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声有哀乐
1)  "having sad music"
声有哀乐
2)  Sounds Having Nothing to Do with Grief or Pleasure
声无哀乐
1.
On the Formation of Sounds Having Nothing to Do with Grief or Pleasure Written by Ji Kang;
论嵇康《声无哀乐论》之形成原因
3)  Voice without Grief and Joy Theory
声无哀乐论
4)  Music is Irrelevant to Grief or Joy
《声无哀乐论》
1.
On the Otherness of the Musical Aesthetic Subject——From Ji Kang s Perspective of The Music is Irrelevant to Grief or Joy of;
从嵇康《声无哀乐论》看音乐审美主体的差异性
5)  the music with sound
有声之乐
1.
There are three hierarchies of mentality— — " the music with sound"," the music without sound"," the music of nature" when somebody enjoys music.
审美主体伴随着质态不尽相同的音乐过程,依次连缀形成“有声之乐”、“无怠之声”和“天乐”这三个层面的心理过程流时,这样的音乐才是老子所谓的“大音”,才是道家学派理想中的音乐。
6)  mixture of sorrow and joy
哀乐互设
补充资料:《声无哀乐论》
《声无哀乐论》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论著。三国魏末嵇康撰。为《嵇康集》的第五卷。长近万字,用“秦客”(俗儒的化身)和“东野主人”(作者自况)的8次辩难,反复论证,有针对性地批驳儒家传统乐论,进而阐述自己的音乐思想。嵇康认为音乐属于外界的客观事物,哀乐属于内心的主观感情,不是一回事。音乐主要是好与不好(美与不美),它和人的哀或乐无关;人的哀或乐主要是人情有所感受而后表露出来的,所以和音乐无关。这种论点是针对汉、魏当时源于儒家思想的某些庸俗观点而发,其实质是要坚持音乐的艺术性和潜移默化作用。此文对儒家音乐思想中尚未触及过的音乐美学问题,如音乐的创作、表演和欣赏的关系,感情表达的多样性和音乐表现的多样性之间的关系,音乐创作和即兴演奏的关系等都有所阐发。具有创见性。现有鲁迅手校影印本和排印本,戴明扬校注本和吉联抗译注本。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