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ural collective asset management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
1.
However, in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rural collective asset management, the collective asset management is almost in an unsupervised status; and in most places, the management is in a mess.
然而,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现状中,对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松懈,基本上属于无人监督的局面,大多数地方的农村集体资管理混乱,不仅影响了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涉及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2) rural collective property

农村集体资产
1.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quite a number of Chinese peasants have been transformed into urban citizens, whose living conditions rely, to a great extent, on the handling of their original rural collective property, considering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country.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剧,有大量的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而国情决定了这部分“农转居”新市民的生存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村集体资产的处置。
3) rural collective capital

农村集体资本
1.
This paper carried out an analysis on the management of rural collective capital with the theory of commissioned agent,defined two principal-agent relations in managing the rural collective capital and analyzed its main problems and economics cause.
该文运用公共选择学派的委托代理理论对农村集体资本管理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农村集体资本管理的两级委托代理关系,透析其中的主要问题及经济学成因,进一步提出了现阶段农村集体资本管理改革的总体思路应当从代理链的两个层级同时入手,让初始委托人尽可能到位,完善村级办事规则,引入竞争机制,以降低委托代理成本,提高农村集体资本管理效益。
5) rural community property

农村集体财产
1.
At the mean time,the management of public affairs of the villagers committee should be rural property management,and the role of the villagers committee in managing rural community property make the legislation on this not so reasonable.
同时,因村民委员会所担负的管理部分公共事务本质上为农村物业管理,加之,村民委员会在没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情形下担当管理农村集体财产角色的影响,致使村民委员会的立法设计基础不尽合理,所以,在将村民委员会所管理的部分公共事务定位为农村物业管理以及借鉴城市居民自治为典型代表的业主委员会的前提下,应重新检讨村民委员会的立法基础,同时,因农村集体财产成员与农村物业管理成员并不一致,管理农村集体财产的村民自治组织理应单独立法。
6) The Collective Assets Of The Villages in the Urban

"城中村"集体资产
补充资料:资产管理
银行处理信贷资金营运中各种经济关系、建立完善的运转机制所涉及的基本原则、标准、组织方式和管理方法的总和。又称银行贷款管理、银行资金运用管理。
资产构成 资产业务是资金运用的业务。银行的资产业务,是把银行自身及借入的货币资金运用出去,以避免折本,争取盈利的财产及货币债权。中国的银行资产结构如下图。
管理内容 包括银行资产结构的调整、贷款种类的设置、贷款原则的确定、贷款及投资方法的选择、贷款利率的制定、资产的评估、资产风险的处置、本金和利息的回收、贷款和投资等计划的编制执行,等等。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后,西方国家货币管理当局和商业银行十分注意银行的资产管理,政府通过立法明确规定资产管理的内容和标准。以美国为例,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是:①对商业银行贷款比例的限制:a.信用贷款的比例限制,对某一客户的信用贷款不得超过银行全部资产的0.9~1.05%;b.抵押贷款的比例限制,包括动产抵押贷款、不动产抵押贷款和对证券贷款的限制;c.对附属机构贷款的比例限制;d.对内部借贷的限制。②对商业银行贷款地区分布的管理。包括为机构所在地优先提供金融服务的原则,向金融管理机构报告为所在地提供资金满足需要程度的情况,联邦金融机构要对金融机构为所在地提供的金融服务质量作出评价。③对银行在贷款业务中与客户关系的管理:a.贷款合同管理,如信用贷款合同(包括信用贷款原则、信用贷款条件、财务公布制度、违约条款)、抵押贷款合同(包括抵押贷款总则、抵押品的选择、抵押贷款条件、财务公布制度、抵押权益);b.维护借贷双方权益的其他法律规定,如财务及经营信息必须真实的原则、贷款公平分配不受歧视的原则、禁止向客户提出不合理的信贷附加条件的原则。④对商业银行其他资产业务的管理。包括对商业银行投资活动、承兑业务、信用证业务、信托业务的管理。⑤对商业银行注册及注册资本的管理和设立分支机构的管理。特别是对商业银行资产的数量和质量,按风险类别和风险等级用法律规定了考核比例或期限标准。
中国的银行资产管理 1979年以前,中国的银行资产业务比较单一,主要是各项贷款及黄金外汇储备等项。因而资产管理主要是贷款管理,包含两个层次:即银行信贷与财政资金、企业资金的综合平衡管理,银行自身的资产业务管理。
信贷资金的综合平衡管理,主要是正确处理信贷资金同财政资金的配合协调关系。中国的工商企业绝大多数是国营企业,国家财政和银行分别对企业提供资金,银行贷款的增减及投入方向同财政资金的安排分配有密切关系。银行信贷资金管理的首要任务是促使财政信贷资金的协调配合,避免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相互挤占和挪用。从50年代开始,在全国总资金的管理上,国家确定了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的分口管理、分别使用、综合平衡的原则,并规定了固定资金归财政,流动资金归银行;企业定额内流动资金由财政拨付,超定额流动资金由银行贷款;以后又发展到无偿资金归财政,有偿资金归银行;长期性资金归财政,短期性资金归银行等管理原则。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的平衡衔接方式,1979年以前采用过三种具体方式:①财政每年从预算中对银行直接增拨信贷基金,以补充银行的长期信贷资金来源;②降低银行上缴财政利润的比例,用财政少收银行多留的方式来增加银行自有资金的积累;③财政直接对企业拨足定额内流动资金,减轻企业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需求压力。1979年以后,由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财政已无力对银行增拨信贷资金,而且银行以统管流动资金、参与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的贷款、提高利润上缴比例和有条件地允许财政透支和财政借款的方式,承担了原来由财政负责的筹资任务。到80年代末,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只在总量上相互协调,在使用中分别管理,而长短期资金与有偿无偿资金的界限已不复存在。在信贷资金自身的比例关系方面,1979年以前主要是对各项贷款分别规定贷款限额,分级分项进行指标管理,如划分工业贷款、商业贷款、农业贷款、结算贷款等等,划分的贷款项目50年代比较细,以后逐渐合并,各项指标之间调剂的余地不断加大,到80年代逐渐形成了贷款总规模与信贷资金双线控制的办法,即对按年度核定全国及各地区的信贷资金规模,在不突破总规模的条件下,由当地银行根据可能支配的实际资金贷款能力,对不同类别企业发放贷款,但对固定资产的贷款规定了指令性的控制指标。这种银行信贷管理方式有了较大的灵活性,放宽了贷款领域,为满足国民经济中多种不同的贷款需求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发展多种产业,全面振兴国民经济;弊端在于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资金结构失调,产业趋同化的问题比较严重,资金分散,效益下降。
银行贷款的组织管理从50年代初吸收了苏联的做法,长期实行按计划贷款、与物资运动相结合、按期归还的"三原则"。三原则包含着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合理内核,但也存在忽视市场、忽视价值规律的弊端。形成了按指令性生产计划贷款,按产值计划、进货计划和库存计划贷款的资金供给制,造成了信贷资金的大量积压和浪费。1979年以来,对信贷三原则进行了补充和发展,提出了区别对待、择优扶植、以销定贷、差别利率、有保有压、重点倾斜等贷款原则,在严格控制贷款规模的前提下,制定不同时期的贷款方针,确定贷款投向和贷款规模,并开办了如科技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买方信贷、卖方信贷、抵租贷款、担保贷款、技术改造贷款、固定资产贷款、银团贷款、股本贷款、外汇贷款、票据贴现、个体经济贷款等30余个贷款种类,使银行资产结构趋向多元化。
在银行企业化经营的改革试点中,一些专业银行的机构吸收西方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经验,不断改革、丰富和创新传统的银行贷款管理方式。在80年代后期开始探索的资产管理内容有以下几方面:①扩展资产管理的经营原则,突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②重视资产的风险管理,在对风险资产的评估以及对经营、投资、市场、利率、汇率风险的避险措施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③推行资产结构的比例管理,开始考核银行自有资金对风险资产的比例、资金流动性比例、长短期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收益与资产比例、成本与资产比例以及贷款期限结构、储备资产结构等方面的管理;④推广贷款管理三权分离责任制,使贷款调查、贷款审核和贷款批准由单个信贷员统管,转化为三个环节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机制,有利于提高贷款质量;⑤对贷款项目的跟踪管理,为保证资产的安全和预期收益,从项目评估、项目开工、技术设备引进、项目竣工投产到项目贷款的本息回收进行系统的跟踪管理,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资产构成 资产业务是资金运用的业务。银行的资产业务,是把银行自身及借入的货币资金运用出去,以避免折本,争取盈利的财产及货币债权。中国的银行资产结构如下图。
管理内容 包括银行资产结构的调整、贷款种类的设置、贷款原则的确定、贷款及投资方法的选择、贷款利率的制定、资产的评估、资产风险的处置、本金和利息的回收、贷款和投资等计划的编制执行,等等。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后,西方国家货币管理当局和商业银行十分注意银行的资产管理,政府通过立法明确规定资产管理的内容和标准。以美国为例,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是:①对商业银行贷款比例的限制:a.信用贷款的比例限制,对某一客户的信用贷款不得超过银行全部资产的0.9~1.05%;b.抵押贷款的比例限制,包括动产抵押贷款、不动产抵押贷款和对证券贷款的限制;c.对附属机构贷款的比例限制;d.对内部借贷的限制。②对商业银行贷款地区分布的管理。包括为机构所在地优先提供金融服务的原则,向金融管理机构报告为所在地提供资金满足需要程度的情况,联邦金融机构要对金融机构为所在地提供的金融服务质量作出评价。③对银行在贷款业务中与客户关系的管理:a.贷款合同管理,如信用贷款合同(包括信用贷款原则、信用贷款条件、财务公布制度、违约条款)、抵押贷款合同(包括抵押贷款总则、抵押品的选择、抵押贷款条件、财务公布制度、抵押权益);b.维护借贷双方权益的其他法律规定,如财务及经营信息必须真实的原则、贷款公平分配不受歧视的原则、禁止向客户提出不合理的信贷附加条件的原则。④对商业银行其他资产业务的管理。包括对商业银行投资活动、承兑业务、信用证业务、信托业务的管理。⑤对商业银行注册及注册资本的管理和设立分支机构的管理。特别是对商业银行资产的数量和质量,按风险类别和风险等级用法律规定了考核比例或期限标准。
中国的银行资产管理 1979年以前,中国的银行资产业务比较单一,主要是各项贷款及黄金外汇储备等项。因而资产管理主要是贷款管理,包含两个层次:即银行信贷与财政资金、企业资金的综合平衡管理,银行自身的资产业务管理。
信贷资金的综合平衡管理,主要是正确处理信贷资金同财政资金的配合协调关系。中国的工商企业绝大多数是国营企业,国家财政和银行分别对企业提供资金,银行贷款的增减及投入方向同财政资金的安排分配有密切关系。银行信贷资金管理的首要任务是促使财政信贷资金的协调配合,避免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相互挤占和挪用。从50年代开始,在全国总资金的管理上,国家确定了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的分口管理、分别使用、综合平衡的原则,并规定了固定资金归财政,流动资金归银行;企业定额内流动资金由财政拨付,超定额流动资金由银行贷款;以后又发展到无偿资金归财政,有偿资金归银行;长期性资金归财政,短期性资金归银行等管理原则。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的平衡衔接方式,1979年以前采用过三种具体方式:①财政每年从预算中对银行直接增拨信贷基金,以补充银行的长期信贷资金来源;②降低银行上缴财政利润的比例,用财政少收银行多留的方式来增加银行自有资金的积累;③财政直接对企业拨足定额内流动资金,减轻企业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需求压力。1979年以后,由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财政已无力对银行增拨信贷资金,而且银行以统管流动资金、参与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的贷款、提高利润上缴比例和有条件地允许财政透支和财政借款的方式,承担了原来由财政负责的筹资任务。到80年代末,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只在总量上相互协调,在使用中分别管理,而长短期资金与有偿无偿资金的界限已不复存在。在信贷资金自身的比例关系方面,1979年以前主要是对各项贷款分别规定贷款限额,分级分项进行指标管理,如划分工业贷款、商业贷款、农业贷款、结算贷款等等,划分的贷款项目50年代比较细,以后逐渐合并,各项指标之间调剂的余地不断加大,到80年代逐渐形成了贷款总规模与信贷资金双线控制的办法,即对按年度核定全国及各地区的信贷资金规模,在不突破总规模的条件下,由当地银行根据可能支配的实际资金贷款能力,对不同类别企业发放贷款,但对固定资产的贷款规定了指令性的控制指标。这种银行信贷管理方式有了较大的灵活性,放宽了贷款领域,为满足国民经济中多种不同的贷款需求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发展多种产业,全面振兴国民经济;弊端在于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资金结构失调,产业趋同化的问题比较严重,资金分散,效益下降。
银行贷款的组织管理从50年代初吸收了苏联的做法,长期实行按计划贷款、与物资运动相结合、按期归还的"三原则"。三原则包含着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合理内核,但也存在忽视市场、忽视价值规律的弊端。形成了按指令性生产计划贷款,按产值计划、进货计划和库存计划贷款的资金供给制,造成了信贷资金的大量积压和浪费。1979年以来,对信贷三原则进行了补充和发展,提出了区别对待、择优扶植、以销定贷、差别利率、有保有压、重点倾斜等贷款原则,在严格控制贷款规模的前提下,制定不同时期的贷款方针,确定贷款投向和贷款规模,并开办了如科技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买方信贷、卖方信贷、抵租贷款、担保贷款、技术改造贷款、固定资产贷款、银团贷款、股本贷款、外汇贷款、票据贴现、个体经济贷款等30余个贷款种类,使银行资产结构趋向多元化。
在银行企业化经营的改革试点中,一些专业银行的机构吸收西方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经验,不断改革、丰富和创新传统的银行贷款管理方式。在80年代后期开始探索的资产管理内容有以下几方面:①扩展资产管理的经营原则,突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②重视资产的风险管理,在对风险资产的评估以及对经营、投资、市场、利率、汇率风险的避险措施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③推行资产结构的比例管理,开始考核银行自有资金对风险资产的比例、资金流动性比例、长短期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收益与资产比例、成本与资产比例以及贷款期限结构、储备资产结构等方面的管理;④推广贷款管理三权分离责任制,使贷款调查、贷款审核和贷款批准由单个信贷员统管,转化为三个环节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机制,有利于提高贷款质量;⑤对贷款项目的跟踪管理,为保证资产的安全和预期收益,从项目评估、项目开工、技术设备引进、项目竣工投产到项目贷款的本息回收进行系统的跟踪管理,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