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otive hypothesis for maximum effectiveness
最大化效用动机假设
1.
The two principlal hypothesises from information paradigm,information asymmetry hypothesis and translator s motive hypothesis for maximum effectiveness,maybe greatly increase the interpretation power for translating process,behavior,phenomena,and results,which make translating research more positive.
依据信息范式提出的翻译学两条基本假设 :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备假设和翻译行为最大化效用动机假设 ,可以大大增强对翻译的过程、行为、现象和结果的解释力 ,使翻译学研究更具实证性研究 ,更具科学性。
2) utility maximization
效用最大化
1.
Optimization Model of Loan s Portfolio Utility Maximization Based on the Yield of VaR;
基于风险价值约束的贷款组合效用最大化优化模型
2.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xistence and uniqueness of consumption plan to attain the utility maximization and solution of them by mathematic viewpoint.
从数学的角度论证了与效用最大化相对应的消费方案的存在唯一性以及求解方法,并通过图形对其进行了解释。
3.
When the financial requirements for adopting innovated technology are met,enterprises consider primarily when and how to allocate the resources to achieve utility maximization,which is a multi-stage limited rational decision process.
当具备采纳创新技术所需的财务条件时,企业主要考虑何时及如何配置各资源比例达到效用最大化的问题,这是一个多阶段有限理性的决策过程。
3) maximum utility
效用最大化
1.
According to the maximum utility theory, and taking th.
依据效用最大化理论,以步行距离、步行时间、垂直步行设施类型和路径重复系数为路径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了行人路径选择的多项Logit模型。
2.
Thetravelers option of the traveling route is based on maximum utility.
本文认为出行选择行为属于消费者行为,出行者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决策。
4) maximized effectiveness
最大化效用
6) maximum long-term utility
长期效用最大化
补充资料:绝对收入假设与相对收入假设
juedui shouru jiashe yu xiangdui shouru jiashe
绝对收入假设与相对收入假设
absolute income hypothesis and relative income hypothesis
关于收入与消费关系即消费者行为方面的理论。
绝对收入假设 或称绝对收入理论,是凯恩斯学派在J.M.凯恩斯消费函数等理论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用以说明消费随绝对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并慢于收入的增加的理论。这一假设有两个要点:①消费者是根据其收入的绝对水平来决定将其现有收入的多大部分用于消费的,绝对收入即收入的绝对量水平;②消费随收入的增长而增长,但消费增长的速率慢于收入增长的速率,在高收入增长时尤其如此。这一理论依据于凯恩斯关于消费函数即边际消费倾向的分析。绝对收入假设的基本涵义如图1。图中□□□=1.00的45°线是收支平衡线,45°线与消费曲线在右上的间距为负储蓄,在左下的间距为净储蓄。图中显示收入渐高时消费曲线向下倾斜,出现较多的净储蓄。
相对收入假设 或称相对收入理论,是由J.S.杜森贝里于1949年提出的与绝对收入假设对立的一种理论。根据这一假设,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依赖于他的现期收入,而且还依赖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以及他过去曾达到的最高收入水平。因此,当消费者在收入分配中的相对地位(相对收入)上升时,或当收入超过原来的最高收入时,消费者都会根据其收入的相对变化而增加消费支出。相对收入理论认为,消费者在相对地位上的变化将导致其收入用于消费的部分上升,而不论其绝对收入有否变化。相对收入理论强调消费者的两种心理行为,即攀比效应和示范效应。由于这两种行为,各类同等级的家庭因收入不同所导致的消费差距将得以缩小,并使消费与相对收入保持某种协调的比例,即:家庭消费函数随所有家庭总收入变动而成比例地向上移动。相对收入假设的基本涵义如图2。
分歧点 绝对收入假设与相对收入假设相对立的两个分歧点是:①前者认为消费主要由绝对收入水平决定,后者认为消费主要由相对收入决定;②前者认为消费增长与收入增长之间是一种非比例关系,后者认为二者间大体保持一种比例增长关系。
关于收入与消费之间的长期关系是比例的或非比例的关系的命题,在宏观经济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如果基本消费函数是非比例的,则意味着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储蓄将以更大速率增长,由此即产生出如何把超比例增加的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问题。正是基于这一判断,凯恩斯提出以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吸纳这部分超量的储蓄,以避免国民经济走向停滞。如果基本消费函数是比例的,这个问题就不会对未来发展造成梗阻。
虽然一些经济学家仍持绝对收入理论观点,但多数经济学家已更倾向于相对收入理论及其他理论。由于经济学家一般同意基本消费函数是成比例的,事实上等于抛弃了绝对收入理论的主要原则。另一方面,一些经济学家根据收入及消费的若干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后指出:包括半个多世纪的经验数据证实,消费与收入之间的长期关系大致是成比例的。
(邓乐平)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