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多普勒雷达观测
1)  Doppler Insect Monitoring Radar
多普勒雷达观测
2)  Doppler speed radar
多普勒测速雷达
1.
Error analysis of speed conversion to Doppler speed radar;
多普勒测速雷达速度转换的误差分析
2.
We give the theory of the Doppler speed radar, and build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high-speed target echo signal.
以时频分析为主要算法是目前多普勒测速雷达核心算法的一次比较大的革新。
3)  Doppler radar measurement
多普勒雷达测量
1.
A new algorithm is developed to incorporate Doppler radar measurements into the Kalman filter.
研究把多普勒雷达测量数据引入Kalman滤波的新方法。
4)  detection of Doppler radar
多普勒雷达探测
5)  Doppler radar
多普勒雷达
1.
Research of Retrieving Doppler radar wind field based on VAP method;
基于VAP方法的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研究
2.
Nowcasting Software System Based on New Generation Doppler Radar;
新一代多普勒雷达临近预报软件系统
3.
Three-dimensional variational combined with physical initialization for assimilation of Doppler radar data;
三维变分和物理初始化方法相结合同化多普勒雷达资料的试验研究
6)  doppler weather radar
多普勒雷达
1.
In this paper, three aspects about single Doppler weather radar data s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are introduced mostly:(1)The actual wind field is much reflected by the overlap between thermal advection and field of divergence.
本论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了单多普勒雷达资料的分析及应用技术: (1)纯粹的冷暖平流以及纯粹的大尺度辐合辐散运动相应地多普勒径向速度特征已为大家所熟悉,但是,实际风场多为冷暖平流与辐合辐散运动的集中反映。
2.
It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how to apply the wind field variational assimilation technique of Doppler weather radar in numerical prediction of severe convection weather in South China.
在三维变分同化系统GRAPES-3DVAR框架下同化广州CINRAD-SA多普勒雷达资料,以2km水平分辨率同化为重点,期望通过同化技术得到具有更高分辨率的模式初始场,进而改善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预报系统。
3.
In the paper, an analysis is made, by using the Guangzhou Doppler Weather Radar data on a strong storm, which occurred on 1 July, 2004 in Zhaoqing.
本文利用广州S波段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4年7月1日19时至22时30分发生在肇庆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引起这次强对流的风暴具有超级单体风暴的典型特征。
补充资料:人造卫星多普勒观测
      利用人造卫星发射的固有频率和地面站接收频率的"多普勒频移效应"来进行人造卫星定轨和地面点定位的一种方法。根据地面站接收到的人造卫星频率和人造卫星发射的固有频率的差值就能求出人造卫星的轨道要素。反之,如果已知人造卫星的轨道,则根据测得的人造卫星多普勒频移也可以求出地面站相对于地心的位置。人造卫星的多普勒观测同人造卫星的光学照相观测相比,具有全球性、全天候(不受气象、昼夜的影响)、速度快、精度高、投资少、仪器轻的优点。目前这种方法已在大地测量、导航和勘察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1957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研究室首次对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进行了多普勒观测,并根据已知的测站坐标和测得的多普勒频移值,成功地确定了这颗人造卫星的六个轨道要素。不久,这个研究室在已知人造卫星轨道的情况下,根据测得的多普勒频移值求出了测站相对于地心的坐标。这项工作为以后人造卫星多普勒观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造卫星多普勒观测目前所主要采用的美国海军的"子午仪导航卫星系统"(又称海军导航卫星系统,简称NNSS)是由美国海军部委托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研究室于1958年12月开始研制、1964年交付美国海军使用的。1967年7月解密,1968年开始商营,并提供国外使用。1967年以后发射和使用的子午仪卫星共 6颗,高度约为1,100公里,受大气阻力的影响较小。轨道倾角约为90°,全球都能观测到。每颗子午仪卫星发射150和400兆周的一对高稳定的相干频率,以消除电离层的影响。子午仪卫星本身连续发播的预计的轨道要素,称为"广播星历表",是根据美国境内的四个跟踪站的多普勒观测资料算出,供随时测定地面点坐标之用,目前定位精度为16米。根据全球二十几个跟踪站的观测数据,还对几颗子午仪卫星计算出"精密星历表",这种历表尚未公开,目前定位精度约为 1.7米。子午仪系统估计只可用到二十世纪末,美国计划于1985年启用"全球导航星"或"全球定位系统"来代替它。
  
  正式应用人造卫星多普勒观测和子午仪卫星系统以来,定位精度提高得很快,最初为几百米,目前已达1米左右。预计在5~10年内,定位精度还可以提高。人造卫星多普勒观测应用很广。在动力学应用方面,其测轨定轨的精度已达1米,是一种很有效的测定地球引力场模型的手段。在几何应用方面,利用它能够建立以地心为原点的绝对坐标系。用人造卫星多普勒观测方法确定地极坐标,比经典的时间纬度观测手段更精确更迅速。
  
  从1972年开始,在国际时间局的地极坐标推算工作中,增加了人造卫星多普勒观测资料,精度显著提高,近年来还用这些资料提供世界时。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