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ower stretch
高弹性伸缩
2) thought of flexibility
弹性伸缩
1.
For a given power network model,once establishing initialization pheromone matrix,searching the path depending on the special ability of ant colony,combining with an improved method of refreshing pheromone,Manhattan distance and the thought of flexibility,the best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planning path is found at a higher rate only if it exits.
对于给定的配电网模型,该算法根据各配电网站点建立初始信息素矩阵,然后利用蚁群算法所特有的路径寻优功能来搜索配电网布局路径,并结合改进信息素刷新的方式和在蚁群搜索过程中引入曼哈顿距离以及弹性伸缩调节因子,使蚁群以较快的速度找到当前布局上的最优路径。
3) high salability
高伸缩性
4) elastic expansion range
弹性伸缩量
1.
sample inspection proves that it has characteristic of the adjustable elastic expansion range and the less pressure loss,it can satisfy for operating requirement and deserves a.
样品检测结果表明:该多功能弹性管接头具有弹性伸缩量可调、压力损失小等性能特点,满足使用要求,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5) elastic expansion joint
弹性伸缩缝
1.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test result for mix design and property of modified asphalt elastic body mix used for elastic expansion joint.
文中介绍了一种用于弹性伸缩缝的改性沥青弹性体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性能试验研究结果,并与路用改性沥青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了这种材料良好的使用性能和这种弹性伸缩缝的优势。
6) kickover lug
弹性伸缩块
补充资料:高磁致伸缩合金
具有大的饱和磁致伸缩(&λ≥30×10-6)的合金,简称磁致伸缩合金。主要用于制作声学装置。物体磁化时发生的尺寸变化称为磁致伸缩,通常是指物体在磁化方向上的相对长度变化,并以&λ=Δ嫧嫧/嫧来表示,式中嫧为物体未磁化时的长度,Δ嫧为磁化时的长度变化。&λ是磁场强度H的函数(图1),在饱和磁化下所产生的磁致伸缩称为饱和磁致伸缩。
1842年焦耳 (J.P.Joule)首先发现铁在磁化时沿磁化方向的长度增大而在垂直方向缩短,即磁致伸缩现象。1882年巴雷特(W.F.Barret)发现,镍在所有磁场下都收缩。1920年和1927年日本本多光太郎和增本量等先后研究了Fe-Co合金和Co-Ni合金的磁致伸缩。1929年皮尔斯(G.W.Pierce)首先用磁致伸缩合金制作高频声波发生器。1950年萨斯曼(H.Sussman)等人报道了 Fe-Co-Cr(Hiperco) 合金换能器特性。同年增本量等研究了称为Alfer的Fe-Al合金的动态磁致伸缩特性。1953年美国纳赫曼(J.F.Nachman)等发展了称为Alfenol的热轧或温轧、冷轧的Fe-Al合金。1956年戴维斯(C.M.Davis)等研究了含Ni35~67.5%的 Ni-Fe合金的磁致伸缩特性。1956年和1961年美国克拉克(C.A.Clark)研究了Ni-Co合金和Ni-Co-Cr合金的动态磁致伸缩特性。70年代初美国库恩(N.C.Koon)和克拉克(A.E.Clark)等发展了稀土(R)铁高磁致伸缩合金,后来还出现了过渡族金属类金属非晶态高磁致伸缩合金,但还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表中&λs为饱和磁致伸缩,是这一类合金的基本参量,一般都大于30×10-6。磁致伸缩合金主要用于将磁能转换成机械能,因此,另一个重要参量是量度这种转换效率的机电耦合系数 (k)
式中EH为在恒定磁场H下的弹性模量;μr为有效相对磁导率,常用磁致伸缩合金的机电耦合系数多在0.3~0.5之间。磁致伸缩合金多在较高频率下工作,所以希望具有较高的电阻率(ρ)。金属和合金的电阻率均较低,因此使用时多加工成薄片或表面涂绝缘层以降低涡流损耗。
液态快冷的铁基非晶态合金(见非晶态金属)具有高的饱和磁致伸缩,例如常见的Fe80B15Si5、Fe80P13C7和Fe66Co12Si18B14非晶态合金的&λs分别为30×10-6、31×10-6和36×10-6。由于铁基非晶态合金兼有高的&λs和μr,所以k值很高,例如Fe78Si10B12非晶态合金的k在适当的热处理条件下可达0.68(图2)。这类合金的机电耦合系数的最大值多在数百毫奥斯特到数奥斯特的偏置磁场下出现,电阻率约150μ·cm,目前只能做成约40μm厚的带材。
RFe2(R表示稀土金属) 合金具有极高的饱和磁致伸缩。例如TbFe2合金,&λs≈1753×10-6,为通常磁性合金的10~100倍,是磁致伸缩材料中的最高值。一些RFe2合金的|&λ∥-&λ寑|与外加磁场的关系见图3。&λ∥ 和&λ寑 分别为平行和垂直于磁场的磁致伸缩。虽然这类合金具有极高的饱和磁致伸缩,但须在很高的磁场下才能达到饱和值,这就严重限制了它的应用。在 TbFe2二元合金的基础上用其他稀土金属部分取代Tb,可以降低合金的磁各向异性,形成可以在较低磁场下达到磁致伸缩饱和值的多元合金 (但磁致伸缩数值则低于TbFe2)。例如Tb0.3Dy0.3Fe2(Terfenol-D)合金的&λs=1068×10-6。Tb0.3Dy0.7Fe2合金经1000℃热处理后,在180Oe时测得机电耦合系数k=0.6。磁致伸缩合金主要以带材和丝材的形式应用。
参考书目
R.M.Bozorth,Ferromagnetism,Nostrand,Princeton,New Jersey,1951.
津屋昇、荒井賢一:《応用物理》Vol.46,No.7,pp.654~662,1977。
1842年焦耳 (J.P.Joule)首先发现铁在磁化时沿磁化方向的长度增大而在垂直方向缩短,即磁致伸缩现象。1882年巴雷特(W.F.Barret)发现,镍在所有磁场下都收缩。1920年和1927年日本本多光太郎和增本量等先后研究了Fe-Co合金和Co-Ni合金的磁致伸缩。1929年皮尔斯(G.W.Pierce)首先用磁致伸缩合金制作高频声波发生器。1950年萨斯曼(H.Sussman)等人报道了 Fe-Co-Cr(Hiperco) 合金换能器特性。同年增本量等研究了称为Alfer的Fe-Al合金的动态磁致伸缩特性。1953年美国纳赫曼(J.F.Nachman)等发展了称为Alfenol的热轧或温轧、冷轧的Fe-Al合金。1956年戴维斯(C.M.Davis)等研究了含Ni35~67.5%的 Ni-Fe合金的磁致伸缩特性。1956年和1961年美国克拉克(C.A.Clark)研究了Ni-Co合金和Ni-Co-Cr合金的动态磁致伸缩特性。70年代初美国库恩(N.C.Koon)和克拉克(A.E.Clark)等发展了稀土(R)铁高磁致伸缩合金,后来还出现了过渡族金属类金属非晶态高磁致伸缩合金,但还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表中&λs为饱和磁致伸缩,是这一类合金的基本参量,一般都大于30×10-6。磁致伸缩合金主要用于将磁能转换成机械能,因此,另一个重要参量是量度这种转换效率的机电耦合系数 (k)
式中EH为在恒定磁场H下的弹性模量;μr为有效相对磁导率,常用磁致伸缩合金的机电耦合系数多在0.3~0.5之间。磁致伸缩合金多在较高频率下工作,所以希望具有较高的电阻率(ρ)。金属和合金的电阻率均较低,因此使用时多加工成薄片或表面涂绝缘层以降低涡流损耗。
液态快冷的铁基非晶态合金(见非晶态金属)具有高的饱和磁致伸缩,例如常见的Fe80B15Si5、Fe80P13C7和Fe66Co12Si18B14非晶态合金的&λs分别为30×10-6、31×10-6和36×10-6。由于铁基非晶态合金兼有高的&λs和μr,所以k值很高,例如Fe78Si10B12非晶态合金的k在适当的热处理条件下可达0.68(图2)。这类合金的机电耦合系数的最大值多在数百毫奥斯特到数奥斯特的偏置磁场下出现,电阻率约150μ·cm,目前只能做成约40μm厚的带材。
RFe2(R表示稀土金属) 合金具有极高的饱和磁致伸缩。例如TbFe2合金,&λs≈1753×10-6,为通常磁性合金的10~100倍,是磁致伸缩材料中的最高值。一些RFe2合金的|&λ∥-&λ寑|与外加磁场的关系见图3。&λ∥ 和&λ寑 分别为平行和垂直于磁场的磁致伸缩。虽然这类合金具有极高的饱和磁致伸缩,但须在很高的磁场下才能达到饱和值,这就严重限制了它的应用。在 TbFe2二元合金的基础上用其他稀土金属部分取代Tb,可以降低合金的磁各向异性,形成可以在较低磁场下达到磁致伸缩饱和值的多元合金 (但磁致伸缩数值则低于TbFe2)。例如Tb0.3Dy0.3Fe2(Terfenol-D)合金的&λs=1068×10-6。Tb0.3Dy0.7Fe2合金经1000℃热处理后,在180Oe时测得机电耦合系数k=0.6。磁致伸缩合金主要以带材和丝材的形式应用。
参考书目
R.M.Bozorth,Ferromagnetism,Nostrand,Princeton,New Jersey,1951.
津屋昇、荒井賢一:《応用物理》Vol.46,No.7,pp.654~662,1977。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