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Vanguard of Literature and Arts
《文艺先锋》
1.
Vanguard of Literature and Arts (1942-1948) and the Movement of Literature and Arts in the Area Controlled by the Kuomintang;
《文艺先锋》(1942-1948)与国统区文艺运动
2) Avant-grade litrature and art
先锋派文艺
3) Avant Pop"
先锋派俗文艺
1.
Avant Pop" is one of the major schools in the present American literary circle.
“先锋派俗文艺”是当代美国新潮文学运动中的主流之一 ,是对现代派文学和后现代派文学的继承和超越。
4) avant-garde art
先锋艺术
1.
As an important symptom of modernity,the Avant-Garde art has unavoidable paradox.
作为现代性的重要表征,先锋艺术存在着难以规避的悖论。
2.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avant-garde art is under debate,with both negative and positive comments in the artistic circle in China.
中国当代先锋艺术在当下的艺术现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它在疏漏的学理、无限开放的话语逻辑的前提下极大地向两面敞开,因此也面临着一定的危机。
3.
The difference of living conditions and the subtl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fine arts at the beginning of Chinese avant-garde art can be discerned through the detailed analysis in this paper.
通过对这场未遂"革命"的始末及相关人事的细致辨析,可以揭示出在中国现代先锋艺术发展之初文学与美术两大领域各自境遇的先天差别和微妙关系。
5) pioneering literature
先锋文学
1.
Spiritual flow variation of Pioneering Literature in Present Age of China;
论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精神流变
2.
The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 new analysis on the spirit of the pioneering literature and its impact on current literature creation, holding that with the help of renovation of the form, pioneering literature displays the ideal literature spirit.
试图对先锋文学的文学精神和对当下文学创作的影响给出新的解析,认为先锋文学借助形式的革新将理想的文学精神呈现出来,既包括了对传统文化的内省和领悟,又拓展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内涵,并将二者融于一炉;不管先锋文学的形式革命多么强烈,都难以掩盖其应有的文学精神的指向,虽然先锋作家作为创作群体已经消失,但先锋文学的实验和探索在新生代那里得到了传承,丰富了当代文学的文学精神。
3.
Pioneering Literature and Koot Literature——An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Works;
本文以《你别无选择》和《小鲍庄》为重点 ,兼及同类其他作品 ,分析了2 0世纪 80年代中期的先锋文学和寻根文学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论述这两种文学在新时期的文学改革中的历史地位。
6) vanguard literature
先锋文学
1.
As a literary phenomenon,"vanguard literature" has early disappeared,which had caused a sensation on the literary circle in the mid-1980s.
作为一个文学现象,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文坛上轰动一时的"先锋文学"早已烟消云散。
2.
This article puts great emphasis on discu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ism and vanguard literature: how literature s purchasing humanism influenced vanguard indirectly;how humanism s highlighting was presented with reversion in the vanguard literature and lost the balance, so to get a kind of clear expression.
人道主义及其相关问题的探求对先锋文学的出现起了不可置换的诱导和催生作用。
补充资料:《文艺先锋》
现代文艺杂志。月刊。为国民党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的文艺刊物,由张道藩创办。1942年10月在重庆发刊,署文艺先锋社印行。1946年移至南京出版。自第 9卷第2期起,署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编辑印行。1948年9月出至第13卷第 3期终刊。主编先后为王进珊、徐霞村、李辰冬、赵友培。
张道藩在发刊辞中提出该刊的任务之一是"促进三民主义文艺建设"。该刊1卷5期随刊附赠张道藩1942年9 月发表的《我们所需要的文艺政策》一文,后来又发表了国民党五届十一中全会通过的《文化运动纲领》。李辰冬在2卷2期又正式揭橥"本刊所负使命为建树民族文学"。为此,发表了大量理论文章,对所谓"民族文艺"进行阐发和讨论,重申张道藩提出的"不专写社会的黑暗"、"不挑拨阶级的仇恨"等政策,并且转发了林同济的《寄语中国艺术人》一文与之呼应。该刊自 2卷2期起,特增辟"短论"(10卷3期起改为"文话")专栏,对国民党统治区内进步作家的文艺观点和解放区的文艺运动进行攻击。
《文艺先锋》辟有论著、小说、散文随笔、诗歌、剧作、翻译、书评等多项栏目。抗战期间,在"供给全国作家发表作品"的口号下,也发表了一些不同倾向、不同流派风格的理论文章和创作。该刊初期发表过《文学运动的重造》、《文学之贫困》等文章,表示了对30年代左翼文学运动和抗战初期文学创作否定性的观点。刊物也发表了白尘的《读书随笔》、茅盾的《文艺杂谈》等进行反批评的文章。小说创作方面,先后发表过姚雪垠的中篇《重逢》、茅盾的长篇《走上岗位》和老舍的长篇《火葬》。此外,在该刊发表不同倾向小说的作者还有谢冰莹、高植、王平陵、苏雪林、赵清阁、赵家璧、丁伯骝、田涛、罗荪、徐转蓬、凤子、以群、徐盈、王进珊、杨群奋、刘以鬯等。诗歌创作发表过任钧的《给斯大林格勒》、臧克家的《他打仗去了》、王亚平的《益母草》、梁宗岱以《芦笛风》为总题的词数十首,以及孙望、吴奔星、于赓虞、蒋山青等人的诗作。先后发表散文的作家有姚蓬子、赵清阁、尹雪曼、老舍、田仲济、陈纪滢、李金发、谢冰莹、沉樱、鲁觉吾、徐蔚南、熊佛西等。剧作和研究戏剧理论的文章占有较多的分量,共出过3期戏剧专号。除老舍和赵清阁的《金声玉振》(一名《桃李春风》)、阳翰笙的《槿花之歌》外,王进珊、丁伯骝、赵清阁、王泊生、任钧、向培良等都有剧作发表。陈瘦竹对外国戏剧理论的研究和介绍,张骏祥、陈治策、刘念渠等关于表演技巧的探讨,马彦祥对中国地方剧历史的研考,也较有价值。
外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和对中外文学的研究在《文艺先锋》上占有突出的位置,对欧亚主要国家的古典和现代作家,包括苏联的一些作家的作品都有译载或介绍。外国文学研究方面,先后发表了李辰冬翻译的长篇论著《浮士德研究》,焦菊隐译的《论托尔斯泰》,葛一虹译的《莱蒙托夫的世界意义》、《莎士比亚的现代研究》,李志纯译的《泰戈尔传》,黄桦霈的《古希腊悲剧作家论》,郑朝宗的《论雪莱〈诗辩〉》,张若茗的长篇论文《法国象征派三大诗人鲍德莱尔、魏尔莱诺与蓝包》,董每戡的近代美国、法国、英国、苏联诗歌研究的论文,吴鲁芹的《论海明威》等一系列文章。中国文艺研究方面,有林庚的《谈诗稿》,陆侃如、冯沅君的《乐府的起源与分类》,姚雪垠的《小说结构原理》,以群的《略论文学遗产问题》,朱自清的《诗与感觉》,伍蠡甫的《中国绘画的线条》、罗根泽的《叶适及其他永嘉学派的文学批评》,任钧的《新诗在诞生期所遇的反对论调》。朱光潜的《论直觉与表现答难》、戴镏龄的《从西洋诗看中国诗的特点》、傅抱石的《中国绘画之精神》,以及其他研究白居易、陈子昂、屈原、曹植、陶潜等作家的论文。
抗战结束后,《文艺先锋》在国民党"戡乱建国总动员令"的号召下,文学创作上出现了"描写匪区"的潮流,刊物也大量发表所谓的"戡乱文学"、"剿匪歌谣"等,成了国民党当局反共反人民的舆论工具。只有勉斋(蒋星煜)在新辟的"作家介绍"栏内撰写的四川、湖南、河北、江苏四省 100余人的"文艺作家小志",以及"文评"栏对于当时各地报纸副刊的介绍批评,尚具有一定的文学史料价值。
张道藩在发刊辞中提出该刊的任务之一是"促进三民主义文艺建设"。该刊1卷5期随刊附赠张道藩1942年9 月发表的《我们所需要的文艺政策》一文,后来又发表了国民党五届十一中全会通过的《文化运动纲领》。李辰冬在2卷2期又正式揭橥"本刊所负使命为建树民族文学"。为此,发表了大量理论文章,对所谓"民族文艺"进行阐发和讨论,重申张道藩提出的"不专写社会的黑暗"、"不挑拨阶级的仇恨"等政策,并且转发了林同济的《寄语中国艺术人》一文与之呼应。该刊自 2卷2期起,特增辟"短论"(10卷3期起改为"文话")专栏,对国民党统治区内进步作家的文艺观点和解放区的文艺运动进行攻击。
《文艺先锋》辟有论著、小说、散文随笔、诗歌、剧作、翻译、书评等多项栏目。抗战期间,在"供给全国作家发表作品"的口号下,也发表了一些不同倾向、不同流派风格的理论文章和创作。该刊初期发表过《文学运动的重造》、《文学之贫困》等文章,表示了对30年代左翼文学运动和抗战初期文学创作否定性的观点。刊物也发表了白尘的《读书随笔》、茅盾的《文艺杂谈》等进行反批评的文章。小说创作方面,先后发表过姚雪垠的中篇《重逢》、茅盾的长篇《走上岗位》和老舍的长篇《火葬》。此外,在该刊发表不同倾向小说的作者还有谢冰莹、高植、王平陵、苏雪林、赵清阁、赵家璧、丁伯骝、田涛、罗荪、徐转蓬、凤子、以群、徐盈、王进珊、杨群奋、刘以鬯等。诗歌创作发表过任钧的《给斯大林格勒》、臧克家的《他打仗去了》、王亚平的《益母草》、梁宗岱以《芦笛风》为总题的词数十首,以及孙望、吴奔星、于赓虞、蒋山青等人的诗作。先后发表散文的作家有姚蓬子、赵清阁、尹雪曼、老舍、田仲济、陈纪滢、李金发、谢冰莹、沉樱、鲁觉吾、徐蔚南、熊佛西等。剧作和研究戏剧理论的文章占有较多的分量,共出过3期戏剧专号。除老舍和赵清阁的《金声玉振》(一名《桃李春风》)、阳翰笙的《槿花之歌》外,王进珊、丁伯骝、赵清阁、王泊生、任钧、向培良等都有剧作发表。陈瘦竹对外国戏剧理论的研究和介绍,张骏祥、陈治策、刘念渠等关于表演技巧的探讨,马彦祥对中国地方剧历史的研考,也较有价值。
外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和对中外文学的研究在《文艺先锋》上占有突出的位置,对欧亚主要国家的古典和现代作家,包括苏联的一些作家的作品都有译载或介绍。外国文学研究方面,先后发表了李辰冬翻译的长篇论著《浮士德研究》,焦菊隐译的《论托尔斯泰》,葛一虹译的《莱蒙托夫的世界意义》、《莎士比亚的现代研究》,李志纯译的《泰戈尔传》,黄桦霈的《古希腊悲剧作家论》,郑朝宗的《论雪莱〈诗辩〉》,张若茗的长篇论文《法国象征派三大诗人鲍德莱尔、魏尔莱诺与蓝包》,董每戡的近代美国、法国、英国、苏联诗歌研究的论文,吴鲁芹的《论海明威》等一系列文章。中国文艺研究方面,有林庚的《谈诗稿》,陆侃如、冯沅君的《乐府的起源与分类》,姚雪垠的《小说结构原理》,以群的《略论文学遗产问题》,朱自清的《诗与感觉》,伍蠡甫的《中国绘画的线条》、罗根泽的《叶适及其他永嘉学派的文学批评》,任钧的《新诗在诞生期所遇的反对论调》。朱光潜的《论直觉与表现答难》、戴镏龄的《从西洋诗看中国诗的特点》、傅抱石的《中国绘画之精神》,以及其他研究白居易、陈子昂、屈原、曹植、陶潜等作家的论文。
抗战结束后,《文艺先锋》在国民党"戡乱建国总动员令"的号召下,文学创作上出现了"描写匪区"的潮流,刊物也大量发表所谓的"戡乱文学"、"剿匪歌谣"等,成了国民党当局反共反人民的舆论工具。只有勉斋(蒋星煜)在新辟的"作家介绍"栏内撰写的四川、湖南、河北、江苏四省 100余人的"文艺作家小志",以及"文评"栏对于当时各地报纸副刊的介绍批评,尚具有一定的文学史料价值。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