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ynamic stiffness matrix
动态刚度阵法
2) Dynamic Stiffness Matrix
动态刚度矩阵法
1.
Study on the Coupled Torsional, Axial and Bending Three-Dimensional Vibration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Shafting Basing on Exact Dynamic Stiffness Matrix Methods;
基于精确动态刚度矩阵法的内燃机轴系扭转、纵向及弯曲三维耦合振动研究
3) dynamic stiffness matrix
动态刚度阵
1.
Analysis of energy flow in stiffened thick plate structures based on dynamic stiffness matrix technique;
基于动态刚度阵法的加筋板间能量流研究
2.
Study on Dynamic Stiffness Matrix Method for Dynamic Analysis of Ship and Offshore Structure;
船舶与海洋结构动力分析中的动态刚度阵法研究
3.
Analysis of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 for Ship Structure by Dynamic Stiffness Matrix Method;
基于动态刚度阵法的船舶结构振动特性分析
4) dynamic stiffness matrix
动态刚度矩阵
1.
To study the response of the metal helical spring stiffness to the frequency,the present researcher adopted the dynamic stiffness matrix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stiffness under the load of different frequency.
为研究螺旋钢弹簧刚度对频率的响应,采用动态刚度矩阵法研究螺旋钢弹簧在不同频率的外加载荷下刚度发生变化的规律。
2.
The dynamic stiffness matrix method for determining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crankshaft is developed.
应用动态刚度矩阵法分析曲轴的动态特性。
5) FEM perturbation
有限元刚度阵摄动法
6) Dynamic stiffness
动态刚度
1.
Study on vertical dynamic stiffness and damp of running tire;
轮胎垂直滚动动态刚度和阻尼的研究
2.
Effect of pretension on dynamic stiffness of high-speed angular contact ball bearing
预紧对高速角接触球轴承动态刚度的影响
3.
The dynamic stiffness of pre-loaded hollow cylindrical roller bearing is analyzed.
对预载荷空心圆柱滚子轴承的动态刚度进行了分析。
补充资料:阵法
中国古代作战是非常讲究阵法即作战队形的,称之为“布阵”。布阵得法就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克敌制胜。
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有名的作战阵法有三种:
一、八阵 这是战国时大军事家孙膑创造的,据说是受了《易经》八卦图的启发,所以又称八卦阵。具体阵势是大将居中,四面各布一队正兵,正兵之间再派出四队机动作战的奇兵,构成八阵。八阵散布成八,复而为一,分合变化,又可组成六十四阵。当年诸葛亮还用石头在四川奉节布设过八阵的方位,作为教练将士演习阵法之用,名为“八阵图。”
二、撒星阵 是南宋名将岳飞破金兵“拐子马”的阵法。撒星阵的队形布列如星,连成一排的“拐子马”冲来时士兵散而不聚,使敌人扑空。等敌人后撤时散开的士兵再聚拢过来,猛力扑击敌人,并用刀专砍马腿,以破“拐子马”。
三、鸳鸯阵 是明代将领戚继光为抗击倭寇而创设的一种阵法。他把士兵分为三队,当敌人进到百步时第一队士兵发射火器;敌人进到六十步时第二队士兵发射弩箭;敌人进到十步时第三队士兵用刀矛向敌人冲杀。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国作战阵法从传统的方阵向多兵种的集团阵法演变的过程。
古代阵型简介
简单地说,“阵形”是古代军队的野战队形,它是人类战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盛行于冷兵器时代,消亡于热兵器时代。氏族社会,人类的战争表现为部落冲突,当时还没有军队,也没有什么指挥,战斗大多是一拥而上,如同群殴,自然也就无所谓“阵形”。随着历史的发展,奴隶制国家出现,奴隶主为了巩固统治和掠取奴隶(战争俘虏是奴隶的主要来源),开始编制有组织的军队,并且采用一定的队形,这就是原始的“阵”。“阵”是在军队产生的过程中,因为组织军队和指挥战斗的需要而出现的,融合了古代军制学和战术学的成果。东方的战阵起源于中国。中国最早的阵法,据说始于黄帝,黄帝为战胜蚩尤,从神那里学到阵法,但这只是传说,有据可考的是在商朝后期。公元前12世纪,商王武乙到武丁编制了左、中、右“三师”,从“三师”的命名来看,已经采用固定的阵形。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周师三百五十乘,陈于牧野”,“陈”通“阵”。
早期的阵形比较简单,按照“三师”的编制,呈一字或者方形排列,阵战法在西周和春秋的时代极为盛行,当时常见这样一种情况:两军约在某地会战,列阵整齐,相互攻伐......。中国的阵法是在春秋和战国发展成熟的,这一成果的代表有《六韬》、《吴子》和《孙膑兵法》。《六韬》又称《太公兵法》,相传为西周姜尚所著,据考为后人伪托,成书在先秦或者汉初,至今尚无定论;《吴子》是战国名将吴起的兵法,略为可信。以上两部兵法主要介绍了车阵。战国以后,步骑取代战车成为军队的主要编成,阵法又有了变化和发展,1972年出土了《孙膑兵法》,里面讲述了十种阵形(方阵、圆阵、锥行之阵等),及其使用的方法。同时代的《尉缭子》本来也有“阵形篇”,现在已经失传。秦汉以后,我国历朝的军事家对阵法的发展还有:三国魏武帝曹操著《孟德新书》(已失传,仅余若干引用),有专章讲述行军布阵之法;(蜀)汉丞相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武侯八阵”流传后世,影响极广。《唐太宗与李卫公问对》深研阵法。南宋岳飞留有兵法残篇讲授阵法。明代戚继光撰《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详解阵法,戚继光还自创的“鸳鸯阵”和“三才阵”,在抗倭战争中显现威力。我国的各朝军队均演练阵法。
日本的阵法起源于中国。天平宝字四年(760年)十一月十日,授刀舍人春日部三关、中卫舍人土师宿祢关成等六人与太宰府的大弐吉备真备等将在军中演练“武侯八阵”和孙子的“九地”,以后自源平合战始,在实战中普遍地使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