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地壳传播速度
1)  ctustal velocity
地壳传播速度
2)  propagating speed
传播速度
1.
Based on our previous works on the fractal analysis of the turbulent flame with Reynold number from 4335-11100, a novel model of the propagating speed of turbulent flame was proposed here.
本文利用激光层析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对Red=4335~11100范围内的Bunsen式湍流预混火焰热图像序列进行分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形理论的湍流预混火焰传播速度模型,该模型将小尺度涡团在火焰锋面的强化湍流扩散效应归结为对锋面结构的改变上。
3)  propagation speed
传播速度
1.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ropagation speed and physical parameters of underwater blast wave and air blast wave;
水下冲击波和空气冲击波传播速度及物理参数的对比研究
2.
Solid Young s modulus is determined by measuring the propagation speed of longitudinal wave induced by ultrasonic wave in solid media.
通过测量超声波在固体介质中传播的纵波传播速度,进一步测量该固体的杨氏模量,得到了测量固体杨氏模量的一种新方法。
4)  transmission speed
传播速度
1.
characteristics of ultrasonic flaw - detection of iron castings, waveforms of average defects,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ransmission speed and nodularity as well as mechanical properties was introduced.
介绍了超声波探伤原理及铸铁件超声波探伤特点,常见缺陷波形以及超声波传播速度与球化率,力学性能的关系。
5)  propagation velocity
传播速度
1.
Using two sensors set at each side of a certain long oil pipe line,we can position the spilling point with the propagation time difference of the negative pressure wave caused by spillage,which can be more exactly when consider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its propagation velocity and temperature in different mediums in this system.
由于考虑了负压力波在传输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的关系 ,使漏点定位更加准确。
2.
Up till now there is no clear cut definition of theory for propagation velocity of coherent structure in wall region of a turbulent flow.
近壁湍流相干结构传播速度的问题,目前尚无理论结果。
3.
Based on experiment analysis of hydraulic properties of tidal bore about bore height、propagation velocity and tidal current velocity,the relative tidal bore height exceeds 0.
通过在涌潮水槽中测试分析不同潮前水深、涌潮高度条件下的涌潮传播速度、涌潮水流速度等要素,得到潮头充分破碎涌潮的相对潮高大于0。
6)  spread velocity
传播速度
1.
Measuring the vibration frequency and the spread velocity of water wave with laser beam;
测量水的振动频率与水波传播速度
补充资料:大洋地壳
      主要由基性、超基性岩构成,位于大洋盆地下的地壳。简称洋壳。它的特点是地壳较薄而致密,缺失陆壳所特有的"花岗岩层"。洋壳较陆壳年轻,一般不超过2亿年,而大部分陆壳至少为10亿年。
  
  结构特点  对洋壳的探测主要采用人工声源的地震法,有关洋壳各结构层深度、密度和厚度的数据大部分是从地震折射波法探测取得的,洋壳各结构层的划分也主要由地震纵波的速度值而定。近年来,深海钻探计划(DSDP)和海底拖网采样在各结构层的划分和物质组成的认识上提供了许多证据。地震探测表明,正常洋壳的厚度(以莫霍面为下界)为5~10公里,大致可分为三个结构层。各层的特点如下:
  
  层1(沉积层)。 是洋壳中厚度变化最剧烈的结构层。大洋中脊顶部沉积层缺失或零星散布,随着远离大洋中脊而逐渐增厚,局部厚可达3公里左右。一般认为层1的纵波速度值为1.5~3.4公里/秒,由松散沉积物组成。实际上,层1包括了纵波速度值小于层2(<4公里/秒)的所有物质,由1.5~2公里/秒的松散沉积物和2~4公里/秒的半固结与固结沉积物组成,主要有深海钙质、硅质软泥、红粘土以及白垩层和燧石等。
  
  层2(火山岩层)。也称基底层,沿中脊顶部广泛出露,也广布于洋盆其他地方。它的纵波速度值变化较大,随地而异,变动于 3.5~6.5公里/秒之间。但大多数为4.5~5.5公里/秒。其物质成分有过争论,有的认为是火山岩,有的认为是固结沉积物。深海钻探查明,它主要由拉斑玄武岩和部分沉积岩组成。玄武岩常以枕状和席状熔岩形式出现,玄武岩中氧化铝含量偏高,钾含量低(小于0.3%)。层2下部可出现辉绿岩岩床和岩墙。
  
  层3(玄武岩层)。 其纵波速度值和厚度在世界大洋不同地区表现出明显的稳定性。由于层3的厚度较大(近5公里)、分布广泛而稳定,它构成了大洋地壳的主体,故又称"大洋层"。鉴于目前深海钻探尚未达到层3,关于层3的岩石性质,争论较大,一类意见坚持它是蛇纹石化橄揽岩或蛇纹岩;另一类则认为它是由辉长岩等镁铁质火成岩及其变质产物组成。虽然这两种看法都可以解释层3的纵波速度值,但层3的泊松比(0.27)低于蛇纹岩的泊松比(0.38),而接近于镁铁质岩石的泊松比,所以层3是由镁铁质岩石组成的说法得到较多的支持。一般认为层 3主要由辉长岩和角闪岩组成,也不排斥其中可能含有一些橄榄岩类(可经蛇纹石化)。
  
  层3的底面即是构成地壳下界的莫霍面。 此面之下便是超镁铁质岩石组成的上地幔。
  
  成因  板块构造说认为,洋壳形成于大洋中脊轴部,并从脊轴处向外运移,经过深洋盆,最后在海沟处向下俯冲并消亡于地幔之中。洋脊之下的原始地幔物质部分熔融,分异出玄武质岩浆,从而组成洋壳的层3。部分岩浆上升,喷出地表,冷凝成枕状或席状玄武岩,构成了层2。层 1则是海底在扩张过程中逐渐接受沉积的产物。这些岩石可遭受轻微蚀变,较深部可出现绿片岩相以至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洋壳之下是玄武岩浆分异以后残留下来的超镁铁质橄榄岩。
  
  

参考书目
   R.W.Raitt,The Crustal Rocks,M.N.Hill,ed,TheSea,Vol.3,Wiley-Interscience,New York,1963.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