转机),"守是攻之策"(防御为准备进攻的筹策),两者都是为了争取作战的胜利。它还强调进攻时,不仅要"攻其城,击其阵",还要攻敌之心,瓦解其士气;防御时,不仅要"完其壁,坚其阵",还要保持自己军队旺盛的士气。该书对李靖所创的"六花阵"(亦称七军阵),也有精辟的论述。指出:"六花阵"乃是以中军居中、六军居外的一种圆阵。在阵体结构上,如同诸葛亮的八阵法一样,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各阵各营之间相互衔接。在战场使用时,便于集中步兵形成整体和指挥骑兵实施机动,"伺隙捣虚"。
《李卫公问对》在中国军事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此书主张用阴阳术数御兵的愚兵政策等,则是明显的封建糟粕。
《李卫公问对》从"奇正"、"虚实"、"主客"、"攻守"等几个方面生发议论,着重探讨争取作战主动权问题,认为兵法"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影宋本《武经七书》,下同)。同时,对阵法布列、古代军制、兵学源流以及教阅与实战的关系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廓清异说,提出独到的见解。
该书从探讨《孙子兵法》"奇正"命题入手,对如何争取战场主动地位作了深入的分析和多方面的联系。首先,它指出奇正原是指正兵变为奇兵,即古代五军阵(东、南、西、北、中五军)中位于"阵地"的正兵,向位于"闲地"实施机动变为奇兵。这也就是五阵变为八阵,所谓"数起于五而终于八",指出了奇正是兵力的灵活使用和战法的随机应变。奇正的运用,将帅必须根据敌情和地形,"临时制变",慧心独用。"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书中以霍邑之战等为例证,对奇正的变化作了具体的说明。其次,它把奇正与"虚实"、"示形"、"分合"等结合起来阐述,探求它们之间的关系。它要求以正兵对敌之实,以奇兵击敌之虚;利用"示形",制造假象,荫蔽奇正之变;兵力分散时以集中为奇,兵力集中时以分散为奇。?庋憧纱锏?"使敌势常虚,我势常实"的目的,争取作战的主动。它对攻防关系也作了比较辩证的阐述,认为将帅可以根据战场情况使敌人"变主为客",使自己"变客为主"。反对"攻不知守,守不知攻"的片面指导,认为"攻是守之机"(进攻是防御的转机),"守是攻之策"(防御为准备进攻的筹策),两者都是为了争取作战的胜利。它还强调进攻时,不仅要"攻其城,击其阵",还要攻敌之心,瓦解其士气;防御时,不仅要"完其壁,坚其阵",还要保持自己军队旺盛的士气。该书对李靖所创的"六花阵"(亦称七军阵),也有精辟的论述。指出:"六花阵"乃是以中军居中、六军居外的一种圆阵。在阵体结构上,如同诸葛亮的八阵法一样,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各阵各营之间相互衔接。在战场使用时,便于集中步兵形成整体和指挥骑兵实施机动,"伺隙捣虚"。
《李卫公问对》在中国军事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此书主张用阴阳术数御兵的愚兵政策等,则是明显的封建糟粕。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