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petitioner
[英][pə'tɪʃənə(r)] [美][pə'tɪʃənɚ]
呈请人;质询人;请愿人
4) interpellation
[英][in,tə:pe'leiʃən] [美][,ɪntɚpɛ'leʃən]
质询
1.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interrogation and interpellation.
询问和质询两者的相同点是:它们都是人大的监督形式,都要按一定的法律程序提出,都要在会议期间作出答复或说明。
2.
As a result,Zizek considers that Althusser\'s interpellation theory is not thorough enough;he develops the ideology theory of fantasy.
区别在于阿尔都塞主要运用了拉康早期的镜像阶段的思想,齐泽克则主要运用了拉康晚期关于真实界的思想,由此出发,齐泽克认为阿尔都塞的质询理论并不彻底,他进一步发展了意识形态幻象理论。
5) inquiry
[英][in'kwaiəri] [美][ɪn'kwaɪri, 'ɪn,kwaɪri, 'ɪnkwəri, 'ɪŋ-]
质询
1.
He thought the theme of a novel was an inquiry of existence.
捷克流亡作家米兰·昆德拉提出了“存在”之思的小说观 ,认为小说主题是对“存在”的质询 ,他把作品的重点放在对人的“存在”的阐释上 ,从而形成哲理思辨型小说。
2.
This inquiry is an expressio n of the civillization of human and th 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当代文艺作品中对婚恋故事的演绎其实都是对婚恋伦理的质询。
6) respondent to a petition
呈请书的答辩人;质询书的答辩人
补充资料:质询
| 质询 question 议员在议会会议期间,就政府的施政方针、行政措施以及其他事项,向政府首脑或高级官员提出质疑或询问并要求答复的活动。议会监督政府的一种方式。 质询从性质上可分为询问和质询两种。前者多为议员对个别行政官员所掌管的事项的询问。它只构成质询者和被质询者之间的问答和补充问答,不构成议会的议题。后者多系议员对内阁施政方针、政府重要政策与措施的质询。它除了质询者和被质询者之间的问答之外, 往往构成议会的议题,产生议会辩论,并且可能导致议会对政府提出不信任案,进而产生政府危机,内阁改组。1958年以前,法国的党派之争常常利用质询作为倒阁手段,致使政局极不稳定。 西方国家对议员的质询有各种限制。德国议会议事规程规定,质询须有30名议员签署才能提出。议员的口头质询必须于3日前向有关部长提出。日本议员只有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才能提出口头质询,即使是书面质询,议员也应将质询事项的简明主旨书面提交议长。英国议员质询时须经议长同意,且质询时还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各国政府官员往往借口质询事项涉及国家机密而拒绝答复,实际上构成质询次数与质询内容的限制。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机关的代表也有质询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在常务委员会开会期间,有权依照法定程序提出对国务院或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的质询案,受质询的机关必须负责答复。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