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传统社会历史批评
1)  traditional socio-historical criticism
传统社会历史批评
2)  social historical criticism
社会历史批评
1.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ulti - form nature of social historical criticism in Modern China through a survey of real Practice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modern criticism.
从中国现代批评史实践出发去考察社会历史批评在历史上的多样形态,可以发现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注重从阶级观点看文学的“左翼”社会历史批评以及后来被歪曲的完全政治化的社会历史批评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形态的社会历史批评,它是受西方近现代社会学思潮的影响而产生,有着科学的方法论和多样视角的、具有现代形态的一种社会历史批评,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社会历史批评应有的宽广视野、全面视角,是我们建设新的科学的社会历史批评所应注意借鉴的。
3)  social history criticism
社会历史批评
1.
The traditional historical view of social history criticism obeys the stipulations of historical collectivity,and follows the logic principle of historical magnificent narration.
传统社会历史批评的历史观服从于历史总体性的规约,服从于历史宏大叙事的逻辑原则。
4)  social and historic criticism
社会历史批评
1.
This paper reviews the social and historic criticism and cultural criticim of Jing-Ping-Mei in the new period,and arranges the representative standpoint,in order to ponder over the overview and introspection of it.
在新时期的《金瓶梅》研究中,社会历史批评和文化学批评是被广泛使用的两种研究方法。
2.
In light of this perspective,this paper outlines the major achievements of social and historic criticism-oriented Flaubert studies worldwide;summarizes the viewpoints of Sainte-Beuve,Paul Valery,Georg Lukacs,Mikhail Bakhtin,Jean Paul Sartre and other critics;and discusses the multiple forms and the contemporary trend of the use of social and historic criticism in the history of Flaubert study.
在福楼拜研究史上,社会历史批评曾是主导性的批评方法之一。
5)  social-historical criticism
社会一历史批评
6)  sociohistorical criticism
社会历史批评
1.
The three types of “sociohistorical criticism”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and their evolution from late 1920s to late 1970s;
“社会历史批评”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中的三种类型及其演变——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70年代末
2.
The method of Li Changzhi s literary criticism is sociohistorical criticism.
李长之的文学批评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批评特征 ,但他对主体精神世界的高度关注不同于中国现代文学中主流社会历史批评。
补充资料:社会历史
      人类社会已发生的事件、经历的过程以及对这些事件和过程的记述。中国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中解释:"历,过也";"史,记事也"。"历史"一词在英语和俄语中均来源于古希腊语,意为关于过去事件和已知东西的叙述。
  
  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历史既是自然史、地球史的一部分,又具有自己的特点。自然界的历史可以在没有人的意识参与的情况下进行,而社会历史则是在具有意识、追求着自觉目的的人的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人们的活动,在满足需要、实现目的的同时又产生着新的需要和目的,在利用现有条件的同时又创造着新的条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改造着社会和人自身。社会历史就是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整个人类从事各种活动所造成的事件和过程的总和。
  
  社会历史同自然历史一样是一种客观的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社会历史的客观性主要表现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和它对整个人类历史过程具有的决定作用。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每一代人只能从前一代人那里获得既定的社会生产力,他们可以发展这种生产力,但这种发展必须以现有的生产力为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着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
  
  社会历史具有连续性。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物质资料生产的连续性决定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各种活动的连续性,决定了人们在生产活动基础上所进行全部社会生活的连续性。人类种的延续是社会历史连续性的生物学前提,人们活动成果的积累和传递是社会历史连续性的社会条件。各代人在进入历史活动时,总要继承前辈人的活动成果,并通过自己的活动创造新的成果。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成果积累表现为物质文明史,认识客观世界的成果积累表现为精神文明史。整个社会历史就是人们的活动及其成果的这种继承和创新、积累和传递所形成的绵延不断的发展过程。
  
  社会历史的连续性是通过不同阶段的联系与更替实现的。社会历史的发展经历着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只发生数量和规模上的变化,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时,属于同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引起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动,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时,社会历史就由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这两种情况的交替出现就造成了社会历史阶段性的发展,使社会历史在总体上区分为彼此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历史时代。社会历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是辩证的统一。
  
  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是单纯的直线的前进过程,而是一人曲折的前进过程,有时还会伴随着局部的倒退。由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不同、各种具体的社会条件不同,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也必然存在着差异,以至在同一时期内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分别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则是朝着同一的根本方向前进着的(见社会进步),不管今天地球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处于怎样不同的历史阶段,将来都会进入人类社会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人类对于自己历史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步提高、曲折前进的过程。自古以来,人们对社会历史现象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但就总体而言,这种认识长期未能真正揭示社会历史过程的本质、达到科学的水平。直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历史过程的本质,才使人类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达到科学的认识,使记述和说明历史过程的历史学成为科学。
  
  

参考书目
   《马克思致巴·瓦·安年柯夫(1846年12月28日)》,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章,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4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