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和谐亲子关系
1)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 and Parent
和谐亲子关系
2)  affinity [英][ə'fɪnəti]  [美][ə'fɪnətɪ]
亲和关系
1.
On the affinity of literature for music;
论文学与音乐的亲和关系
3)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和谐关系
1.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ain harmonious relationships in university library,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s in university library.
论述了高校图书馆的主要和谐关系,提出了构建高校图书馆和谐关系的对策。
2.
The editorial quality of the journal depends on the building of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and the author.
学报编辑部与作者和谐关系能否成功构建,直接关系到学报的编辑质量。
3.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can promote the work and development of a library.
构建和谐图书馆,协调好各种和谐关系是重点,和谐关系是推动图书馆工作与发展的主力,协调好各种关系,领导是关键。
4)  harmonious relation
和谐关系
1.
Studies on Harmonious Relations of Educated Employer and Employee;
知识员工与雇主的和谐关系研究
2.
This paper expounds how to construct the harmonious relation between librarian and readers from the aspects of librarians’ work attitude, service mod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ommunication with readers and the functions of persuasion in the service.
从馆员的工作态度、服务方式以及注重与读者的沟通和劝导在服务中的作用等方面论述了如何构建馆员与读者的和谐关系。
3.
We should seize the chance to base harmonious relation between citizen and state under the industrial productive forces,socialism market economy and the idea of deed.
我们应抓住这个机遇,立足于我国当前工业化的生产力,立足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立足于由这生产力和经济基础所带来的人们思想上的相应变化,继承和发扬我国“重民”、“爱国”等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国外法治文化的精华,不断地改革公民与国家关系中同现代社会发展方向相悖的不和谐因素,不断地在当代中国人的心目中树立起权利与义务关系明确且和谐的现代公民与国家意识,不断地致力于公民与国家和谐关系的构建,从而不断地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向前发展。
5)  harmonious relations
和谐关系
6)  relation harmony
关系和谐
补充资料:亲子关系
      人类初级群体──家庭中的人际关系之一。家庭关系的核心是夫妇关系。当夫妇有了孩子以后,父母和子女便建立了亲子关系。儿童出生以后,亲子关系主要表现为母子关系。甚至在胎儿时期母亲就对胎儿发生直接的影响。孩子出生以后,母亲对孩子的哺乳和喂养状况、关心和期待的态度以及教养的方法等等,在儿童身心发展上起着重大作用。母子关系不正常,会给儿童身心发展带来极大的损害,这是现代科学研究和实践所证明的。在心理学的文献中,对母子关系的研究较多,而对父子关系的研究较少。关于亲子关系,心理学家们曾进行过各种各样的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说和结论。
  
  关于依恋的理论  J.鲍尔比曾对母子关系中的依恋现象作了专门而有系统的研究。他把儿童对母亲依恋关系的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即①从出生到3个月:婴儿出生后逐步形成和母亲的社会交往关系,开始是用发声、微笑、动作等表示这种关系,约两个月以后,由于母亲的照料和抚爱,儿童逐渐形成对母亲的依恋。②约从3个月到6个月:这时,婴儿的依恋反应(如微笑)开始明显地局限于自己熟悉的人,这时母亲常常成为最主要的依恋对象。③约从6个月到3岁:婴儿6个月以后就逐渐表现出对依恋对象深切的爱感。例如,当母亲离开的时候,就表示烦燥,甚至哭闹起来。再继续下去,就会对生人表示警惕,开始"认生"了。④约从3岁到童年期末:这时,儿童对母亲不只是单纯的依恋,而且对母亲的感情有所理解,表现出体贴的心情。这样,从单纯的依恋关系发展成为合作的伙伴关系。到了青年期,虽然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前途,但在一定场合仍然要寻求母亲的关怀和爱抚。
  
  关于依恋的解释,鲍尔比倾向于本能决定论,认为动物和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为了逃避恐惧和危险,天生地需要对母亲的依恋。而有些心理学家则认为,这种理论虽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因为爱感的后天强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S.弗洛伊德则用性欲的观点来解释亲子的依恋关系,提出"恋母情结"(即儿子依恋母亲)或"恋父情结"(即女儿依恋父亲),这些观点,早已受到很多心理学家包括精神分析学派的某些心理学家的怀疑或反对。
  
  关于母爱剥夺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以H.哈洛对恒河猴的假母的研究最为著名。他用两个人造母猴:一个是用金属做的,一个是用细毛布做的,对小猴进行实验。结果:小猴总是依恋后者。哈洛认为,小猴对母猴依恋的主要原因是温暖的皮毛的感觉(见彩图)。因此,母爱或对母亲的依恋不是天生的,而是与婴儿期的经验有关。  在哈洛的研究中还发现:婴猴在出生头两年如果被完全隔离,行为会变得极不正常。它再不象其他猴子一样玩耍或交配。当它受到攻击时,或者缩成一团,或者逃走,不能自卫,而且这种行为的损害可能是无法弥补的。
  
  其他有关的研究  与依恋、母爱剥夺有关的研究还有印刻,早期经验,关键期等。有的研究者认为,早期经验(如母爱剥夺)在心理发展上的影响是无法改变的;有的则认为,对儿童说来,早期的适时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认为错过一定时期就无法补偿,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看法。
  
  与亲子关系有关的课题还有很多,如独生儿童问题,儿童出生次序问题, 父母离婚的影响问题,寄养(如孤儿院)问题等等。
  
  亲子关系主要是受父母的各种因素制约的,如父母的教育水平、经济状况、生活条件、思想和性格、教育子女的方法等,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亲子年龄的增长,亲子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参考书目
   J. Bowlby,Attachment and Loss,Basic Books,New Jersey,1969.
   H.Harlow,Learning to Love,Ballantine Books,New York,1971.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