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nfection source control
					 
	
					
				
				 
	
					
				传染源控制
				1.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cost-effectiveness for schistosomiasis control by synthetic measures with emphasis on infection source control.
						
						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预防血吸虫病的效果及其费用-效果。
					
					4)  Controlling sources
					 
	
					
				
				 
	
					
				控制污染源
			
					5)  Communicable Disease Control
					 
	
					
				
				 
	
					
				传染病控制
				1.
					Investigation on communicable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43 kindergartens in Longzihu district
						
						龙子湖区43所托幼机构传染病控制管理监测报告
					补充资料:传染源
		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微生物占绝大多数,包括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和真菌;寄生虫主要有原虫和嚅虫。病原体属于寄生性生物,所寄生的自然宿主为动植物和人。能感染人的微生物超过400种,它们广泛存在于人的口、鼻、咽、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以及皮肤中。每个人一生中可能受到期150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在人体免疫功能正常的条件下并不引起疾病,有些甚至对人体有益,如肠道菌群(大肠杆菌等)可以合成多种维生素。这些菌群的存在还可抑制某些致病性较强的细菌的繁殖,因而这些微生物被称为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但当机体免疫力降低,人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关系被破坏时,正常菌群也可引起疾病,故又称它们为条件致病微生物(条件致病病原体)。机体遭病原体侵袭后是否发病,一方面固然与其自身免疫力有关,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病原体致病性的强弱和侵入数量的多寡。一般地,数量愈大,发病的可能性愈大。尤其是致病性较弱的病原体,需较大的数量才有可能致病。少数微生物致病性相当强,轻量感染即可致病,如鼠疫、天花、狂犬病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