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模态耦合模型(COM)
1)  coupling-of-modes (COM)
模态耦合模型(COM)
2)  COM model
COM模型
3)  COM/DCOM model
COM/DCOM模型
4)  modal coupling
模态耦合
1.
Using the structure modal superposition method and the quadratic form of radiated sound power,we divide the total sound power into the two parts: the sound power radiated by each individual mode and the sound power contributed from modal coupling.
定量研究了结构振动模态耦合对辐射声功率的影响。
2.
In analysis of wind induced vibration for single-layer reticulated shell structures,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modes in high position of modes order with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wind induced response,and the modal coupling effect is also need to be considered owing to the closely located modal frequencies and strong interaction of structural members.
基于网壳结构频谱分布密集、空间相关性强的自身特性,其风致动力响应不仅要考虑多阶模态的贡献,通常还要考虑模态耦合效应。
3.
The concept of modal strain energy is introduced and modal coupling coefficients of background response and resonance response are defined in this paper.
引入模态应变能的概念,定义了背景响应模态耦合系数和共振响应模态耦合系数,依据该系数可以方便地判别背景响应、共振响应不同模态之间耦合效应的强弱,为识别耦合主导模态(强耦合模态)确定了准则。
5)  mode coupling
模态耦合
1.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contribution-significant modes and the mode coupling effects for the wind-induced vibrations,a Ritz-POD method is proposed for identifying the contribution-significant modes,which takes into account the vibration-participating ability of each natural mode,and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mode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fluctuating wind load.
为研究网壳结构风振响应的主要贡献模态分布规律及模态耦合效应,有利于提高结构风振响应的计算效率,利用Ritz-POD法,综合考虑各结构振型自身参振能力的强弱及其与脉动风压空间分布模式之间的关系来识别单层球面网壳风振的主要贡献模态;利用模态广义位移协方差矩阵的特性分析其模态耦合效应。
6)  modal coupling effect
模态耦合
1.
Analytical approach considering modal coupling effects for buffeting resonant response of large-span roof structures;
大跨度屋盖结构考虑模态耦合的抖振共振响应分析方法
2.
In the equation,the background and resonant components are computed with the LRC method and the equivalent inertia force method considering modal coupling effects,respectively.
本文基于计算共振分量的修正SRSS法,将LRC法和考虑模态耦合系数的惯性风荷载法相组合来表示等效静力风荷载。
补充资料:模态模型论
      模态逻辑的模型论。特别是指量词模态逻辑即一阶模态谓词逻辑的模型论。它从属于模态逻辑的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即公理学、语义学和代数学方向之一的语义学方向。模态逻辑的关系语义学(又称关系模型论)一般公认是由S.A.克里普克开创的。他于1959年发表在《符号逻辑杂志》上的题为《模态逻辑的一个完备性定理》一文中首先提出了关系模型(或称关系语义解释)的概念,并证明了带量词的S5(在该文中记为S5*)相对于该关系模型概念为完备的;稍后又接连发表几篇论文对各种正规和非正规模态系统提出了相应的关系语义解释,即关系模型概念。
  
  如同许多重要的数学概念一样。关系语义学的提出也并非克里普克一人的功劳。在他的前后若干年,有近10位逻辑学家彼此独立地,正式或非正式地提出了相近的或略有不同的语义概念。其中值得一提的有S.坎格尔和K.J.J.欣蒂卡二人。欣蒂卡在1961年和1963年两度提出的"模型集合"与克里普克的关系语义解释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坎格尔则在1957年就正式提出了与克里普克的关系语义几乎完全一样的语义概念。只是所用术语不同而已。
  
  设L为古典一阶语言(见模型论),作为非逻辑常项集合的L若在模态逻辑中考虑就成为一阶模态语言,此时不妨记作L(注意:L与L作为集合是完全一样的)。
  
  所谓与语言L相应的模态结构U是指一个有序五元组〈W,A,凴,R,V〉。这里W 为一非空集合,其中元素称为"可能世界"。A为一非空集合,其元素称为"可能个体"。对于每个w ∈W,凴w为A的一个子集,R吇W×W为W上的二项关系,称为可达性关系。V(赋值)为定义在L上的函数,使得,对于L中的任一个体常量符号с,V(с)∈A,对于 L中的任一n元谓词符号F,n≥0,有V(F)吇W×An
  
  L中语句在W 的元素w 上的真定义象通常那样进行,所须注意的是:
  
  第一,①w 喺с=d(式中с,d为L中的个体常量符号),当且仅当V(с)=V(d);②(式中F是L中的任一n元谓词符号,с12,...,сn为L的n个个体常量符号),当且仅当,V(с1),...,V(сn)>∈V(F)。
  
  第二,当且仅当w 喺φ(с)对L中的一切适合V(с)∈凴w 的个体常量符号с(假定每个可能个体均在L中有一个"名字")。
  
  第三,当且仅当存在某一可能世界υ∈W,适合〈w,υ〉∈R,使得v喺φ成立。
  
  所谓语言L的一个模型,是指一有序偶 >,这里U为L的一个模态结构,而w 为U中的一个可能世界,即w ∈W。如果w 喺φ,则称语句φ在模型上为真,记作喺φ。
  
  需要区分各种类型的模型(或结构),(或U)称为T 模型(相应地,T 结构),如果R为一自反关系;称为S4模型(相应地,S4结构),如果R为一自反和传递关系;称为S5 模型(相应地,S5 结构),如果R=W×W,等等。
  
  一结构称为具有常论域的。如果对于任意w ,υ∈W,均有凴w=凴v,也需要区分各种逻辑系统。量词逻辑系统 T、S4 和 S5等可以像G.E.休斯与M.J.克雷斯韦尔合著的《模态逻辑引论》(1972)书中所述的那样公理化,并且可以证明它们对于上面提到的相应的模型类为强完备的。设 l为一逻辑系统,那么lB就表示把公理模式(通称巴坎公式)加入l 而得的新系统。此时,量词系统TB、S4B 和S5B 等便对于以上提到的相应的具有常论域的模型类为完备的。
  
  以上这些事实均是在60年代以来获得的,这些结果显然促使人们把古典模型论中的典型定理推广和移植到模态逻辑中去。自70年代中期以来,K.A.鲍恩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他成功地把古典模型论中的许多重要结果推广和移植到模态逻辑中。他所著的《模态模型论》一书可以说是集大成的著作。但是他的这些工作却受到了另一位模态模型论专家K.范因的尖锐批评。这些批评主要有两点:①鲍恩的那些工作没有哲学意义;②古典模型论中的许多标准定理不能推广和移植过去。这些定理包括E.W.贝思的可定义性定理(从而也包括克瑞格型的内插引理)以及S.谢拉赫的关于初等等价模型具有同构的超幂的定理等。 范因已经证明对于包括量词逻辑S5及S5B 在内的许多模态谓词逻辑,贝特型可定义性定理(从而也包括克瑞格型内插引理)均不成立;同时还指出谢拉赫的上述定理对S5B成立,而对量词逻辑S5 则失败,象这样的否定性结果还不断地出现。范因认为模态模型论的首要任务是作出具有哲学意义的模型论结果,而推广和移植古典模型论的定理只有在能用来帮助建立这些有哲学意义的结果的时候才是可取的。范因在模态模型论中获得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dere怀疑主义和反哈耶塞特主义至少对于一阶模态语言而论是重合的。范因曾指出,他的这一定理,从逻辑上讲是古典模型论中所谓的保存定理的一个例子。
  
  应该指出的是,鲍恩所著的《模态模型论》一书中错误甚多,特别是其中的鲁宾孙型联合无矛盾性引理,克瑞格型内插引理和贝特型可定义性定理象范因指出的那样,均不成立。
  
  

参考书目
   K.G.E.Hughes and M.J.Cresswell,An Introductionto Modal Logic,Methuen, London, 1968.
   K.K.A.Bowen,Model Theory for Modal Logic,D.Reidel Pub. Co., Dordrecht-Holland, 1979.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