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黄孝花鼓
1)  Huangxiao flower drum
黄孝花鼓
2)  Huang Xiaoxian
黄孝先
1.
Qingwei Building in Xianyang was constructed by Xianyang County Magistrate Huang Xiaoxian during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咸阳清渭楼传为北宋时咸阳知县黄孝先所建。
3)  Huáng-xiào dialects
黄孝方言
4)  flower-drum
花鼓
1.
News disseminating function of civil flower-drum singing performance of th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Youshui valley——Taking Stepping on Bridge flower-drum singing performance of Daxi Town of Chongqing Youyang Autonomous County as an example;
酉水流域民族民间花鼓演唱的新闻传播功能——以重庆市酉阳自治县大溪镇“踩桥”民俗活动及花鼓演唱《踩桥》为例
5)  sulfide charn
黄原化鼓
6)  brass drum
黄铜鼓
补充资料:《花鼓》
      清代花部乱弹作品,又名《打花鼓》。剧本见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刊印的《缀白裘》第 6集及乾隆五十九年(1794)刊印的《纳书楹曲谱·补遗》。所用曲调有〔鲜花调〕、〔凤阳歌〕、〔花鼓曲〕等。剧本描写夫妇二人沿街卖艺,演唱凤阳花鼓,受到纨袴子弟曹悦的欺侮。夫妇二人迫于饥寒,只得强颜欢笑。此剧情节略见于明周朝俊《红梅记》19、20两出,但在地方戏曲舞台上已演化为一个独立的短剧。作品对由于农村破产而走上街头的流浪艺人寄予了同情,唱出了他们的辛酸。剧中的〔凤阳歌〕"说凤阳,话凤阳,凤阳原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田地,小户人家卖儿郎。唯有我家没得卖,肩背锣鼓走街坊。"历来脍炙人口。剧中穿插了花鼓、连相的表演,载歌载舞。《缀白裘》中还记有较为详细的舞台动作指示。作为民间歌舞的《凤阳花鼓》,在康熙时即已传至北京。陈于王的《燕九竹枝词》(1693)中写道:"小儿花鼓凤阳调,士女周遭拍手笑。"(《清代北京竹枝词》)戏曲作品《花鼓》从民间歌舞中吸取了营养,成为徽班、昆班经常上演的剧目。据吴长元乾隆五十年(1785)成书的《燕兰小谱》记载,北京宜庆部演员罗荣官、施兴儿都演得很好。李斗乾隆六十年(1795)成书的《扬州画舫录》卷5中也写道:"谢寿子扮花鼓妇,音节凄婉,令人神醉。陆三官花鼓得传。"可知它在当时已很流行。汉剧、秦腔、湘剧、京剧等剧种都有这个剧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演出时大都保留了浓郁的民间色彩和精彩的表演艺术,删除了某些庸俗的科诨,成为一出优美动人的歌舞剧,其中以武汉汉剧院的演出影响较大。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