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V.S.Naipaul
维·苏·奈保尔
1.
As a famous writer in contemporary postcolonial literature, V.
维·苏·奈保尔是当代著名的后殖民主义作家,在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 Surnel
苏尔奈
1.
This essay mainly deals with the history of the Uygur twelve sets of the music of drums and wind instruments popular in Ili Are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agra and Surnel, two traditional Uygur musical instrument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苏尔奈是鼓吹乐中的吹奏乐器,最早源自阿拉伯,后又传入西域。
3) Naipaul
奈保尔
1.
The Rangers on the Land ——On Rangers in Naipaul’s Work;
大地上的流浪者——论奈保尔作品中的“逃离”现象
2.
On Naipaul s Satirical Comedy The Mystic Masseur;
评奈保尔的讽刺喜剧《灵异推拿师》
3.
On Similarities Between Naipaul s Migual Street and Chekhov s Short Stories;
从《米格尔街》看奈保尔与契诃夫短篇小说的相似之处
4) V.S.Naipaul
V.S.奈保尔
1.
V.S.Naipaul:Unforsakeable Trinidad;
V.S.奈保尔:无法弃绝的特立尼达
2.
On V.S.Naipaul's West Indian Literary Writing
谈V.S.奈保尔的西印度文学书写
5) V.S.Naipaul
奈保尔
1.
On V.S.Naipaul s Patriarchical Writing of Cultural Identity in A Bend in the River;
文化身份的男权书写:解读V.S.奈保尔的小说《河湾》
2.
On the multiple themes of The Mimic Men by V.S.Naipaul;
V.S.奈保尔《模仿者》的多重主题解读
3.
V.S.Naipaul:Spiritual Home outside the Motherland
奈保尔:母国之外的精神家园——后殖民语境下的流散知识分子研究
6) V.S.Naipau
·S·奈保尔
补充资料:维·苏·奈保尔
维·苏·奈保尔(1932- )年生于中美洲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一个印度婆罗门家庭。1948年毕业于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的首都西班牙港的一所学校。1950年获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毕业后为自由撰稿人,曾为bbc做”西印度之声”广播员并为《新政治家》杂志做书评。1955年在英国结婚并定居。1960年代中曾在世界各地广泛游历。
主要作品:
小说:《神秘的按摩师》(1957),《埃尔韦垃的选举权》(1958),《米古埃尔街》(1959,获毛姆奖),《比斯瓦斯有其屋》(1961),《斯通先生与骑士伴侣》(1963, 获霍桑登奖)、《效颦者》(1967,w.h.史密斯奖)、《黄金国的失落》(1969)、《在一个自由国家里》(1971, 获布克奖)、《游击队员》(1975)、《河湾》(1979)、《到达之谜》(1987)、《世途》(1994)、《半生》(2001)
非小说:《中间通道》(1962)、《黑暗地区:印度亲历》(1964)、《过分拥挤的奴隶市场》(1972)、《印度:受伤的文明》(1977)、《刚果日志》(1980)、《伊娃·庇隆归来》(1980)、《在信徒中间:在伊斯兰地区的旅行》(1981)、《寻找中心》(1984)、 《南方转弯》(a turn in the south, 198)《印度: 百万反叛》(1990)、《选择无家可归》(1994)《孟买》(1994)、《难以置信》(1998)、《父子之间》(1999)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