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河上公章句》
1)  "Heshanggongs Chapters of TaoTeChing"
《河上公章句》
2)  under seal
盖上公章
3)  upper mekong
上湄公河
4)  Ho-shang-kung's commentary on Lao Tse
河上公本
5)  the Ho-shang Kung Commentaries on the Lao Tzu
《河上公注》
1.
As one of the classical writing of Taoism and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notes and commentaries system of Lao Tzu, in addition being in course of Taoism transmutation in Ch in & Han dynasties, the Ho-shang Kung Commentaries on the Lao Tzu usually causes the scholars research interest.
第一章侧重构建和探讨影响《河上公注》的文本意义的外在的诠释关系结构,主要从作者问题、指向问题和文本问题三个方面展开。
6)  Zhang Ju
章句
1.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Zhang Ju (Chapters and Sentences) in ancient writings.
该文探讨了章句的特征及其与传、说、故等注疏体裁的差别,章句与章句之学产生的时间,以及章句之学兴盛和衰落的原因。
2.
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 widely and profoundly analysis and elaboration the book of songs,including characteristic of affections-Coloration,Zhang Ju forging,Bi-xing art,Kuashi skill,technique of scenery description,using principle of rules tonal pattern and Matter standard,and so on.
《文心雕龙》广泛而深刻地分析和论述了《诗》的情采特征、章句锻造、比兴艺术、夸饰技巧、摹景手法及声律事典的运用原则等。
3.
Zhao Qi annotated 《Meng-Ziz》,the method was zhang ju xun gu that was the general way the Hans used,but the xun gu method was not ten thousands or millions words.
赵岐的关于经学的著作只有《孟子章句》一书,而其书又成为后来十三经注疏的版本,因此关于此书的相关研究是又格外的重要。
补充资料:老子河上公章句
老子河上公章句
老子河上公章句

《老子河上公章句》旧题西汉河上公作。《正统道藏》本为四卷,收入洞神部玉诀 类。 河上公不知何许人。《史记》提到河上丈人。皇甫谧《高士传》云:河上丈人,不 知何国人,自隐姓名,居河之湄,著老子章句,号河上丈人,亦称河上公。①葛玄《河 上公注老子序》也说莫知其姓名,汉文帝时结草为庵于河之滨,常读老子《道德经》。 文帝好老子之言,有所不解数句,遣使问之,公曰:道尊德贵非可遥问。帝即驾从诣之, 河上公即授素书《老子道德经章句》二卷。但葛玄此说后世学者颇不以为然。

关于《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时代及其作者,众说纷纭,大致有西汉、东汉、魏晋诸 说。赞同东汉说的认为,它产生于《老子想尔注》之前,其中有后世道流增饰之处。河 上注中糅有儒家思想,如注“圣人常善救人”时,称“圣人所以常教人忠孝,欲以救人 性命”(二十七章)。为此有人认为作者系方士化的儒生。

在众多的《道德经》旧本中,河上公本和王弼本流传最广。近人朱谦之认为:王本 属文人系统,一般为学者推崇;河上本近民间系统,文句简古。河上本与王本比较,以 河上本为优。②河上本自身也有不同。据李道纯称:有河上公解注,有二家全解,有章 句白本,三本中以章句白本理长。③朱谦之又说注本有北方传本与南方传本的不同。北 方本以敦煌发现的六朝唐写本为代表,即敦煌本;南方本则以日本奈良圣语藏镰仓旧抄 卷子残本及东北大学教授武内义雄所藏室町时代抄本为代表。北方本优于南方本。

河上公注本文字简明,清晰精确,有相当浓厚的养生思想,反映了东汉社会尚黄老 神仙的思潮。注中反复讲“自爱其身,以宝精气”(七十二章);“治身者当爱精气而 不放逸”(五十九章);“深藏其气,固守其精,使无漏泄”,“深根固蒂者,乃长生 久视之道”(同上);“爱精重施,髓满骨强”(一章),“人能自节养,不失其所受 天之精气,则可以久”(三十三章);特别强调了宝精爱气在养生中的重要地位。河上 注本还以“去六情”、“损情去欲”作为养生的一个重要条件。认为:得道之人,损情 去欲,五内清静,至于虚极(六十章); 治身当除情去欲,使五藏空虚,神乃归之(十一章);情欲断绝,德与道合,就能 无所不施,无所不为(四十八章);除情去欲,守中和,就是知道要之门户(一章)。   河上注将治身与治国相结合,主张身国同一。以人君作为养生之道的施教对象,把 养生之道和人君的南面术联系起来。它说,治身者爱气则身全,治国者爱民则国安(十 章); 圣人治国与治身相同(三章);效法道的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 (四十三章);人能知止足,则福禄在己,治身神不劳,治国民不扰(四十四章);治 国烦则下乱,治身烦则精散(六十章);治国当爱民财,不为奢泰,治身当爱精气,不 放逸(五十九章)。把治身的原则推而广之,扩充到治国当中,则国无不治;反过来说, 把治国的道理运用于治身,则身无不治。身与国是相通的,清静无为、知足俭啬是二者 共同的原则。这是对老子原有思想的发挥,后世道教徒解老时也继承了这一观点。 河上注中多有神仙思想,如注“谷神不死”称:谷,养也。人能养神则不死(六章)。 注“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称: 使吾无有身体,得道自然,轻举升云,出入无间,与道通神,当有何患(十三章)。 反映了东汉黄老思想的特征。

关于“道”,河上注认为是混沌未分的元气,它无形无音无匹双,存在于天地之前, 混沌而生成万物。道始生者为一,一生二即一生阴阳,二生三即阴阳生和清浊三气,分 为天地人,三生万物即天地人共生万物。道散而为神明,流为日月,分为五行。这就是 河上注的宇宙化生论。它把道分为经术政教之道和自然长生之道,说道神通广大,通行 天地,无所不入,在阳不焦,托阴不腐,无不贯穿,没有危殆,并将道人格化,赋予其 意志力和思维能力。

总之,河上注是东汉方术之士的解老之作,它吸取当时哲学、医学和养生学的成果, 着重从养生角度解老,同时阐发治国之道,主张通过自身修炼而长生不老,是道家思想 向道教理论过渡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思想多为后世道教继承发扬,唐时《传授经戒仪注 诀》规定它为道教传授的主要经书之一。河上本通行于道教中,为道士广泛使用,不少 道士解老都以它为底本。至今一些学者认为,河上注本有的地方胜过了王弼注本,保存 不少精义,可与王注并行,取长补短。它对老子思想,汉代黄老思想和早期道教思想的 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在版本学上也有其重要价值。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